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687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理学题库.docx

植物生理学题库

第一章水分生理

一名词解释:

水势:

水势是指系统中水的化学势与纯水(0℃,1个大气压)的化学势的差同系统中水的偏摩尔体积的商。

用ψw表示。

衬质势:

我们把这种由于系统中亲水性物质通过亲水表面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系统水势的降低值称为衬质势,用ψm来表示。

压力势:

由于系统所承受的压强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水势的变化。

Ψp。

渗透势:

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系统水势的降低值称为溶液的渗透势。

用ψs或ψp表示。

束缚水:

是指与胶体颗粒密切结合而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自由水:

是指未与原生质胶粒结合,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

偏摩尔体积:

是指在不改变系统其他条件的前提下,向系统中加入1摩尔纯水,系统总体积的增量。

渗透作用:

水分透过半透膜从水势高的一侧向水势低的一侧移动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

渗透系统:

半透膜及其两侧的溶液构成的系统称为渗透系统。

吸涨作用:

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代谢性吸水:

植物细胞利用呼吸代谢释放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根压: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产生的使水分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rootpressure)。

蒸腾拉力:

由于蒸腾作用所造成的根部对水分吸收的能力叫做蒸腾拉力。

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效率:

每消耗1kg水,所制造的干物质的克数。

蒸腾系数:

植物每制造1克干物质需要水分的克数。

常用单位:

g。

小孔率(小孔扩散原理):

气体经过小孔的扩散速率与孔的周长成正比。

萎蔫:

植物在水分亏缺严重时,细胞膨压下降,茎叶下垂的现象。

永久萎蔫系数:

植物刚刚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的含水量。

水分临界期:

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各种作物的水分临界期都是转向生殖的阶段。

内聚力学说:

水柱具有较大的内聚力可以保证植物导管内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田间持水量:

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

饱和含水量:

二填空:

1.植物的蒸腾方式有皮孔蒸腾、角质蒸腾、气孔蒸腾。

2.某种植物每制造一克干物质需耗水500克,其蒸腾系数为500g,蒸腾效率为2g/kg。

3.细胞的吸水方式有渗透性吸水、吸涨吸水及代谢性吸水;根系吸水的动力有根压和蒸腾拉力。

4.有甲乙两相邻的植物细胞,ψs和ψp的值,甲细胞为-10及6巴,乙细胞为-8及5巴,水分移动的方向是从乙细胞向甲细胞。

5.影响气孔开关的因素有光照、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6.有一个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十倍的溶液中,则细胞体积将变小。

7.将一个细胞放入与其胞液浓度相同的溶液中,细胞可能的水分变化是既可能失水也可能保持平衡。

8.已经形成液泡的细胞,其衬质势通常忽略不计的原因是衬质势绝对值很小。

9.当细胞在0.25mol/kg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到平衡时,将其放入纯水中,细胞水势的变化是上升。

10.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是伤流、吐水。

三问答题:

1.气孔开关的机理是什么?

答:

1)淀粉—糖变化学说(starchsugarconversiontheory)

光照时,保卫细胞光合作用,pH升高,当pH>6.1时,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细胞液浓度升高,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

在黑暗中,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使保卫细胞的pH下降,当pH<6.1时,淀粉磷酸化酶催化葡萄糖合成为淀粉。

细胞液浓度降低,水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2)无机离子吸收学说(inorganicionuptaketheory)

在光下,光使保卫细胞质膜上的光活化氢离子ATP酶活化,该酶将ATP分解,并利用ATP分解产生的能量将氢离子分泌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钾离子运输到细胞内,导致细胞内钾离子积累。

保卫细胞细胞水势降低,细胞吸水,气孔张开。

在黑暗的条件下,氢离子ATP酶失去活性,细胞内钾离子在其浓度差的作用下,从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细胞钾离子浓度降低,水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3)苹果酸生成学说(malateproductiontheory)

当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细胞内pH上升,有利于剩余的CO2向HCO3-的转变。

同时,淀粉通过糖酵解途径生成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在PEP羧化酶的作用下,与HCO3-反应生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被还原为苹果酸。

生成的苹果酸为质子泵提供质子,同时作为渗透物质中和细胞内积累的钾离子。

2.根压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答:

1)渗透理论

根部导管周围的活细胞的代谢活动,不断地向导管中分泌无机盐和有机物质,使导管汁液的水势下降,产生土壤溶液同根导管汁液之间的水势差,土壤溶液在此水势差的作用下,通过由内皮层组成的半透膜从外向内流动产生根压。

3.水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

1.水是构成植物体特别是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分参与了植物的代谢过程。

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是植物代谢过程的重要介质。

4.水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4.为什么水分经气孔扩散的速率比自由水面快50倍左右。

答:

小孔扩散原理:

气体经过小孔的扩散速率与孔的周长成正比。

将一个大孔分割成数个小孔,面积没变,周长增加,扩散速率增加若干倍。

5.0.5mol/kg的蔗糖溶液,在20℃时的渗透势是多少?

