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0777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docx

世界史名词解释ownload

世界史部分名词解释

采邑制

中古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688—741)率先实行。

“采邑”拉丁文原意为“恩赐”,指封主赐给封臣的土地或其他财产。

墨洛温王朝末期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自由农大量破产,国家无可用之兵,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衰落。

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立即开始。

丕平的妻子监禁查理(即查理•马特),把持政权。

纽斯特里亚、勃艮第、阿奎丹和弗里斯兰独立,萨克森人、阿瓦尔人,特别是阿拉伯人乘机发动进攻。

查理在奥斯特拉西亚贵族支持下平定叛乱,又于732年在普瓦提埃粉碎阿拉伯人的进攻,声威大振,被称为“马特”(锤子)。

查理•马特是法兰克封建统治阶级中

有眼光的政治家,深知不改变墨洛温王朝无条件封赐土地的办法,实行新的采邑制,便不可能长治久安。

他没收叛乱贵族和部分教会土地封给官员和将领,受封者必须服兵役和履行封臣义务(如缴纳捐税,交出盗匪),而且只限本人,不得世袭。

双方如有一方死亡,或封臣不履行义务,分封关系终止。

如愿继续以前的关系,必须重新分封。

加洛林王朝时期,正式形成分封礼:

封主赐给封臣以象征土地的泥土、茅草和树枝,封臣跪下双手合掌放在封主手里,并按着圣经向上帝宣誓忠于封主。

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影响重大。

它促进大封建主势力的衰落和王权的复兴,为加洛林王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从国王到各级封建主,层层封受土地,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阶梯式的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封建主阶级的内部联系加强了。

封主可以扣押、收回、转封土地,封臣可以经营、转让、再分封以至出售土地,但得到土地者必须继承凝结在土地上的种种义务。

封臣得到土地时,往往得到对土地上自由人的管辖权,对劳动人民的控制加强了。

采邑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兴起骑士阶层,中小地主力量加强。

天长日久,采邑改革的条件难以全部实行。

9世纪以后,封臣及其继承人往往世代享有采邑,仍保留服兵役和其他义务,采邑变成世袭领地。

大封建主的势力重新崛起,导致王权彻底削弱和查理大帝帝国的瓦解。

封建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有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和生产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我国西藏地区亦有封建庄园,1959年民主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实际是农村公社的变种,只是增加一个主人而已。

庄园里有教堂、堡垒、仓库以及封建主和农奴的住房还有磨坊、烤面包坊和各种作坊。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需要购买的东西不多,只有盐、铁和少量香料。

庄园的土地有耕地、园田、森林和荒地。

耕地大致分成春播地、秋播地和休耕地三片,轮流耕作即强制轮作制,总有2/3的土地在耕种。

休耕地、收割后的耕地和荒地是公共牧场,大家使用。

耕地,包括领主自营地和农奴的份地,都分割成条田,犬牙交错地分布在每片土地上。

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要带着工具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每周3~5天,农忙时增加,且须先完成领主自营地上的生产和收获。

份地上的产品归农奴自己,自营地上收获归领主,所以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一清二楚。

这种封建剥削称劳役地租农奴还得向封建主献纳贡物,如鸡蛋、家禽和酒;交纳各种捐税,如人头税、诉讼捐、什一税、结婚税和继承税(通常是一头好牲畜);还要做各种杂役和临时性徭役,如砍柴、运输、盖房、修桥、筑路等。

农奴使用磨坊和烤面包坊也得交税,甚至变成固定税收,不用也要交税。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16、17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易北河以东和东欧一带,庄园经济又兴盛起来,直到近代。

封建等级制

封建主阶级内部按经济、政治地位划分为不同等级或社会集团的制度,目的是协调封建主阶级的内部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各个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

上下尊卑,界限森严,象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故称封建等级制。

在西欧各国,封建等级制是以土地的层层封授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国王把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又叫边疆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封给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给最低的封建主——骑士。

每个等级的成员是其下一级的封主(领主),下级成员是上一级的封臣(陪臣、附庸)。

实际上,一个封主可以有许多封臣,一个封臣也可以有几个封主。

如12世纪法国的香槟

伯爵,最初只是法王的封臣,后来竟成理姆斯大主教、朗格里主教、勃艮第公爵等9个领主的封臣。

13世纪的英王“无地王”约翰,由于袭任安茹伯爵而同时是法王的封臣,使英、法两国关系复杂化。

有时候,封臣只承认直接受封的封主是自己的封主,对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天主教会也按照封建等级制分为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不同的品位,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即教阶制。

