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0897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换层专项方案.docx

转换层专项方案

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转换层施工方案实施原则

一、编制依据

1、按照三期19号楼转换层设计施工图、施工合同、设计技术交底会审纪要、设计技术变更(洽商)单。

2、遵照执行《工程测量规范验收规范》GB50026-95、《建筑物防雷规范》GB50057-9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3、遵守执行国家及市(所在地区)建委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安全防范、文明施工和环保环卫有关规定。

二、实施原则

1、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行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有关法律法规作为施工准则。

2、项目部对工程质量、安全防范、文明施工坚持自始自终过程严密监控。

以科学管理方法实施动态跟踪,灵活掌握动静相结合的指挥原则。

3、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减少噪音等,做到实效简便。

4、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力求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并在实施动态中达到实用和体现的原则。

5、实行项目管理办法,通过技术业务素质管理,将劳动力、设备、材料、资金通过施工部署措施,对时间与空间的条件,进行优化,应体现在:

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各方面达到预期效益目标。

6、本方案是既定目标,又是指导纲领,应坚持言必信、行必果;重承诺、守信誉。

第二章转换层工程综述

一、转换层概况

本工程地下为二层,地上为三十层,建筑高度为103.6米,在本工程二层楼面(9.800)为结构转化层,转化层下部有夹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

结构层高为4.270、5.550、4.300。

转换层设在楼层不同使用功能转换结合部,转换结合部设在二层4.270—9.800m标高段,转换层大梁设在9.800m板下,体现使用功能的转换楼层,又作上部结构的“基础”。

转换层结构层高5.50m,转换层柱、墙、梁、板强度等级为C50,混凝土工程量约1800m3。

施工重点与难点:

1、各类构件截面尺寸大、密且纵横交错,自重大,转换层层高高达5.5m,下部支模架为高支模架。

下部支模架搭设难度大,梁模板支模搭设难度大。

2、转换层下部裙房框架柱及局部电梯井筒体剪力墙在此层收头,上部结构转换为异形短肢墙,所有短肢墙均设置在框支梁上,且轴线有变化,插筋定位难度大钢筋绑扎较困难。

3、转换层板厚较厚,为180mm。

4、柱、梁内主筋直径较大,数量较多,钢筋组装层数多,用量较大。

5、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方量大,结构转换层部分混凝土量大,加大了浇筑难度。

6、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的防开裂、养护、监测等要求提高。

7、下层楼板不能承载转换层施工荷载,楼板加固难度大。

8、由于转换层层高较高,梁跨度较大,截面较高、较宽,梁在楼层平面中纵横交叉比下层梁多,各梁竖向梁底标高不一,梁的宽度高度不一,支模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

为此,施工前应作好统筹施工指挥部署,作好制模支模、钢筋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塔吊操作指挥、安全防护等等有关工种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为各工种工序密切配合创造条件和拟定动向目标。

二、转换层重点项目

1、支模体系

(1)转换层纵横交叉梁较多,梁底标高不一,支模前应作好梁坐标定位和标高控制标志,支撑系统按梁位和板位进行排列间距和排距,梁支撑间距(按梁长“纵距”)和排距(按梁宽“横距”),根据梁宽和梁高区别设定,具体间距(纵距)和排距(横距),参照本方案中《梁高度和梁宽度支撑(立杆)间距和排距分布表》。

(2)转换层最大跨度梁长7920mm,最大截面为900×2400mm,最小梁截面为600×1500mm,其余梁截面尺寸有:

600×1800mm、600×1500mm、600×2000mm、800×2000mm、800×2200mm、900×2400mm等。

(3)转换层梁位与下层梁未能对位,部分大梁支撑直接在板上,不是在梁上受力,另一部分由于转换层梁宽大于下层梁宽,使一部分支撑在下层梁位上,一部分支撑在下层板上受力。

(4)根据设计规定,一层为商场楼层,设计使用荷载为3.5KN/m2,为此施工时应采取措施如下:

1)9.800m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前,应保留下一层梁板模板支撑(立杆钢管顶撑)给予合力承载,待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浇灌完毕养护14d后,预计混凝土强度达到60—70%,方可拆除下一层梁、板底模支撑,而转换层本层拆模时间,按本方案《拆模规定》专篇规定。