同样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势是多少?

答:

ψs=-Rtim蔗糖=0.0083×293×1×0.5=-1.22MPa

氯化钠=0.0083×293×1.8×0.5=-2.20MPa

6.某一待测溶液其冰点是-0.85℃,其渗透势是多少?

答:

-1.04Mp。

(溶液的渗透势(ψs,MPa):

ψs=-2.27*溶液的冰点下降值/1.86)

7.某种物质的水溶液,在0.25mol/kg时冰点为-0.76℃,问该物质是否是电解质?

答:

是电解质溶液。

由冰点下降值求出渗透式:

=-0.93

再由渗透式求出i值(非电解质为1)i=1.64>1,所以是电解质。

8.下面三种土壤的含水量分别为:

粘土

壤土

沙土

田间持水量(%)

28

22

9

永久萎蔫系数(%)

18

10

3

将同样的植物分别种于盛有以上三种土壤的花盆中,浇水至水由盆底流出为止,然后将植物放入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不再浇水,那么各盆植物萎蔫的先后次序及原因是什么?

答:

沙土、粘土、壤土。

植物可利用水分=土壤含水量(%)-永久萎蔫系数(%)

永久委焉系数与土壤种类有关,土壤颗粒越细,永久委焉系数越高。

9.将根系置于纯水中的植物,当向水中加入适量的营养盐时,会暂时萎蔫,但经过数小时后,就会恢复正常,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

纯水水势为零,加入营养盐,细胞外水是降低,根系吸水减弱,但植物地上部分蒸腾作用并未减弱,植物暂时失水委焉,数小时后,吸收营养盐,细胞内水势降低,重新吸收水分恢复正常。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名词解释:

大量元素:

植物对其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

1.氮、2.磷、3.钾

微量元素:

植物对其需要量极微,且在高浓度下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元素。

铁、锰、硼、锌、铜等。

有利元素: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非必须元素。

生理酸性盐:

当植物对一种盐的阳离子的吸收速度大于阴离子时,选择吸收的结果,溶液的pH降低,这种盐称为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

当植物对一种盐的阴离子的吸收速度大于阳离子时,选择吸收的结果,溶液的pH升高,这种盐称为生理碱性盐。

单盐毒害:

我们把在含有单一金属盐的溶液中,植物生长不良并发生中毒的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离子拮抗:

这种离子间能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作用的现象叫离子对抗(离子拮抗)

平衡盐溶液:

平衡盐溶液主要是由无机盐、葡萄糖组成,它的作用是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保持pH稳定及提供简单的营养。

主要用于取材时组织块的漂洗、细胞的漂洗、配制其他试剂等。

杜南平衡:

细胞内可扩散离子的浓度积等于细胞外可扩散离子的浓度积。

胞饮作用:

细胞通过质膜的内折形成泡囊,将吸附在质膜上的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

主动吸收:

细胞利用呼吸代谢释放的能量作功,逆浓度梯度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被动吸收:

植物体通过扩散作用和其它物理过程,在不消耗代谢能量的情况下,获取矿质元素的过程。

表观自由空间:

根外营养:

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生物固氮:

我们把生物体在常温条件下将氮气合成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作用。

固氮酶:

催化氮气还原为含氮化合物的酶。

还原氨基化:

氨与-酮酸生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再利用元素:

又称参与循环元素,在植物体内以离子或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可以不断分解,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缺乏时老叶先出现缺乏症状。

诱导酶:

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在环境中诱导物存在的情况下,由诱导物诱导而生成的酶。

二填空:

1.矿质元素主动吸收过程中有载体参加的证据是离子竞争和饱和效应。

2.离子扩散的方向取决于两地离子浓度差和电势差相对数值的大小。

3.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能斯特方程表明了膜两侧的电势差随膜两侧的离子浓度之比的对数值而变化。

