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979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 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docx

苏州做强中心城区提升核心竞争力

做强中心城区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报告

   苏州市区作为苏州的中心城区,代表着苏州的城市形象,是苏州文化的“魂”和“根”,也是苏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所在。

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新一轮发展中,使中心城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地。

如何谋划中心城区的发展思路,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心城区带动市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基本内涵

   准确把握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研究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城市首位度”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1939年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和概括,他把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称“首位城市”(PrimateCity),并提出了“两城市指数”,即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一般认为,合理比值是2∶1,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度,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此后有的专家学者将城市首位度逐步从最初就国家范围、以人口规模比较为主,引入区域发展领域、以经济总量比较为主,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考量,更加集中反映其核心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更加注重体现其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研究中心城区首位度问题,其核心是研究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说到底是中心城区在市域中辐射带动其他城镇群的能力问题。

   二、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剖析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空间现象和经济现象之一,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推进城市化与提高城市化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有效消除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所面临的约束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苏州中心城区的发展和首位度的提高是伴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而逐步演化、推进的。

   

(一)中心城区首位度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及城市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心城区的发展也随之提速。

苏州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乡镇工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为标志的启动阶段(1978年~1990年)、以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扩容为标志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阶段(1991年~2000年)、以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为标志的城市群初步形成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及全市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都伴随着中心城区发展水平的相应提升。

审视统计数据(见表一)可以看到: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心城区的空间规模不断扩张,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26.6平方公里拓展至2008年的317.72平方公里,扩张了近11倍;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扩大,由于人口流动政策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人口从1978年168.41万人增长至2008年340.08万人,人口密度从1978年1021人/平方公里增至2061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9.37亿元猛增至2008年2718.1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978年5.11亿元提高至2008年268.75亿元。

中心城区城建水平大幅度提升,2008年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为27.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品质和舒适度总体提升。

   苏州城市化进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小城镇建设启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型经济助推中心城区“一体两翼”格局初步形成,至新世纪初以中心城区为首的六大板块城市群雏形初现,再到21世纪以后城市化战略加速实施、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至战略高度,苏州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环相扣,息息相关。

通过吴县市撤市分区的重大行政区划调整,苏州市区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中(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和老城区)“五区组团”的中心城区大框架,中心城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提高。

   

(二)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解析

   衡量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首位度,是对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综合考量。

市委研究室在《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问题研究》中提出了经济、产业、科技、人才和文化等五个方面的首位度,我们认为还应该包括人口首位度。

下面分别进行量化解析:

   1.经济首位度

   中心城区是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其整合区域生产体系、调节区域经济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强,辐射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宽泛,中心城区的首位度也就能得到充分体现。

加快提高苏州中心城区的经济首位度,确立中心城区在大市域范围内的龙头地位,对全面开创“三区三城”新局面意义重大。

   从经济总量、财政金融、开放型经济三大方面选取十个指标(以P表示),分别从中心城区占全市比重A和“两城市指数”S(中心城区与第二位城市(县级市)的比值)两方面衡量苏州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

   A=P1/(P1+P2+…+Pi)      i=1,2,…,n(n为区域内城市数量)

   S=P1/P2

   从表二可以看到:

2008年苏州中心城区占全市的比重均在40%~48.4%之间;“两城市指数”中三个指标值小于2,七个指标值大于2,其中两个指标值大于3。

苏州中心城区经济集中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2.产业首位度

   中心城区不仅应在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上占据明显优势,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性大的产业格局,而且在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中也应处于领先和主导地位。

由于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发展,受到空间、资源、环境等制约,因此,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和产业高端化、从而带动市域内其他城市形成整体产业竞争力,是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苏州要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使苏州的产业结构变轻、服务业比重增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

   从产业结构(见表三)来衡量,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较于全市平均水平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0.9:

59.2:

39.9,中心城区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市高3.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程度更高,前十大产业产值占比中心城区比全市高5.4个百分点;产业层次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1个百分点。

   3.科技首位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心城区不仅是科技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科技服务平台集聚的高地,而且是区域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和推进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推进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近年来苏州经济社会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2008年,全市财政对科技投入达22.77亿元,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3.66%,其中中心城区的财政科技投入达12.46亿元,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二分之一强,占中心城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6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1个百分点。

尽管中心城区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在全市各地区中不占优势,但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2.2%和54.0%,遥遥领先,体现了中心城区较高的科技首位度。

   4.人口首位度

   人口的高度聚集是城市本身鲜明的特征,高密度的人口导致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而中心城区应成为整个市域大系统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在规模和结构方面达到效率最优。

近年来,苏州外来人口增加较快,城市承载力正面临巨大考验,如何在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调节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考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可以看到:

2008年苏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为37.3%,“两城市指数”为2.2:

1;中心城区人口密度2061人/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值的1.9倍,是第二位城市(县级市)人口密度的1.5倍。

数据表明,苏州中心城区人口首位度较高,人口的集聚效应显著。

   5.人才首位度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素质的人才决定区域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人才首位度成为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提高的决定性要素。

   分析2008全市各经济板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和构成,可以看到:

中心城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43.6%,“两城市指数”为2.5:

1;中心城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在全市占比分别达46.8%和51.4%,说明中心城区人才首位度较高,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中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6.文化首位度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不竭的动力,而对于中心城区来说,文化的作用更为重要,是构筑一个城市的地域化、个性化特色的决定因素,是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容的重要内容。

研究文化首位度,就是考察中心城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是否在区域内领先,文化资源是否得到高效的集聚、保护、弘扬与创新。

文化首位度体现了中心城区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体现了其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苏州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铸就了苏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使古老的苏州焕发出青春的朝气,成为举世瞩目的科技新兴城市和国际制造业大市,而中心城区凝聚了苏州独有的丰富历史遗存和深厚文化底蕴,文化首位度具有明显优势。

当前苏州正在奋力开创“三区三城”新局面,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苏州特色的城市文化,是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苏州中心城区在更高层面上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也相应提高,但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随着而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城区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近年来,苏州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发展,带来了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减排治污任务十分艰巨,中心城区由于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度集聚以及产业结构偏重等因素,矛盾更加突出。

从用地情况看,苏州中心城区未来工业发展用地可谓寸土寸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势在必行。

从“三废”的排放和处理情况看,中心城区2008年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占全市的比重均为27.2%、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比达41.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处置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中心城区“三废”的处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规模和质量。

   2.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发展不均衡

   中心城区所辖七区中,金阊、平江、沧浪三个老城区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与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相城四区旺盛的发展势头相比差距明显。

   从经济总量看,2004年,三个老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共计145亿元,到2008年翻了一番,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亿元,但可比价增速仍然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3.7、1.2和2.6个百分点。

   从地方财力看,2004年三个老城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25亿元,占中心城区比重为15.9%,2008年31.25亿元,占中心城区比重为11.6%,下降4.3个百分点。

从2004年到2008年,金阊、平江、沧浪三个老城区财力年均增幅仅为22.6%、20.5%、17.3%,而高新区、园区、吴中、相城四个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