东正教除无教皇和红衣主教外,其教阶制与天主教类似。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完全被排斥在封建等级制之外。

城市市民称第三等级,位列僧侣和贵族之下,也处于政治上无权的状态。

建立封主和封臣关系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称分封礼(又称“臣服礼”、“敕封式”)。

封臣跪下,双手合掌放在封主手里,宣誓竭尽一切效忠封主。

封主赐给封臣一小撮泥土、树枝或茅草,象征封给土地。

教会里的分封式称“授职礼”(或“策封式”),授给下级僧侣以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

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教皇发生争夺策封权的长期斗争,后达成协议(1122年的沃姆斯和约),当选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土地的权力,教会授给象征宗教的权力。

封主要保护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如为封主出兵打仗,一般每年不超过40天;封主被俘、长女出嫁、长子行骑士礼时要交纳一笔钱支援,称献金;出席封主的法庭,帮助封主解决争讼等。

手工业行会

中世纪西欧城市里手工业者的封建性组织,最早出现于10世纪的意大利。

11—12世纪,法、德、英等国的城市纷纷兴起,普遍产生行会。

初期的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市场有限,再加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经常遇到封建主的抢劫、勒索和逃亡农奴的竞争,很难正常进行。

为抵抗封建主的欺凌,避免行业内部和外来者的竞争,生产者便组成行会。

城市的军队,除用钱购买的雇佣兵外,主要是组织在行会里的手工业者。

他们以行会为单位组织军队,由会长率领,在保卫城市和保障手工业者的生活生产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行会章程对生产规模、生产时间、学徒和帮工人数、原料分配以及产品的规格、质量和价格,都有明文规定,违者罚款或严厉惩处。

有的甚至规定不许设橱窗招揽顾客,不许夜间加班。

行会还兴办公益事业,如救济孤寡、修建公共会所、管理街灯等。

总之,行会初期在保卫城市、保卫手工业生产和促进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的积累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会的全权会员是本行业的作坊主,称师傅或匠师。

师傅是全能的生产者,在学徒和帮工的协助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

就是说,生产过程没有分工,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密切结合,就象蜗牛和它的甲壳紧密结合一样。

学徒住在师傅家里,向师傅学习生产技术并交纳学习费用,经过一定的学徒期(1、2年到7、8年不等,个别有10年或10年以上的),可以升为帮工。

帮工辅助师傅生产,有工资,经过一定时期并通过考核证明能独立操作,可升为师傅。

在正常情况下,学徒可依次升为帮工和师傅。

14世纪末起,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行会的积极作用渐渐消失,变成妨碍生产发展的障碍。

它极力反对扩大再生产,限制技术革新和使用新设备,阻挠学徒、帮工的晋升,成为少数人把持的保守组织。

学徒期限不断延长,以便尽量剥削。

帮工的劳动条件恶化,工作日长达16~18小时,工资越来越低。

他们拿不起成本昂贵的“匠师作”,摆不起豪华的宴会,晋升十分困难,成为“永久帮工”和学徒。

师傅的儿子、女婿和近亲,不经考核就很容易加入行会成为师傅。

帮工、学徒实际上沦为雇佣工人,少数富裕的师傅成了资本家。

帮工和学徒组

神圣罗马帝国

962年德国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始建的封建帝国。

德国建国之后不久,积极发动对意大利的侵略战争,961年,罗马内部发生冲突,奥托应一派之请带领大批人马侵入意大利。

次年2月,

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称奥古斯都,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1154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攻陷罗马,帮助教皇镇压阿诺德领导的罗马共和国。

教皇感恩,为腓特烈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在罗马帝国名称之前冠以神圣二字。

帝国的疆土以德国和意大利的中、北部为主,有时包括瑞士、尼德兰、捷克和法国的勃艮第、普罗旺斯。

1354年查理四世皇帝颁布“黄金诏书”,正式承认七大选侯拥有选举皇帝的特权,使帝国的分裂割据合法化。

从此王朝更替连绵不断,不可能出现强大的王权和民族统一,使神圣罗马帝国徒有虚名。

18世纪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亦非“罗马”,也非“帝国”。

三十年战争时期(1618—1648),德国是主战场,破坏惨重,最后被肢解。

1806年7月,莱茵地区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成立“莱茵同盟”,宣布独立,是对帝国的沉重打击,同年8月6日,弗朗西斯二世皇帝被迫退位,神圣罗马帝国最终灭亡。

