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758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docx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

毕业顶岗实习岗位技术总结报告

 

题目: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

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成绩:

 

目录

1工程概况1

1.1泉州市政中心北区工程工程概况1

1.2实践目的1

2工程项目所用测量技术现状1

3沉降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2

3.1测量仪器设备的要求2

3.2测量人员的要求2

3.3观测时间的要求2

3.4沉降位移观测点的要求2

3.5沉降观测精度要求2

4岗位技术总结3

4.1岗位实习概况3

4.1.1基准点布设3

4.1.2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3

4.1.3沉降位移测量的步骤4

4.1.4沉降位移观测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4

4.2岗位实习工作内容5

4.2.1关于高层建筑沉降测量的认识5

4.2.2沉降位移观测方法需要随行业的发展不断探讨改进5

4.2.3沉降观测成果6

5实践心得6

6致谢7

7参考文献8

8附录9

泉州市政建筑物项目及沉降观测员技术总结报告

1工程概况

1.1泉州市政中心北区工程工程概况

泉州市政中心北区工程由南北主楼与中间裙楼(三层)相连为一整体建筑,东面为长征大道、南面与市政中心相邻、北面为赞贤路,建筑物高度为地下室-5.4m,地面以上为110.9m(以室内士0.00为参考高程面,地下一层地面以上26层)。

受中化泉州工程项目指挥部的委托,对该工程进行建筑物的变形测量。

1.2实践目的

通过对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的实践,发现能够有效的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并通过采用合理的变形监测方法及程序进行观测,对实施过程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沉降原因并制定对策以避免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

本实践报告结合沉降观测方案设计的工作实践经验,介绍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设计的过程和方法,重点阐述了观测技术要求和线路的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内容和实施等方面内容。

本次实践为期半年,是在校结束前的最后一次。

本次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习,深化我们对大学所学知识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在参加工作前的一次理论强化,对我们毕业论文的制作,及日后工作中的效率,是一个铺垫。

2工程项目所用测量技术现状

沉降观测技术与其它变形观测技术类似,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周期性观测的沉降技术,根据这些技术,计算监测点的高程,同时进行基准点稳定性检验和周期间的叠合分析,从而得到目标点的沉降量;另一种是监测点上的某一特定的形成时间序列的观测技术,如该点的沉降值以及其它相关的量如荷载、应力、应变、水位、渗流等,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检验,确定变形过程及趋势。

对观测技术的处理是沉降观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通过观测得到的技术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往往存在各种误差甚至粗差,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剔除粗差、修正系统误差并减小偶然误差。

对技术误差的处理与分析,初期进行技术检核、自由平差、经典平差、拟稳平差,对于技术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技术探测法、非等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法、频谱分析法及灰色理论等。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给很多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都带来了质的飞跃,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自动化和数字化,加上一些商业软件的辅助,使得工作效率直线提高,自动化开始向复杂的系统控制和高级的智能控制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到国防、科学研究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动化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更新发展也对测绘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沉降观测的技术处理都是在一些软件的辅助下完成的,所以沉降技术的处理分析研究的发展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技术处理与分析将向自动化、智能化、实时的方向发展,将更广泛的在时域和频域内研究动态系统;会加强对各种方法和模型的实用性研究,注重各种模型的适用性的对比,重视变形监测系统软件的开发,并逐步发展为以知识库、方法库、技术库和多媒体库为主体的专家系统,除此之外,由于变形体变形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变形分析的研究需要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由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分形和混沌力学等所构成的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将得到加强。

建筑物变形监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通过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掌握建筑物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和可能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不良因素,及时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评价,以确保建筑物在施工期和使用期的安全,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3沉降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

3.1测量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位移观测应使用(精确到20″)的全站仪,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度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的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应经计量单位鉴定。

连续使用3~6个月后应重新对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鉴定。

3.2测量人员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了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变形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10-1/20,为此,沉降观测中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以上,水准尺采用钢合金尺,并采用精密测量方法。

观测人员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能针对不同工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熟悉测量理论,能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其原因,能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3.3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的沉降及边坡的位移观测时间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首次观测,否则沉降、位移观测因得不到准确数据而使整个观测无效。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也必须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定时进行,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位移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观测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

次/30天)而护坡的观测周期(如:

次/1--7天),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测量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在竣工后,观测的频率可以少些,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3.4沉降位移观测点的要求

沉降位移观测点是固定在拟观1``测建、构筑物上的测量标志,为了能够反映出该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位移情况,观测点要牢固地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位移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构筑物上设置的沉降、位移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构筑物的周围。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3.5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根据工程需要,沉降观测精度共分为四个等级。

一等适用于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精密工程设施;二等适用于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三等适用于一般性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滑坡监测;四等适用于观测精度要求不高的建筑物、滑坡监测。

 

4岗位技术总结

4.1岗位实习概况

1.实习工作:

沉降、位移观测、测量

2.所用仪器:

电子水准仪、对讲机、钢钉

3.测量方法:

主要以几何水准位移测量为主。

沉降位移观测时,在能表示沉降位移特征的部位设置观测点,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埋高水准基准点,利用水准基准点和GPS坐标定位定期测量观测点高程,从而在各个观测点高程变化中了解建筑物、护坡的沉降位移情况。

4.1.1基准点布设

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该建筑物设计要求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建立。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二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

布设观测点时应考虑建筑物的大小、荷重、基础形式及地质条件等。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它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而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沉降观测点布置如图1。

图1沉降观测点大样

4.1.2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的布设,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沉降位移特征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来确定,标志的埋设位置一般要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要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桩基建筑一般将监测点设于桩基上方处,当桩基间距较大时,宜在桩间横梁承重处加设监测点以监测其变形。

按此原则,每座楼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楼层结构设定。

4.1.3沉降位移测量的步骤

1、布设水准控制网

合理制订监测的测量方案,布设水准控制网。

一般要求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m;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能后视到二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应构成闭合图形,以便检校;基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之外,基准点埋深要符合一、二等水准测量要求。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和沉降位移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实施

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临时的观测点。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坐标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测量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和精确到20″全站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坐标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4、数据分析统计

记录各次观测,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首先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出统计表,进行汇总;绘制各观测点的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然后根据沉降量、位移统计表和沉降、位移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位移趋势,并将建筑物的沉降边坡的位移情况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执行的测量规范:

①《工程测量规范》;②《建筑变形测量规程》;③《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图2沉降曲线图

4.1.4沉降位移观测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试工测量。

2、前后视观测最好使用同一把水准尺、水准仪、全站仪,减少系统误差。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象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基准点的标高、坐标是否有所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位移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

4.2岗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