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97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幸福的教育之路.docx

幸福的教育之路

让我们踏上幸福的教育之路

——聊聊诺丁斯《幸福与教育》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四小学霍松梅

我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第四小学的霍松梅,心语读书组和随笔组的成员。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我们读书组的方煦组长对我说:

“你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他的鼓励使我有勇气试着接受了今天的任务。

可如今时隔一年,我还是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优秀,可能我逼自己还不够狠。

今天在各位专家、各位优秀老师面前,真的是诚惶诚恐,大有班门弄斧的感觉。

我不能像专家一样高屋建瓴地去解读《幸福与教育》这本书,只能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和大家聊一聊这本书,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我不知道读过这本书的老师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译制本的缘故吧,语言稍微有些艰涩难懂,我一会儿要大量地引用原文,还请各位以十二分的耐心听我聊聊,陪我成长,谢谢大家!

一、推荐词:

“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诺丁斯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

以幸福作为生活目标很大程度上带有嘲弄的意味,除非当它来到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之中时,我们才不会这样认为。

为了避免孩子们的质疑——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把一些令人苦恼的矛盾强加给了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这些矛盾就像孩子们每天在急于找到幸福和生活意义时所面临的矛盾一样显而易见。

当你真正理解了诺丁斯的关怀观的话,孩子们今天的成长和受教育状况将会呈现出另一幅景观。

我们中的那些想通过创办学校来回应她所提出的那些问题的人需要把这本书认真地多读几遍。

      ——黛博拉·迈耶波士顿海森·希尔学校校长

二、内容提要:

当父母们被问道:

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呢?

父母们经常会说: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然而,为什么幸福很少被作为教育目的来论及呢?

本书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

”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首先追问了什么是幸福。

其次,又讨论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幸福。

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培养对于不幸福的容忍能力以及一种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

在对当代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本书谈到了持家、为人父母、珍爱住所、培养品格、人际关系的发展、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参与民主生活方式等对于幸福的意义。

最后,本书还对如何将学校和教室变成幸福的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目录

第一编 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1 幸福

 2 苦难与不幸

 3 需要与需求

 4 教育的目的

第二编 私人生活领域中的教育

 5 持家

 6 住所与自然

 7 为人父母

 8 品德和精神

 9 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三编 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教育

 10 为工作而准备

 11 社会、民主与服务

 12 学校和教室里的幸福

四、作者介绍

内尔·诺丁斯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诺丁斯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

她曾经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

诺丁斯还是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并从2001年开始担任该学会主席。

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

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诺丁斯的主要著作包括:

《关心:

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视角》(1984)、《女性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不信仰》(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

关怀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有道德的人:

以关怀伦理替代品格教育》(2002)以及最新出版的《幸福与教育》(2003),等等。

同时,她还发表论文170余篇。

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内容涉猎广泛,在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并具有国际影响。

五、个人分享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着幸福,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伴随着人的一生,如果能在这长久的教育生活中享受幸福,那教育将会是一件很容易、快乐的事。

幸福存在于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使人获得职业技能和精神愉悦,体验了幸福的内涵,也就能乐观地看待苦难。

任何幸福都存在于真善美的教育中,在这种真善美的教育熏陶下,最终人们将形成完善的幸福观。

    如果问大家:

“生活在什么状态下是最好的?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回答:

生活在幸福的氛围下是最舒适的。

幸福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们为之奋斗的其他东西,包括财富、地位、名誉、自由等,不过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

幸福人人皆想得之,那我们应该如何让陪伴我们一生的教育拥有幸福感,在幸福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提升幸福感,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充分理解幸福的内涵,体验教育中幸福的存在形式,从而在真善美的教育中形成完善的幸福观。

分享一:

幸福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功吗?

《幸福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他是核心目的。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

可以说,有了幸福这一教育目的的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生活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让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人生乐园,教育活动的全面育人功能随之得以充分释放。

在当代,许多儿童生活在一种幸福缺失、幸福匮乏的校园生活中,滥用毒品、校园暴力、应试教育、学业压力、社会公正遭到践踏、生态环境恶化等,无不危机着学生的幸福生活。

为孩子们找回幸福,重建幸福的学校生活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圣神使命。

为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为了幸福、面向幸福的教育。

作者还指出“今天的学校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

我们常将幸福等同于经济方面的成功,并且认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是教给所有孩子一些为得到‘好’工作所需要的工具。

我们想让每个孩子成功,这意味着每个孩子应该为上大学和需要接受大学教育的那类工作做好准备。

那清洁工、粉刷匠、面包师、保洁员、搬运工等等等等谁来干?

若没有这些人,我们的社会又会成为什么样子?

培养出这些人难道就代表教育的失败吗?

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为他们每一个人提供一个接受大学之类教育的选择机会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不应该让孩子们感到其他类型的工作只是为那些不适合干真正有价值的工作的人而提供的。

看了这些,惊异于人类的精神文化都是相通的,无论是俄国、还是美国、中国。

关于“幸福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早就这样讲: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

培养真正的人,让自己培养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可到了今天,又有几人把孩子的幸福放在首位,分数代替了一切,掩盖了一切,“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好分数就是好学生,好分数就能上好大学,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好工作就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

然而幸福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功吗?