圈地运动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典型方式,大致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界线,分为两个阶段,顶点在19世纪。

荷、法、德等西欧国家也有类似过程。

15世纪末,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和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空前繁荣,引起羊毛价格上涨。

养羊业变得有利可图,超过农业收益一倍以上,英国流行这样一句话,“羊蹄子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

”英国的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互相厮杀消灭殆尽,醉心于赚取更多货币的新贵族竭力发展养羊业,他们的口号是变耕地为牧场。

他们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篱笆和沟渠把土地围起来作牧羊场,自己雇工经营或者租给农场主,这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最先从商品关系比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最初圈占森林、牧场、荒地、池沼等公有地,后来殃及农民的耕地,强行拆除或放火烧掉农民的小屋,逼得他们家破人亡,以致有些地方仅剩下地主的房屋。

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一书里痛斥为“羊吃人”。

著名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在他著的《亨利七世的朝代》中也写道:

1489年圈地更加习以为常了,以前由多数人及其家族耕作的耕地,转化为少数人照管的牧场;大部分小农生活所赖的各种租地,都转化为封建主的庄园了。

政府考虑到流浪者太多影响治安,多次限制圈地。

然而到1533年有的牧主竟养羊24000头,远远超过限额。

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推行的宗教改革,把圈地运动推向第一个高潮,他下令没收3000多座寺院的土地和财产,然后分光卖净,不是送给贪得无厌的宠臣,就是廉价卖给投机的农场主和市民。

这些人同样赶走农民,把耕地合并起来经营养羊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会通过几百项“剥夺人民的法令”,即“公有地圈围法”,送给地主几十万亩公有地。

19世纪初更有所谓“清扫领地”,即动员军队强行拆毁村庄,改成农牧场。

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到19世纪前半叶英国的自耕农基本消灭。

破产农民为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大多数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政府污蔑他们自愿犯罪,颁布许多稀奇古怪的血腥立法予以惩罚。

16世纪末英国已有一个富裕的农业资本家阶级;他们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改进耕作方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圈地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基础是用一种剥削代替另一种剥削。

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力争夺佛兰德尔和大陆领地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法国领土上进行,长达百年之久。

1337年底,英王爱德华三世声称有权以外甥资格继承法国王位,不宣而战攻入法国,百年战争开始,第一阶段(1337—1360),法国惨败。

普瓦提埃一战,法王和大批贵族被俘,根据1360年的布勒丁尼和约,加莱和西南部大片领土割给英国。

战争第二阶段(1369—1396),法军转败为胜,收复除加莱等5个港口外的全部失地。

1396年双方缔结20年停战协定。

15世纪初,法国发生王位之争,奥尔良公爵(又称阿曼涅克派)和勃艮第公爵两大集团混战不已。

英王亨利五世又声称有权继承法国王位,派兵登陆诺曼第,百年战争第三阶段(1415—1453)开始。

阿金库尔一战法军大败,包括巴黎在内的北方半壁江山尽陷敌手。

王太子即位南方,称查理七世,力图复兴。

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高涨,开展游击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百年战争的性质转变为反对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

女民族英雄贞德晋见查理七世,请缨杀敌。

1429年贞德带兵解救奥尔良之围,并乘胜北上光复兰斯(巴黎附近)。

1453年波尔多之役,英军被歼,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结束。

除加莱港外,法国光复全部失地。

不久,法国实现统一,建立强有力的专制王权。

宗教改革

16世纪西欧多数国家发生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

改革后的基督教称新教,我国又叫耶稣教。

在中古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也是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垄断着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

所以,一切反封建的斗争必然以“异端”的形式首先攻击天主教会,剥夺其神圣的外衣。

从13世纪起,改革教会的呼声此起彼伏。

15世纪,出现不受罗马控制的民族教会。

16世纪,终于演变成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遍及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也对宗教改革发生深刻的影响。

德国是宗教改革的策源地,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奠基人。

16世纪初,德国的农、工、商业发展很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资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平民,反对天主教会和诸侯的反动统治,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在万圣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95条论纲),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的烈火。

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反罗马的浪潮之中。

1520年前后,路德系统提出唯信称义、政教分离、廉价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等主张,发出驱逐罗马教会实现德国独立的檄文。

教皇发布训令进行迫害,路德当众将其烧毁。

在1521年的沃姆斯帝国议会上,他顶住围攻,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

1524年夏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后,路德号召象打死疯狗一样镇压起义的农民,他的宗教改革也堕落为诸侯的工具。

