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834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209套.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209套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省五校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

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

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

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

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

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

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

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

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

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

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

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

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

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

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

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

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

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

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

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

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

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

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

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

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

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贯不能用,乃乞致仕。

叹曰:

“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

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

上问御敌奈何,邈言:

“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因言:

“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

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

”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

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

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

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

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

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

“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

”邈曰:

“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

”不能屈。

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

“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

”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

金人大怒,遂遇害。

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

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迕:

触犯。

 B.趣入见趣:

急速。

 C.巷战不克克:

能够。

 D.讳吾言敌讳:

忌讳。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邈有“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②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③邈慨然复起就道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⑥邈愤,诋毁甚力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

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

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

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

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

(5分)

②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

(5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8、赏析“镜天飞雪一双鸥”使用了哪些手法?

作简要分析。

(5分)

9、诗歌的最后两句,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内容及情感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悬泉瀑布,。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道大题里选定其中一道作答。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棋圣

韦延才

  黄小奇那次回乡,算是衣锦荣归,当时他的棋艺与离家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头上戴着棋圣的光环。

但小镇信息闭塞,黄小奇成为棋圣的事还没人知晓。

  黄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

这次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黄小奇就在小镇上多逗留了几天,拜拜亲戚,访访朋友。

黄歌儒是黄小奇一定要拜访的人,他是黄小奇儿时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黄歌儒在小镇上棋艺可算一流,没几人能敌得了他。

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磋一番。

对于黄小奇来说,黄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小时候,他们棋盘上往往不分伯仲。

黄小奇十几年的走南闯北,黄歌儒知道好学的他技艺定会长进不少,故不敢掉以轻心,一开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黄小奇的心情却没放在下棋上,他只想叙叙旧,回忆回忆童年的那些美好时光。

  “看你还往哪走?

”黄歌儒又下了一颗棋子,说。

  那天,黄小奇和黄歌儒连下三盘,各胜一盘一和棋。

其实黄歌儒根本不是黄小奇的对手。

过手几招黄小奇就发现黄歌儒的技艺与十几年前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黄小奇就不动声色地让着他。

  回到家里,想着儿时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还是如此的艰辛,黄小奇心里不是滋味,便萌生了帮他一把的念头。

怎么帮他呢?

直接给他银票么,那样太伤黄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想来想去,黄小奇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黄小奇很不服气地来到黄歌儒家里,要和黄歌儒再次挑战。

黄歌儒是很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手了,马上摆上了棋子。

下子前,黄小奇忽然说:

“今天我们要玩就玩个痛快,输一盘10个大洋。

”黄歌儒以为黄小奇在开玩笑,笑着道:

“好啊。

  这一次,他们在棋盘上杀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盘时,黄小奇竟输掉了100个大洋。

黄小奇站起来,拿出一张银票,递给黄歌儒说:

“这100个大洋就是你的了。

  黄歌儒连连摆手:

“千万要不得,哥们这不是说着玩玩的吗。

  黄小奇认真道:

“泼出去的水还收得回么?

你如果不想让我陷入不诚不义之地,就把银票收下。

  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多年,一次,黄小奇参加完一个比赛回来,途经家乡的城市,便取道回小镇一看。

  回到小镇,黄小奇直去镇尾找黄歌儒。

来到黄歌儒家门前,只见房门紧闭,上面结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网,一派破落的景象。

  是不是黄歌儒拿着他输的100个大洋在他处起家了?

黄小奇一边心里生出这样的想法,一边去询问小镇上的人。

  物是人非,小镇上很多人不认识黄小奇。

一位中年妇女告诉黄小奇,多年前小镇上出了一个棋圣,一次,棋圣到镇上与黄歌儒对弈了一天一夜,结果棋圣败给了黄歌儒,还输给了黄歌儒100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