2)转换层大梁底增设八字形斜撑,将大梁自重的重力分解传到钢筋混凝土柱根部和柱体受力,八字形斜撑排距与梁宽立杆排距相同,间距同立杆纵距。

斜撑与立杆或大横杆交叉点必须设置横向小横杆,小横杆应设在斜撑之下,若斜撑在上,小横杆在下不能与大横杆相交时,小横杆应与立杆扣牢,若斜撑、横杆,立杆与大横杆形成三角区,大横杆应在小横杆之下,使八字形斜撑受力均匀分布,传递到各立杆到柱体,八字斜撑根部必须抵至柱体。

3)梁底支撑钢管立杆顶端采用顶托,支撑立杆无对接,梁支撑立杆根部铺设钢板或工字钢,使结构板受力达到均匀传递。

(5)由于转换层梁较宽、较高,施工荷载较大,对模板制安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制模、安模符合几何尺寸允许偏差规定,同时要保证架料及模板体系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2、钢筋锚固和连接

1)、转换层是不同使用功能的转换楼层,又是上部结构的“基础”,故此,对上部结构的柱、墙立筋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规定锚固长度,才能达到稳定

2)、对梁支座纵向受力钢筋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规定所要求的锚固长度,且在边跨端应按规定弯锚,对板筋应锚入梁内或墙内≥LaE,对板内上部钢筋边端应向下弯锚等规定,满足设计要求,使其达到整体刚度要求。

3)、根据设计规定,钢筋采用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以下简称机械连接),梁内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

4)、竖向钢筋直径全部采用直螺纹连接。

5)、钢筋接头在同一截面内不允许超过50%,梁跨内同一根钢筋,柱、墙内同一层同一根钢筋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3、防止转换层构件混凝土裂缝措施

转换层梁宽600—900mm,梁高1500—2400mm,混凝土体积较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商品混凝土水灰比大,收缩应变大,当混凝土达到收缩应力时,易产生构件表面微小裂缝,影响观感,也给人的思维质疑,为了防止微裂缝产生,建议在混凝土内掺杜拉纤维或在梁体两侧面铺设钢丝网片(钢丝网规格为:

0.8mm厚25×25mm)。

第三章施工准备

一、组织准备

转换层施工指导领导小组

1、为确保转换层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文明施工达标,首先服从业主和监理指导、监控,力求在业主、监理协调配合下达到预期效果。

2、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浇灌前三天,先报告监理和业主拟定混凝土浇灌日期和期限,通过业主与电力部门和自来水厂联系,防止施工中停水、停电所产生严重后果。

3、项目部组成转换层施工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

项目经理,负责全面领导协调指挥;

副组长:

项目生产经理,负责具体施工部署执行实施,

项目技术经理,负责技术措施指导监控,

组员:

质安负责人,负责质量、安全跟踪监控督促落实,

模板制安负责人,负责模板配制和支模实施,

钢筋安负责人,负责钢筋制作安装实施,

混凝土浇灌负责人,负责混凝土浇灌保证混凝土浇灌质量,

机械设备负责人,负责机械设备运作和安全运行工作,

后勤保障负责人,负责后勤物资、饮食、住宿、资金等工作,

转换层领导小组成员应在项目部经理统一指挥下,作好与作业班组和谐同心协力,落实到分工合作、上岗尽职,确保整个项目的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达到预定目标。

混凝土浇捣施工管理及相关人员安排

序号

职务

人员

备注

1

现场总指挥

施工总负责

2

质量负责

质检组组长

3

混凝土浇捣负责

现场施工员

4

安全总值班

安全组组长

5

商品混凝土检查

现场施工员

6

试块制作

项目部技术员

7

电力值班

项目电工

有电工上岗证

8

机修值班

劳务公司机械组

二、施工准备

1、对需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检修以备待用。

2、转换层按照后浇带做施工缝,以后浇带作为施工分块,可以分为三次浇捣。

3、转换层梁板混凝土工程量约1800m3,按规定不设施工缝,混凝土应连续浇灌,混凝土浇捣按照后浇带留置,预计浇捣三次,浇灌混凝土前,首先向监理和业主报告,并报请环保部门批准夜间施工并张贴“安民告示”。