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大致同时,瑞典、丹麦和挪威改宗路德教。

继路德之后,约翰•卡尔文在日内瓦进行成功的宗教改革。

他提出先定论(又称预定论),主张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廉价教会,反映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

卡尔文教是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宗教外衣,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广泛传播。

今天,卡尔文教仍是新教的一大支派,在英、美和瑞士有很大影响。

16世纪初,法国建立强大的王权,取得任命教会人员的权力。

法国天主教会成为王权的支柱,新教徒遭到迫害。

“宗教战争”(1562—1594)闹得国家分裂,王权衰落。

亨利四世颁布南待敕令(1598年),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允许新教信仰自由。

英王亨利八世实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处理一切教会事务,不服从者处死刑。

从此剥夺教皇对英国教会的一切权力,变教会为国家机构组成部分。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让国会重新通过“至尊法案”,并于1563年颁布“三十九信条”,作为信仰的唯一准则。

改革后的教会接近路德教和卡尔文教,称英国国教会(或圣公会、安立干教会)。

安立干教也是新教的一大支派,在英、美和意大利有很大影响。

16世纪60年代,尼德兰的人民群众以卡尔文教为旗帜举行资产阶级革命,反对西班牙的专制统治。

1579年,尼德兰北方7省成立“乌特勒支同盟”,宣布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永不分裂,奠定荷兰共和国的基础。

1581年,颁布“断绝关系法令”,废黜西班牙王,正式独立,终于诞生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

宗教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和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

在部分德国、北欧诸国、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建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

新教和天主教都是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教派,都信仰上帝、三位一体、耶稣受难升天和末日审判等,但也有许多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新教主张人靠信仰可以直接和上帝交往,否认神职人员和圣礼的作用,即所谓“唯信称义”。

新教还反对炼狱、圣餐变体和尊玛利亚为圣母,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圣礼,解释也有所不同。

新教的教会制度多样化:

安立干教实行主教制,卡尔文教实行长老制,英国清教徒的独立派实行公理制(信徒自定礼仪、制度)。

天主教会为挽回败局,猖狂反扑,成立耶稣会,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重申天主教的一切原则都是正确的,谴责一切与此不符的言行。

尽管如此,天主教再也无法恢复到宗教改革前的垄断地位了。

大化改新

7世纪日本的一次自上而下改革。

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提高较快,但生产发展的好处却被皇室和贵族攫取。

他们广占土地,将自由民沦为部民。

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

旧贵族苏我氏掌握朝廷实权,是旧势力的代表。

贵族里的革新派主张以隋、唐为榜样改造日本,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640年前后,留学唐朝二三十年的南渊请安、高向玄理和僧旻等人相继回国。

他们介绍中国情况,开办学校,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来受教,成为革新派的核心人物。

645年6月12日,中大兄、中臣镰足等人乘苏我入鹿接见朝鲜使者之机刺死入鹿,发动政变。

14日,革新派逼皇极天皇(舒明天皇皇后)退位,由其弟继位,称孝德天皇。

革新派当即任命新的左、右大臣,中臣镰足任内大臣,高向玄理和僧旻为国博士(顾问)。

646年正月初一,定年号为大化(日本第一次有年号),迁都难波(大阪),颁发革新诏书,史称大化革新或大化改新。

改新的主要内容是:

①废除皇室的私地、私民,改为国家的公地、公民。

②实行班田制:

国家班给6岁以上男子口分田2反(即段,1段等于11.9公亩),女子为男子的2/3,奴婢为良民的1/3;6年一班,禁止买卖,死后归还。

受田者向国家纳租、庸、调,受田男子还须自带武器服兵役。

3.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机构,天皇之下设二官(太政、神祗,前者总理政务),八省(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由左、右大臣分管)、一台(弹正);地方设国、郡、里。

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旧贵族的称号和特权。

改新打击了旧贵族的经济、政治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

实行班田制使生产者成为有一定经济独立的公民,负担相对稳定,生产积极性提高。

大化改新是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但仍保留一些奴隶制残余。

在中、日两国史学界对大化改新的性质有不同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玛雅文化

印第安人的一支玛雅人创造的文化,繁荣期在4—10世纪,15世纪初,特别是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后衰落。

玛雅人分布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兹一带,是唯一有文字的印第安人。

玛雅人的文化对后来的阿斯特克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新世界的希腊人”。

公元前第1千纪前,玛雅人已有刀耕火种农业,培育出玉米、番茄、甘薯、南瓜、豆类、辣椒、可可、棉花和烟草等,为丰富人类生活做出重大贡献。

他们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用金、银、铜、锡的合金制成精美的首饰和器皿,用棉花或龙舌兰织成种种布匹。

