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7273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docx

六年级《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

认真地侍弄土地:

仔细地翻地,来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

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

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三、说教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

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板书课题:

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

(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

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

(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

(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

展望未来

(板书:

翻地、耙地播种,蝈蝈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

(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

)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

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

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

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板书: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播种,蝈蝈和童年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疙瘩、挨骂、白霎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重点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难点

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自己对脚下的土地能有新的感受。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字形特点识记“耙、荞、蝈、蹚、闺”,注意“耙、蝈、蹚”的声调。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疙瘩、耙、蹚”等字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歌,应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

本文是作者苏金伞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歌颂大规模的土地改革的作品,写作背景与时代相对于现在孩子所处的年代来说比较久远,在学习诗歌前了解一定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习本课时,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等途径,使学生感受到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3.表达运用

诗歌采用了不少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设喻取譬多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样的比喻句通俗易懂、平白自然、鲜活形象,使人感到亲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了解背景

1.播放关于地主剥削农民的戏剧或影视片段。

2.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之前实行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还常常受到地主、富农的欺辱。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土地改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变更为消灭封建的“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播放电视剧《老农民》中宣布土地改革政策,农民得知自己有了土地欢天喜地的片段。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5.解题:

题目“三黑和土地”,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6.了解作者。

作者苏金伞,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

【设计意图】

用播放旧社会剥削农民的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离他们比较久远的历史,体会到农民被压迫的无奈,有了这一感受便能更好地体会到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以及拥有土地后无比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这首诗写了以_____________(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们____________(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理清文章思路。

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

农民拥有土地后的心情。

第二部分(4~8小节):

三黑精耕细作,好让庄稼长得更好。

第三部分(9~15小节):

三黑在地里的所见、所闻、所想。

【设计意图】

对课文的梳理是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1)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心情?

说说你的感受。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里把农民比作旱天的鹅,农民有了土地,就好比旱天的鹅见了水,让我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让我感受到农民拥有土地后无比舒畅的心情。

你能通过朗读来抒发你所体会到的情感吗?

(指导读出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以及得到土地的喜悦。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农民根本没有想过嫌弃泥土,每一块土都像是他们心中的宝,怎么爱它都不够,让我感受到了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深情——想要亲自投入土地的怀抱,感受土地的温度,期待种子在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上长得又快又好。

(2)请带着你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1~3小节。

指名读,齐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

读一读特别能打动你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1)第4~6小节描写了三黑非常勤劳,做事非常认真、细致,体现了他对每一寸土地的热爱。

(2)第5小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好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说明地耙得非常整齐、漂亮,三黑得有多么爱这块土地,竟把地耙得这么好。

(3)第6~8小节,用比喻的修辞把松散的地比作一张软床,可以看出地被翻得非常松软。

第7、8小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麦籽儿在土地上快乐成长的幸福,感受到了三黑用心耕作后的满足和幸福。

(4)“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有哪些含义?

同桌间相互交流。

(5)分小组合作朗读。

3.学习第三部分。

(1)三黑在地里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看见荞麦开花,把白霎霎的荞麦花比作一片雪,这么美妙的比喻,可见三黑心中是多么喜悦!

(2)第10小节,诗歌用“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这样质朴的语言写出三黑听到蝈蝈“吱吱吱”的叫声时心情的美好。

(指名朗读,读出听到蝈蝈活泼可爱的叫声时高兴的心情)

(3)第11、12小节用三黑的回忆和拥有土地的现在进行对比,让人感受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幸福、自由和惬意。

(指导朗读,读出爹娘的埋怨和地主的痛骂,与自己对孩子们洒脱的“招呼”形成对比。

(4)第13~15小节是三黑有了土地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生活因为有了希望而变得更加美好。

4.小结:

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三黑渴望拥有土地,他愿意把整个生命投入土地,他把土地当成宝贝一样对待,想亲自品尝,想亲自钻进地里感受它的温度,土地让他对生活有了希望、有了美好的憧憬。

【设计意图】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的喻体多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作者诗歌语言质朴的体现。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能更深刻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同时更符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略读课文的理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了解背景是前提。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苏金伞。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形象感知是关键。

对于处在21世纪的孩子来说,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经济条件优越,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农民的苦难生活离他们过于遥远。

因此,学习本文非常关键的便是借助形象感知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教学通过播放一段“地主剥削农民血泪史”戏剧片段,使学生对旧社会农民受地主剥削的苦难处境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和了解,使他们能深刻地体会农民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和热爱土地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黑和土地》教学反思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

课文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因为本文所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

学生们无法理解当时失去土地的人们在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那份情感。

因此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

在旧社会,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的手里,一小部分在富农和中农手里。

其他的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贫下中农是没有土地的。

他们依靠给地主扛活,做长工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他们常常挣扎在饥饿线上。

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劳苦大众才翻身的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本文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的特殊历史阶段。

解放区是指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

特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

文中的“三黑”是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的农民的代表。

这样的介绍,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在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时候面能够有的放矢的去思考,不至于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

二、情境导入。

激发情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旧社会穷苦的劳苦大众给地主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的视频资料和解放区穷苦的劳动人民分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是的欢欣鼓舞的视频资料。

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黄继光》的电影片段结束之后,我问:

“当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之后,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或体会到的?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三、抓住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在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

这样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例如: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这一句话的含义有哪些?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的最好。

  

课后反思发现:

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