4、作好材料进场供应计划,特别是商品混凝土必须保证供应,主要是混凝土运输,主要表现在:

途中运输时间、运距、途中是否有堵车现象,然后再确定运送车辆数量,确保混凝土浇筑中不产生施工缝和混凝土施工质量,必要时召集商品混凝土厂家并请监理、业主进行会晤,拟定混凝土供应日期,混凝土质量,让商品混凝土厂家作好安排,保证各自责任以便混凝土达到连续供应。

5、对各施工人员进行排班作业,控制每人不连续工作超过12小时,确保员工精力充沛。

6、作好转换层“梁板混凝土浇灌路线顺序进行平面布置图”的交底工作,实施中应贯彻执行。

7、作好夏季(如转换层施工时间正处在暑季)混凝土浇灌覆盖准备工作,当混凝土浇灌后12小时内,用彩条布(麻袋)覆盖,防止暴晒引起混凝土失水和暴雨冲刷破坏。

8、作好夜间作业伙食供应、降温、清热和茶水供应,对下班员工保证供应热水淋浴,宿舍作好通风降温和灭蚊药品喷洒,确保员工身心健康。

三、技术准备

(一)、组织二级施工技术交底、进行三级程序控制

1、二级施工技术交底

(1)组织项目部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针对转换层重点项目和施工统筹部署,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应作重在作业指导、分析施工难度和攻关措施,明确质量标准、施工操作规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措施作导向,使参建人员具备思想主导意识,目标明确,在实施中实行定人定位责任制。

(2)组织班组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技术交底,交底内容按各工种工序作业规程、质量标准、进度指标、安全文明守则及工种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作好统一安排。

2、三级程序控制

(1)项目经理统筹指挥;技术负责人执行监控技术和及时调整适用措施控制;施工负责人对工程负责具体实施指挥工作,对执行效果随时进行调控。

(2)施工员、质安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进行动态跟踪、检查控制,把质量和安全隐患杜绝在未然。

(3)各作业班组按施工技术交底执行工序守职操作,班组负责人对其产品进行检查,质量达不到标准,必须进行整改和返工,直至质量达标。

二、通过二级施工技术交底,三级程序控制,应在每个分项进行自检、交接检和专检合格后,报请监理、业主进行检查验收,通过检查验收,同步完善相关工程资料的签证工作。

第四章施工计划

一、劳动力计划

序号

阶段

木工

钢筋工

混凝土工

备注

1

1-3层

150

40

30

2

4—30层

150

40

30

二、周转材料计划

序号

名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木模板

30000万

18mm。

2

木材

150

m3

30

3

钢管

70000

m

4

各类扣件

120000

三、机械设备、混凝土养护材料计划

准备三台混凝土输送泵(二台使用,一台备用)。

配备振动棒10根,平板振动器2个,及其他设备。

施工前对所有设备进行检修,保证正常运转。

现场配备1500m2彩条布,1500m2塑料薄膜,1500m2麻袋。

配备若干照明碘钨灯,以便夜间照明。

四、施工进度计划

见转换层施工进度计划

第五章转换层施工的设计

本工程转换层的施工设计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转换层模板支撑的设计,二是转换层由于荷载较大,下部施工构件由于不能承受上部荷载需进行加固,加固的设计。

一、转换层模板支撑的设计:

本工程模板的设计主要是在保证支模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的基础上编制的,采用品茗软件公司的施工计算软件设计的,主要分为梁和梁板,转换层梁计算为600×1800mm、600×1500mm、600×2000mm、800×2000mm、800×2200mm、900×2400mm和板等。

计算式见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计算式。

二、下部加固设计:

1、上部为转换层大梁,下部为一般楼层连续梁、板:

当下部为一般楼层连续梁、板时,受力分析:

根据转换层大梁的荷载,随支模架传递至夹层楼面,然后传递至楼面梁上,通过梁板的变形再将其余荷载传递至夹层未拆支模架,再传递至一层楼面,然后传递至一层楼面梁上,通过梁板的变形再将其余荷载传递至一层支模架,再传递至地下一层楼面,然后传递至地下一层楼面梁上,通过梁板的变形再将其余荷载传递至地下一层支模架,然后传递给地下室筏板地面,地面混凝土筏板。

按照上部转换层梁的荷载加上转换层施工荷载等,减去本层梁、板承受的荷载后剩下的荷载计算下部支模架应承受的荷载,这样逐层递减,直到下部楼层能够承受上部传下的荷载或者直到将荷载传到地下室筏板上。

上部转换层计算是按照上部荷载加上施工荷载等按照梁、板支撑计算,楼层梁能够承受的荷载按照连续梁计算得出,具体计算见计算式。

2、上部为转换层大梁,下部为一般楼板:

当下部为一般现浇楼板时,按照上部转换层梁的荷载减去各层的设计使用荷载和装修荷载后布置支撑,由于荷载直接作用在板上计算后支撑应每层传递一直到筏板上。

有的转换层主次梁交叉处下部为楼面,在此处应按照交汇处梁的宽度将支撑钢管组成≤@250间距双向钢管组成的构架,承担上部传下的集中荷载并且下部相同楼层每层设置。

3、上部为转换层大梁,下部为后浇带梁、板:

当下部为后浇带梁和楼板时,按照上部转换层梁的荷载减去各层的梁、板可以承受的荷载后,经过重新计算确定布置支撑,由于后浇带处梁、板断开,支撑应每层传递一直到筏板上。

5、上部为转换层大梁,支撑下部如有洞口:

当下部有洞口时,荷载通过洞口的工字钢将荷载传递下去,由于此处无板完全按梁承担所有荷载应按上部支撑的间距将荷载传递到下层,中间应加强横向水平拉结。

6、上部为转换层大梁,下部梁没有对应上部梁应按照现浇板的情况由上部直接将荷载传至筏板。

4、构造要求:

由于上部转换层梁的宽度较大,荷载传到下部时下部楼层的梁宽度较小,不能很好的承受上部荷载,较多支撑实际支撑在楼板上,所以即使下部楼层经过计算能够承担上部传下的荷载,但由于受力部位的偏差局部是不满足的,所以即使本层计算能够承担上部的荷载,还是应增加构造支撑,确保下部楼层安全。

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法

一、模板工程

模板选材:

模板主要采用18mm厚高强度覆膜木胶板,并配以Ф48×3.5钢管、60mm×80mm木方、50×100木方,梁侧模采用Ф12、Ф14、Ф16对拉螺栓拉结。

下面是模板施工计算参数:

位置

梁宽

梁高

中间支

撑数量

支撑计

算宽度

立杆纵向

支撑间距

板底木方间距

立杆计

算跨度

(mm)

(mm)

(根)

(米)

(米)

(米)

(米)

600

1500

2

1.0

0.6

0.15

0.33

600

1800

2

1.0

0.6

0.15

0.33

600

2000

2

1.0

0.6

0.15

0.33

800

2000

3

1.2

0.6

0.15

0.3

800

2200

3

1.2

0.55

0.15

0.3

900

2400

3

1.2

0.50

0.15

0.275

(一)、主体范围内转换层梁支撑

如前所述,根据KZL的高度和宽度,将KZL下支撑分为2种情况:

1、对于梁宽≧800的梁,梁底立杆横向间距300mm,共设3根;布置范围为梁范围内;立杆沿梁长度方向间距按照计算布置。

立杆顶部放置顶托,顶托到立杆顶距≧200mm;沿梁横向在顶托上放置50×100木方做为梁底。

2、梁宽<0.8m的梁,梁底立杆横向间距330mm,共设2根;布置范围为梁范围内;立杆沿梁长度方向间距按照计算布置。

立杆顶部放置顶托,顶托到立杆顶距≧150mm;沿梁横向在顶托上放置50×100木方做为梁底。

3、支撑体系说明

经过计算≧800的梁,梁底立杆的纵向间距为@500,两边立杆加上中间3根立杆。

经过计算<800的梁,梁底立杆的纵向间距为@600,两边立杆加上中间2根立杆。

①梁下立杆设纵横剪刀撑,水平杆、剪刀撑与满堂脚手架支撑和先期完成的竖向结构件可靠连接。

②立杆距底部200必须设纵横扫地杆,铺≮50×200木垫板加钢垫

③梁底立杆在梁内横向间距300mm,梁外两边距≯150各设一排,水平杆步高1500mm。

④楼板模板采用1220×2440mm高强度覆膜木胶合板,底模下铺设50×100mm方木,间隔150mm布置,在板拼缝处铺放50×100mm方

木。

立杆间距1000×1000,步距1800mm,设置双向扫地杆,每隔四排支架立杆设置双向剪刀撑。

横杆与梁下支撑体系的横杆相连接组成满堂脚手架。

⑤为防止转换层梁荷载对垂直向下的楼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夹层楼面开始,将夹层顶高度超过2m的梁支撑立杆的边线垂直投在一层楼面上,在该范围内的楼板用钢管立杆加密,间距按照计算确定。

支撑范围及间距布置立杆加固。

所有立杆下必须设置垫木。

4、梁模板

①梁侧模:

采用18mm厚高强覆膜竹胶板,次楞横向采用50×100mm的木方,计算间距150—200mm。

当梁宽>0.8m时,主楞竖向采用Φ48×3.5的双钢管、用对拉螺杆和“山”形卡固定成型、Ф16纵

横向间距400的对拉螺栓拉结,双钢管中的一支延伸到梁底,与两侧模板紧贴,用短钢管将两侧钢管扣件连接,以约束梁侧模板在底部的变形。

梁侧模主楞纵向计算间距400mm。

梁高下半部配双螺母。

(950×2400)。

当梁宽<0.8m时,次楞横向采用50×100mm的木方,计算间距200mm。

主楞竖向采用Φ48×3.5的双钢管、用对拉螺杆和“山”形卡固定成型、Ф14纵

横向间距400的对拉螺栓拉结,双钢管中的一支延伸到梁底,与两侧模板紧贴,用短钢管将两侧钢管扣件连接,以约束梁侧模板在底部的变形。

梁侧模主楞纵向计算间距400mm。

②梁底模:

使用18mm厚高强覆膜木胶板,底面及侧面次龙骨采用50mm×100mm间距按立杆纵距计算布置。

5、柱模板:

采用18mm厚高强度覆膜木胶板作面板,50mm×100mm,以Ф48×3.5双钢管作为柱箍紧固,柱高2米以下范围内柱箍间距≯350㎜,柱高2米以上范围内柱箍间距≯400mm。

柱截面尺寸大于等于700mm时,增加对拉螺栓进行加固,在柱中加设Φ12(外套Φ18PVC管)对拉螺栓,柱外侧双向对加Φ12对拉螺栓,对拉螺栓布置间距同柱箍。

6、剪力墙模板

剪力墙模板采用18mm厚高强度覆膜木胶板作面板,50mm×100mm方木作次楞木,Ф48×3.5双钢管作主楞骨。

(二)模板施工程序

1、施工顺序

转换层模板支设的顺序为:

柱→剪力墙→梁、板。

.2、施工工艺

①墙、柱模板施工工艺:

定位放线→底部垃圾清理→洞口模板及预埋件→单侧模板封堵→穿墙、柱对拉螺栓→对边侧模板封闭→钢管及“山”形卡固定成型→校正→与满堂架连接加固。

②梁、楼板模板工艺:

定位放线→(竖向结构钢筋绑扎)支设满堂脚手架→支设梁底模及竖向结构侧模封闭→核对标高位置、垂直度→支设梁侧模主次楞骨加固→支设板模底部横杆→铺设板模方木楞骨→铺设板模→校正位置、修补边角及拉结固定。

(三)、模板制作要求

1、柱、墙、梁模板制模前,先满刷清油打底,模板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扫(洗)干净,满刷一道脱模剂,以利易脱模。