4.在必须元素中能再利用元素有NPKMgZn,不能再利用元素有CaFeSMn。

5.合理施肥增产的原因是促进光合作用。

6.硝酸盐还原酶的供氢体是NADH和NADPH,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电子供体是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

7.植物对Br-和Cl-离子的吸收存在着离子拮抗现象。

三问答题: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是一个主动吸收过程。

原理:

如果该过程为主动吸收过程,则需要吸收能量,如果抑制能量的产生,也会抑制吸收。

材料:

生长状态大致相同的柳树健康幼苗树棵。

步骤:

将柳树幼苗分为两组,每组12棵。

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

两组幼苗均在土壤中利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液正常培养。

向B组中加入含有呼吸抑制剂的培养液,其他条件与A组完全相同。

过一段时间,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植物体中的含量。

预期结果及分析:

B组中植物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明显少于A组。

是因为呼吸抑制剂抑制呼吸,使主动运输能量供应不足,无法主动吸收,所以放射性元素含量减少。

2.固氮酶有哪些特性?

试述生物固氮的机理。

答:

a.由铁蛋白和钼铁蛋白组成;b.可以催化多种底物c.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具备固氮作用

机理:

1、固氮是一个还原过程,需要还原剂提供电子。

2、固氮过程需要能量。

3、在固氮酶作用下把氮还原成氨。

总反应方程:

N2+8e+8H-+16ATP=2NH3+H2+16ADP+16Pi

3.

已知某细胞内含有浓度为0.01mol/kg的不扩散离子,把这样的细胞放入0.01mol/kg的氯化钠溶液中,如果原来细胞中同不扩散离子结合的全是钠离子,当达到平衡时膜内钠离子的浓度是膜外的多少倍?

(假设溶液体积和细胞体积相等)。

答:

设X是扩扩散进入膜内的Na+浓度。

由肚腩平衡可知:

(0.01+X)X=(0.01-X)(0.01-X)

解得:

X=0.0033mol/kg

1.33/0.67=1.98倍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根系吸收的离子向上运输的途径。

答:

把柳茎的一段木质部与韧皮部分离开来,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在柳根施与42K,5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的分布。

结果发现在有蜡纸间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这就说明根部吸收离子是通过木质部上升的。

5.详细说明确定钠元素是必需元素还是非必需元素的方法。

答:

溶液培养法。

将植物在不含钠元素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发现植物生长不良,不能完成生活史。

向溶液中补充适量钠元素后,植物缺素症状消失,植物正常生长,能够完成生活史。

所以,说明钠元素是必须元素。

6.在小球藻中硝酸盐还原为氨的过程,明显地被光促进,这一过程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两步:

硝酸盐还原成氨的过程分为两步,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过程是由硝酸盐还原酶催化的,其电子供体是NADPH或NADH;亚硝酸盐还原成氨的过程是由亚硝酸盐还原酶催化的,其电子供体是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

光合作用过程中,PSⅠ中的电子传递产生还原态的铁氧还蛋白和NADPH,为硝酸盐还原提供了电子供体。

第三章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碳素同化作用:

自养植物吸收CO2,将其变成自身有机物的过程。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成为有机物质并蓄积太阳光能的过程。

作用中心色素:

具有光化学活性,可以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色素。

特殊存在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用P表示。

天线色素:

又称聚光色素,是光系统中只能收集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中心色素,本身不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的色素,包括大多数的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

吸收光谱:

如果把叶绿素溶液放于光源和分光镜之间,用可见光、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就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出现暗线或暗带,称为吸收光谱。

作用光谱:

描述光的波长和光和速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荧光:

处于第一单线态的电子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

磷光:

处于三线态的电子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

红降:

当光的波长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的现象。

双光增益效应:

两种不同波长的光(685和650nm)协同作用而使光合效率增加的现象。

也叫Emerson效应。

作用中心:

是类囊体膜上参与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

由作用中心色素、原初电子受体和原初电子供体组成。

原初反应: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变成电能的过程。

量子产额:

当分子吸收光时,其第i个光化学或光物理过程的初级量子产额φi等于i过程所产生的激发态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与吸收的光子数之比(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

希尔反应: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离体叶绿体裂解水,释放氧气并还原电子受体的过程。

光合作用单位:

聚光色素系统和反应中心。

光合磷酸化:

植物体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太阳光能,将ADP和无机磷合成为ATP的过程。

PQ穿梭:

