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755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docx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模板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_模板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平阴一中东校高二政治组  张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掌握两组关系--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和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着重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通过对“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过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而自觉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

二是如何正确看待精神贡献。

 

二、教学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预习点拔——胸有成竹

1、哲学上讲的价值的含义什么是?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内容是什么?

2、人生价值包括那些方面,这些方面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你怎样看待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课时)

一、[感知生活,理性思考]

(通过课件展示两张图片):

图片一内容:

2005年03月19日,在日本岛根县强行通过“竹岛(韩国称独岛)日”条例案引发韩国政府强硬“对日新原则”出台之后,日韩之间关系日益紧张。

对于韩国民众,在抗议“竹岛日”条例案的行动中也出现了激进突发事件。

18日中午12时10分左右,在位于汉城(首尔)的日本驻韩大使馆前,一位市民团体成员突然企图焚烧自己,以抗议日本岛根县“竹岛日”条例案。

前几天还友人割断自己手指以示抗议的韩国民众。

图片二内容:

2005年03月22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案,正式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不公开审理。

其先后担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副市长、绥化地区行署专员、绥化地区地委书记、绥化市市委书记过程中,收受17人的贿赂共600余万元,此人生活腐化,小姐给他捏一次脚就给20万元。

     结合价值的含义思考材料中两种人活得是否有价值?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

包括那些内容是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一)然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那么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用谁来衡量人生价值呢?

(通过课件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

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

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科技界的两位杰出代表吴文俊和袁隆平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奖金500万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

评审委员会专家认为,吴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虽然吴文俊已经82岁高龄,袁隆平也已71岁,但他们至今都仍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

材料二:

杨利伟工程名就了,可那些为了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人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设问:

1、杨利伟和袁隆平为什么得到了国家那么多的奖励?

向国家“索取”那多呢?

[1] [2] 下一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

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

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

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试问: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其表现有哪些?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些引入新课。

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

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

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

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

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

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

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

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

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

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

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

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

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

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二者互相渗透。

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

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

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

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

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

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示)

课后作业:

辨析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①识记主要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