2、制模应考虑拆模容易,不损伤模板,提高模板利用率,根据以往经验,要求模板制作达到拆模容易。

18mm厚九夹板制模可反复利用。

模板施工员应精心探索配模技术工艺,达到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3、模板制作必须按构件几何尺寸进行量材配料,严禁用大材锯成小材配模,同时考虑一模多用或达到易改制利用,制模应少用元钉(该用元钉位置应先考虑好)多用扣接。

(四)、支模安装

1)、柱、墙支模安装

1、柱模板背枋间距根据柱截面宽度而定,柱模截面宽度大于1000mm以上,木背枋间距200mm,柱模对拉螺杆采用φ12高强螺栓,竖向间距450mm一道,横向(柱宽)间距450mm一道,柱模背面弹出轴线以便垂吊校正,上下涂上红油漆,作“►”标志与楼地面轴位相对位安装,在校正轴位和垂直度符合规定后,采用钢管作夹具,“山”形卡锁紧固牢,并在柱外围搭设钢管灯笼架将柱体固稳,具体做法另详图。

2、墙模板背枋间距200——300mm,对拉螺杆采用φ12高强螺栓,间距450×450mm(竖向×横向),采用竖向和横向钢管作夹具,“山”形卡锁紧固牢,另详图。

2)、梁模安装

1、转换层纵横交叉梁较多,梁分为主梁、主次梁、次梁,各梁定位应准确,梁底标高应设控制水准点,安装模板时按设计图校核,在梁底模和梁侧模各拉通线校核,使各梁在一条直线上。

2、梁高定位原则:

(1)主梁高应≥主次梁高,不允许主次梁底低于主梁底;

(2)主次梁高应≥次梁高,不允许次梁底低于主次梁底;

3、梁模阴阳角应横平、竖直且应通顺,接头处用胶带封闭

4、梁跨大于4m,跨中按2‰起拱;悬臂构件应按悬挑段长度,按5‰起拱,且起拱高度均不得小于20mm。

5、梁底模木垫枋平放间距不大于200mm中—中,木垫枋下采用小横杆,小横杆下用立杆顶托。

其余小横杆与立杆节点用扣件扣牢,大横杆应设在小横杆之下,大横杆应与各立杆节点用扣件扣牢。

6、梁侧模采用50×100mm木枋作背枋,背枋长度按梁侧模高度配制,梁侧模包梁底模,梁侧模背枋间距和对拉螺杆间距根据梁宽和梁高

梁高度和梁宽度支撑(立杆)间距和排距按前表执行。

7、梁侧模对拉螺杆采用φ12高强螺栓,

8、由于转换层梁截面较宽较高,固定侧模采用对拉螺杆。

9、梁侧模内楞采用50×100mm木枋。

10、梁侧模外楞采用双钢管作夹具,用φ12对拉螺杆和“山”型卡锁紧固定成型,梁模组装另详图。

11、梁底支撑(立杆)排距和纵距以及支撑方式,参照前表:

12、梁底支撑采用对接,对接接头应错开,支撑顶端采用顶托调节。

13、梁底小横杆必须与各立杆用扣件紧固,每个扣件可承8KN抗滑力,方能满足要求,其余小横杆按间距计算设置,在距地面约150—200mm设一道扫地杆,扫地杆必须与立杆交点采用扣件固牢。

14、大横杆必须设在小横杆下且应与各立杆交点采用扣件紧固,起到各立杆的抗弯能力,大横杆搭接长度应≥500mm,各端各设置一个扣件稳固,搭接头应相互错开,大横杆间距同小横杆设置。

15、立杆和大小横杆应横平、竖直,排列成一条线,立杆垂直度不许超过3mm/H(H为支撑高),梁底小横杆水平度不许超过1mm/m,其余小横杆不超过3mm,大横杆水平度不许在长6m内超过3mm/m,立杆排列(按梁长)直线段不许超过3mm。

3)、板模安装

1、转换层板厚180mm,每平方米材料自重450Kg/m2,加上施工人员和设备重100Kg,板模和支撑承载≥550Kg/m2。

2、板底采用18mm九夹板作底模,模板接头用胶带封闭,底模下木枋采用50×100mm,间距≤200mm。

木背枋下设受力横杆,大横杆应设在受力横杆下。

3、受力横杆间距按照计算确定,必须与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