PQ为质体醌,是光合链中含量最多的电子传递体,既可传递电子也可传递质子,具有亲脂性,能在类囊体膜内移动。

它在传递电子时,也将质子从间质输入类囊体内腔,PQ在类囊体上的这种氧化还原反复变化称PQ穿梭。

偶联因子:

位于光合片层的非垛叠区。

具有头部(CF0)和尾部(CF1)组成。

在H+的驱动下可以将ADP+Pi合成为ATP。

Calvin循环:

卡尔文循环(Calvincycle),一译开尔文循环,又称光合碳循环。

是一种类似于克雷布斯循环(Krebscycle,或称柠檬酸循环)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使其动物质以分子的形态进入和离开此循环后发生再生。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态进入并以糖的形态离开卡尔文循环。

整个循环是利用ATP作为能量来源,并以降低能阶的方式来消耗NADPH,如此可增加高能电子来制造糖。

光呼吸:

植物的绿色细胞在照光时存在的一种需光的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

二氧化碳补偿点:

使植物的光合速率同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为零时,外界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

光饱和点:

使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低的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

使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的光照强度。

二填空:

1.叶绿素可分为chla、chlb、chlc、chld四种,所有的植物都含有chla。

2.叶绿素a在红光区的吸收峰比叶绿素b偏向长波方面,而在兰紫光区叶绿素a的吸收峰比叶绿素b偏向短波方面。

3.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是与非循环式电子传递相偶联的,1分子水的光解需要吸收4个光子。

4.在非循环式电子传递中,一对电子的传递需要吸收4个光子,偶联1NADPH和1.33ATP的产生。

5.P700的电子供体是质体蓝素,电子受体可能是铁氧还蛋白。

6.光合磷酸化有非循环光和磷酸化、循环光合磷酸化和假循环光和磷酸化三种类型。

7.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进行的,二氧化碳的还原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C4途径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在叶肉细胞进行的。

8.卡尔文循环过程中每固定一分子二氧化碳需要2分子NADPH和3分子ATP。

9.光合环的调节酶有RUBP羧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核酮糖激酶等。

10.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光呼吸中底物的产生和氧化分别在叶绿体、过氧化氢酶体和线粒体中进行。

11.CAM植物的含酸量白天比夜间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升高。

12.叶绿素提取液透射光是绿色,反射光是红色。

三问答题:

1.如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是水还是二氧化碳。

答:

原理: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

材料:

步骤:

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他们发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分别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

预期结果与分析:

在标记为H218O的一组中检测到了18O2,而在标记C18O2的一组中未检测到含18O的O2,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源于水。

2.试述光合磷酸化的机理。

答:

(1)化学渗透学说:

1961年Mitchell提出,认为当电子在光合膜上传递时,通过PQ穿梭和水的光解,使类囊体膜内H+浓度增加,产生跨膜的质子电动势。

当质子在质子电动势的推动下,经过偶联因子的质子通道从内向外传递时,使ATP合成酶活化,催化ATP的合成。

(2)偶联因子:

位于非垛叠区。

3.

绘出一般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曲线图,并对曲线各部分的特点加以说明。

A光补偿点(lightcompensationpoint):

使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的光照强度。

B光饱和点(lightsaturationpoint):

使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低的光照强度。

从开始到A点,刚和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净光和速率小于零。

A点到B点,光和速率随光强增大而逐渐增强。

B点以后,出现光饱和现象和光抑制现象。

光抑制:

当植物接收的光线太强时光合速率下降的现象。

4.用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测得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0.528mg/L,水稻光合作用吸收后叶室出口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468mg/L,空气的流速为1.2L/min,被测植物叶片的叶面积是25dm2,求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

答:

(0.528-0.468)*1.2/0.25=28.8mg/min*m2

5.什么是原初反应其生理过程是怎样的?

答:

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变成电能的过程。

当波长为400~700nm的可见光照射到绿色植物的叶片上时,首先被聚光色素吸收。

从基态变为激发态。

聚光色素在光合膜上排列的非常紧密(10~50nm),处于激发状态的色素分子的能量,可以通过诱导共振的方式,在聚光色素分子之间传递,最终将光能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P)。

使作用中心色素激发而变为激发态,放出电子给原初电子受体,同时留下一个空穴,色素分子被氧化,原初电子受体被还原。

氧化的色素分子的空穴可以从原初电子供体得到电子来补充,于是色素分子恢复原来状态,而原初电子供体被氧化。

这样不断地氧化还原,就不断地把电子从原初电子供体传递给原初电子受体,这样就完成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发生原初反应:

D•P•A→D•P*•A→D•P+•A-→D+•P•A-

6.光合作用水光解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答:

(1)放氧复合体:

位于PSⅡ类囊体腔表面,由多肽及与放氧有关的锰复合物、氯和钙离子组成。

(2)四量子模型:

光和放氧复合体有四种氧化态S1、S2、S3、S4和一种还原态S0。

每吸收四个光量子,氧化两分子水,向PSⅡ反应中心传递4个电子,并释放四个质子和一分子氧气。

7.如何证明光能在叶绿体色素分子之间的传递?