公元初出现城市,先后共有100多座,重要的有帕林克、蒂卡尔、哥潘、玛雅潘和奇钦—伊察等。

城市和村落里有贸易广场,交换蜂蜜、布匹、武器、鱼、盐和奴隶,甚至与南美的哥伦比亚也有商业联系,以可可豆、贝壳、布匹、铜铃或小铜斧为交换媒介。

有的城市规模相当大,如蒂卡尔方圆达80平方公里,有大小金字塔300多座,估计有4万多居民。

玛雅的金字塔是平顶,上面修建富丽堂皇的神庙,装饰着美丽的壁画和雕刻,四周有供攀登的阶梯。

著名的奇钦—伊察库库尔坎神庙,其金字塔台基高24米,每边宽5米,各有90级阶梯,庙高6米,正面阶梯底部还有两个带羽毛的蛇头石刻,整个布局美观大方。

玛雅人有立纪念碑的习惯,一般每隔20年立一座,记载重大事件。

现已发现数百座纪念碑,最早的立于292年,最晚的立于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大肆侵略时的1516年,是研究美洲古代史的难得资料。

1946年在墨西哥恰帕斯州发现的博南帕克壁画,画有贵族仪仗、战胜凯旋、献祭俘虏、庆贺游行、交纳贡赋等场面,色彩绚丽,线条清晰,形态逼真,充分表现玛雅人的高超艺术才能。

玛雅人在数学、天文和历法上有很高的造诣。

他们根据手脚帮助计数的经验,创造20进位法,使用“零”(类似眼睛的椭圆形)比欧洲人早800年。

他们的天文台能准确预测日蚀,知道月亮、金星的运行周期。

他们使用太阳历,一年有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最后5天为禁忌日,又4年一闰加一天,总长365.2420日,接近现代的科学预测(365.2422日)。

玛雅有象形文字,使用800多个表音和表意的符号,组成近3万个词汇,可惜至今未被全部释读

印加文化

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印加人创造的文化,繁荣期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

“印加”意思是“太阳的子孙”,因为这支印第安人自认为是太阳的后代,国王是太阳的化身(亦称印加)。

他们原居今秘鲁的库斯科,讲歧楚阿语。

在第9代王帕查库蒂(1438—1471)及其子图帕克(1471—1493)统治时期,开始征服邻近部落。

11代王瓦伊纳•卡帕克(1493—1526)时,形成庞大的帝国,疆土北起哥伦比亚南部,南到智利中部,西临太平洋,东至亚马孙丛林,囊括今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总面积达8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

人们称印加人是“新世界的罗马人”。

公元之初,印加人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他们垒起层层梯田,修成百余公里长的渠道引溪水灌田,知道使用粪肥,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他们培育出近40种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开采金、银等多种金属,制造出坚固的青铜器、精美的装饰品。

印加人能用手工织机织出绚丽多彩的布匹,上面带有精美的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形花纹。

印加人擅长建筑,被誉为印第安人的建筑工程师。

首都库斯科有宏伟的太阳庙,正庙四壁装饰着厚厚的金片,人称金宫,中间是一座金铸的太阳像,镶满宝石和裴翠,一旦晨光照进,光芒四射。

庙旁有太阳神的“黄金花园”,布满金银制成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他们修建两条贯通南北的大道:

一条在高原,从哥伦比亚南部直通智利,长约5600公里;另一条在沿海,从厄瓜多尔经秘鲁到智利中部,长4000公里。

路面宽5~8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的藤编吊桥长达60米。

干线之外还有支线,通往全国各地。

大道沿线遍设驿站,险要地段筑有要塞和烽火台。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可以吓倒现代最勇敢的工程师。

印加人在数学和天文方面也有成就,但逊于玛雅人和阿斯特克人。

库斯科设有观象台和测定时间、季节的“日表”。

他们采用阴阳合历:

太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一年有12个月,共计354天;太阳历以冬至为岁首,一年有365.25日。

他们会制作木乃伊,把国王的尸体保存下来供人们崇拜,或在盛大节日时抬着游行。

他们能用青铜刀进行开颅手术,还知道从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作麻醉剂。

印加人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以结子的位置代表数字,以颜色代表物品,如黄、白两色分别表示金银。

1532年,西欧殖民者皮萨罗等攻占库斯科,最后一位国王被杀,印加遂亡

世界中世纪史重要大题改革类

克洛维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