仔细一想,我们不难发现幸福绝不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功,但经济基础毕竟决定上层建筑,两者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诺丁斯的观点使我情不自禁盘点起我及儿子的人生轨迹。

我的求学之路、工作之路由于勤奋、执著、低调可谓是顺风顺水。

这当然和自己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上师范时我就明白一个观点——“女强人不一定幸福,相比起来会生活的小女人要幸福得多。

”所以就时时谨记不当女强人,永远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令我庆幸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教育工作既是我的谋生手段,也是我的幸福所在。

婚姻之路由于我的善良、勤劳、用心也是幸福甜蜜。

这当然也和我的一个观点是分不开的——“宁可物质贫寒,也要朝夕厮守。

”丈夫永远是我的天,我永远是他身后幸福的小女人。

家永远是我们幸福的港湾,我始终愿用万般心思去操持我的家,经营我们的婚姻。

也许是我体会到了做小人物的幸福,也在心里给儿子定位“不做人上人,就做人中人。

”教育儿子时,我从没有想过让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甚至告诉过他将来不要从政,就靠真本事吃饭。

经常对他说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更看重他的健康、快乐。

小学暑假里报过游泳班、乒乓球班、跆拳道班、篮球班,篮球现在成了他的最爱,也为他和朋友沟通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小时候经常带他游山玩水,自理后自己参加夏令营,和同学一起出游。

当他不经意告诉我涧河公园建得很漂亮,让我抽空去转转,我心里窃喜,儿子懂得欣赏美,会休闲了。

他假期冒着酷暑去健身房健身,我也大力支持,看来健康的理念已经树立起来了。

(我晚上在健身房健身坚持了9年,早上太极拳坚持了一年多了。

)这样盘算,儿子走过的路是幸福的,也是令我欣慰的。

他也曾心驰神往地说:

“我的童年真美啊!

真想再回到那时候去。

”可再盘算他的求学之路,我还是不自觉有些挫败感了。

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没有报过学习辅导班,小学、初中成绩还算优异,可中招、高招由于主观、客观等多种原因节节失利,今年作为应届生参加高考,只能上省内一个学费很高的普通的本科院校。

我的挫败感无疑还是来自于儿子与好大学无缘,我们普遍会认为,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面对现实,谁人能脱俗啊!

又不自禁想起一些事儿:

我的堂弟在北京外企工作,他的副总是一女的,年薪200万,典型的工作狂,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和老公离婚了,也没孩子,如今已过更年期,也没再婚。

单位举行活动,她从不允许带家属,那样就太刺激她了,年薪200万的她幸福吗?

也有人说“开宝马的两口子不一定有骑三轮车的两口子幸福。

”“如今的剩女都是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

”这样看来幸福真的不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功。

“幸福不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功。

”话虽这么说,但全世界的人们似乎都还在百般追求经济上的成功,我想说:

在追求经济成功的同时,别忘了追求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幸福。

分享二:

弄清孩子们的“需要”

书中指出“所有人都有某些生理需要。

戴维.布雷布鲁克将这些生理需要称之为生命过程需要,其中,需要的的对象包括食物、藏身之所、足够的衣物、免于伤害、感情和某种与他人的归属感和关联感,将这些需要称之为客观需要,也可以将他们归入明示的需要——那些在需要者内心产生的需要。

与明示的需要相对应的是推断的需要。

当我们说孩子有接受学校教育、训练、吃素食、多睡几个钟头的需要时,这就是“推断的需要”。

推断的需要和需求常常相互冲突,成人有时不得不否定孩子的需求以满足他们所推断出来的那些真实需要。

作者还指出“教育者的殷切希望之一就是年轻人会把我们从他们那里推断出来的需要变成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推断的需要会变成明示的需要。

把推断的需要强加给孩子往往涉及强迫。

例如成人主张儿童应该上学,去看牙医,至少应该有合理的睡眠时间。

有时,孩子会轻易接受这种需要,有时他们会强烈抵制这种需要。

我们应该在何时并以何种方法使用强迫呢?

从关怀理论的视觉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强迫是必需的,但强迫损害了关怀关系。

如果没有强迫,需要也可满足,但最好还是应该回避这种强迫。

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强迫行为必须在随后给予解释、讨论,甚至给予可能的安慰。

应该允许孩子表达他的不幸或恐惧,成人应该给予理解和同情的回应。

如果人们认为强迫是必要的,那么解释、协商、或同情会使这种强迫弱化。

如果乔易斯先生坚持认为,其十几岁的儿子丹应该学习大学三年级阶段的预备数学,以为进入名牌大学尽可能做好准备。

实际上丹讨厌数学,甚至对他是否想考名牌大学还没拿定主意。

而且他也没有把握,还没有决定——甚至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看——想干什么职业。

如果丹愿意就将来从事商业或艺术展开热烈讨论的话,那么他应该说服乔易斯别让他学数学了,但是乔伊斯看到他没有把握,他会温和地要求试着学习三年级数学。

乔易斯给予他以帮助,还有情感上的支持。

‘如果你得不到A,你妈和我不会为难你。

就试试吧!

’之后,当他从孩子的脸上看到明显的悲伤迹象时,他会补充说,‘看,孩子,很抱歉。

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学习文学或历史的人可能需要学习三年级代数。

我会一直对此表示同情的。

’”

作者还告诉我们“面对成人推断出的需要与孩子们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苦痛对健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