答:

色素是否吸收了光能,通过荧光来判断。

选择一种不被叶绿素a吸收,却能被其他色素吸收的光。

先加入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DCMU敌草农),测P680或P700,看是否有荧光变化。

8.试述人们发现并提出两个光系统串联的假说的实验实验证据与推理。

答:

两个光系统串联假说:

光合作用是由两个光系统共同完成的,其中一个光系统的光化学反应需要能量较高的短波光,另一个光系统需要能量较低的长波光,两个光系统串联在一起共同起作用。

实验证据:

红降和双光增益效应。

 

9.利用现在的科学手段,如何分离植物的光系统?

如何测定其光反应?

答:

提取叶绿体。

用表面活性剂将光合片层的色素蛋白复合物提取出来。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光合片层上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分离出来。

用700nm和680nm的光照射提取到的色素蛋白,照光后观察物质的吸收光谱是否发生变化。

10.卡尔文循环的是如何研究发现,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如何改进这项研究技术。

1949A.Benson&M.Calvin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纸层析技术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进行了十年,最终完全揭开了植物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为糖的全部过程。

实验材料:

小球藻

将小球藻放在一种恒定的环境条件下,并且使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然后进行他们的研究。

通过控制时间测定每一步代谢产物。

在有机物鉴定方面有所改变:

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11.光合产物是如何从叶绿体输出的?

具体过程是什么?

输出:

磷酸丙糖和还原力。

叶绿体和胞质溶胶之间是通过磷酸转运体联系的。

叶绿体的磷酸丙糖要转运到胞质溶胶,必须与胞质溶胶的正磷酸交换。

呈等量反向运输。

所以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到胞质的数量,受到细胞质正磷酸数量的调节。

12.光合环的调节过程与生理机制是什么?

(1)自身催化:

卡尔文循环所产生的中间产物是维持卡尔文循环进行所必需的。

更重要的是,中间产物浓度的增加会促进卡尔文循环进行的速率,以达到稳态时的功能。

所以,这个循环是自身催化的。

当RUBP含量低时,最初同化CO2的磷酸丙糖,不运到别处,而用于RUBP的再生,以加速CO2的固定,当循环达到稳态时,磷酸丙糖才输出。

(2)光的调节:

主要在于离子移动。

光通过光反应改变叶绿体的内部环境,间接地影响暗反应的一些酶的活性。

光促进H+从叶绿体基质进入类囊体腔内,同时交换出Mg2+,于是pH由7升至8,Mg2+浓度从1~3mmol/L升至3~6mmol/L,这样的H+浓度正好适合RUBP羧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和核酮糖-5-磷酸激酶等的活性,如果在黑暗中,缺乏适宜环境,则这些酶活性降低。

13.碳四途径有几种类型?

其主要代谢过程是什么?

1)NADP-苹果酸酶类型

2)NAD-苹果酸酶类型

3)PEP-羧激酶类型

14.景天科植物酸代谢途径的代谢过程是什么?

15.光呼吸是怎样发现的?

1979年Decker在研究叶片的光合作用时发现,叶片在照光时,突然断光,光合吸收CO2会立即停止,但是叶片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约1min左右)CO2释放峰,然后恢复到正常呼吸状态。

16.

光呼吸的代谢过程是什么?

答:

光呼吸是一个氧化过程。

光呼吸的底物是乙醇酸,整个过程在叶绿体、过氧化物体和线粒体三种细胞器中进行的。

在照光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RuBP羧化酶催化RuBP加氧生成磷酸乙醇酸。

磷酸乙醇酸在磷酸酶的催化下水解掉磷酸,生成乙醇酸。

乙醇酸从叶绿体转移到过氧化物酶体。

乙醇酸在乙醇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为乙醛酸和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放出氧气。

乙醛酸在转氨酶的作用下从谷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