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6753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docx

钦州学院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

钦州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

调整模式研究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方向)

学生班级

姓名

学号

 

2010年07月

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新领域和最广阔空间,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危机的所在。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门,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

许多海洋学家,包括很多政治家都预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我国古代就有“环九州为四海”、“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记载,海洋构成中华民族的半壁疆域。

关注海洋,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绝之声。

从15世纪初起,均有“海洋强国”之心声。

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也已成为中国跨世纪海洋战略的一件头等大事;海洋将是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之一。

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全面开放开发,推动形成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而实施此战略,人才是关键。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地的广西沿海高校,如何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着力设置建设相应的专业,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广西沿海高校亟需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

高校专业设置;市场需求;专业调整。

 

Guangxicoastalzoneresearchuniversityprofessionaladjustmentmode

Abstract

With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accountfor71%ofoceanterrestrialsuperficialarea,withthelocationbeingthatup-to-datehumanbeingrealiz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fieldcomposesinreplythevastestspace,beingthreebigcrisesresolving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facingthehumanbeing.In1992theworldenvironmentpointsoutwithdeveloping"UNCEDAgenda21"thattheassemblyascertainsdefinitely:

Oceanisafundamentalmadeupofbranchofglobalbio-supportsystem,isonekindofthepreciouswealthbeingconducivetoarealiz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atnotonly,oceanishumanbeinglifecradle,willalsoisthatonwhichhumanbeingrelyforsurvivalsecondspace.Alotofoceanologist,includesmanystatesmenforetellingthat:

21centuriesaretheoceancenturies.

ChinaisoceanGreatPower,owns3millionsquarekilometers"blueterritory".Ourcountrymovedtowardshalvesterritoryhaving"ringKyushutobethatthewholeworld"",productsarerichinorderlandandsea"recording,oceancomposetheChinesenationintheancienttimes.Onshowingsolicitudeforocean,becoming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nationalsorightawaywithoutceasethatsound.Startingfromthebeginningof15centuries,heartfeltwishesofhaving"theoceanpowerfulcountry"equally.LiftingtheChinesenationoceanisawareofapieceofacardinaltaskbecomingalsoalreadytrans-centuryChineseoceanstrategyfurther;OceanwillbeoneofChinese21centuriesstrateg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necessitychoice.

DevelopmentofGuangxiBeibuGulfeconomiczonebut,needsbringintofullplay,littoraladvantage,openexploitationallround,patterndrivingthenewforming

ChineseASEANemphasizingbeingsuffusedwiththeBeibuGulfeconomiccooperation"onescrollsofbothwings"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But,puttingthisstrategy,talentedpersonintopracticeiskey.Aslittor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traininghigh-gradeprofessionalpersonnelthebaseGuangxi,theestatehowtoadapttoaplacedevelops,makeefforttointerposecorrespondingspecialfieldofconstruction,servingtheGuangxiBeibuGulfeconomiczoneopensexploitation,isthatlittor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Guangxineedstheproblemstudyingandputtingintopracticeurgently.

Keyword:

specialfieldinterposesuniversities;marketdemand;specialfieldisadjusted.

 

目录

1.绪论1

1.1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的原因与意义1

1.2海洋文化成为学校优势教育资源的解读1

1.3海洋文化作为办学资源的价值2

2.调整沿海地区高校专业的可行性方案4

2.1高等学校要进一步重视专业调整与建设工作4

2.2高校专业调整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4

2.3高校专业调整和建设5

2.4紧密结合实际5

2.5高等学校要加大专业内涵改革和建设的力度5

2.6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要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办学特色5

2.7对专业调整以后进行教学评估6

3.大学生就业率6

3.1就业率问题6

3.2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局势7

3.3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8

3.4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对策8

4.就业市场10

4.1大学生就业市场化10

4.2开拓新的就业市场11

5.专业设置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11

5.1国家政策与制度11

6.结论与展望12

6.1主要结论12

6.2学校学科发展的展望12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1.绪论

1.1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的原因与意义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是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

专业高速和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专业设计,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了一批新的专业,使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但是,我省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专业总数偏少,一些与我省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特别是面向北部湾地区的专业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不能完全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专业调整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如何让海洋经济思想、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与保护知识在21世纪新一代人身上得到承传与发展?

作为人类思想传递的主要机构——学校,尤其是沿海地区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海洋教育,让学生了解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对于学生的成长、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海洋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是沿海地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和机遇。

沿海地区的学校,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种重大的责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指出: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校课程资源。

1.2海洋文化成为学校优势教育资源的解读

传统海洋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表现为凝固不变,而是表现在她能不断地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新生,每一个时代的搏海人都会给传统海洋文化注入生命的活力,因而才能流传至今成为当今海洋文化强大的共有的精神力量。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海洋资源的教育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海洋拥有丰厚的自然生态教育资源

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这里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家园,更是学生的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基地。

2、海洋蕴涵丰富的意象特征

千百年来,大海已经形成了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的意象特征。

长期的文化积淀,也逐渐凝聚成一种自信、自强、自立、奋斗不息、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可贵精神,体现了独特的北部湾文化内涵。

海洋的意象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与感染,早为先哲们认识与赞同。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梁启超的《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都真切地表述了海洋给予民族的特性。

海洋的这些意象特征,正是教育所需要的。

本土民族的自信、自强、自立、奋斗不息、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无疑是与海洋的意象特征相关联的。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精神。

3、海洋衍生孕育了悠远的人文历史文化

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观海景,尝海鲜,旅游人气日旺。

这是一本本翻开的海洋文化历史生活画卷。

这浓郁的“海派文化”,浸润着学生的文明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既是文化的传播,又是文化的创造。

海洋所蕴涵的浓郁人文历史文化,应该是教育的优质资源。

明晰海洋文化与教育发展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明确办学的努力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海洋文化适宜成为教育资源的内容进行选择、整合、改造,推进学校的特色。

1.3海洋文化作为办学资源的价值

海洋文化具体到学校教育的改造之中,可以在多层面影响学校办学,同时给海洋文化和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和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1、海洋文化可以使学校育人目标清晰化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育怎样的人?

依托海洋文化,学校可以引领学生领略具有北部湾特色的优秀的人文精神,使得我们的学校育人目标得到具体化的体现,呈现出结合本土文化特点的具体综合。

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对于国家、民族,可以是一种精神;对于学校,可以是一种文化;对于教师,可以是一种品质;对于学生,可以是一种个性。

作为学校,需要这些意象特征,形成学校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这些意象特征,进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质,给学生言传与身教;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活动中胸怀象大海一样宽广,知识象大海一样渊博,体魄象大海一样刚健,创新象大海一样奔涌……形成他们鲜明的个性品质。

2、以海洋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

海洋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可以依据海洋文化,进行建筑设计、设施布置、活动组织,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可以创建海洋教育特色,发扬海洋精神,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

我们从绿化的布植到校园小品的塑造,从教室、走廊等的墙面和空间布置,到学校大中型活动的组织设计等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比如班徽、校歌、校园主题语、校园壁画挂像、“蔚蓝童年”文艺节、“海之韵”校报等,都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意和设计,并从中感受到比海洋文化更深远的人文内涵。

在“海洋文明、人文教学”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孩子朴实、健康、优雅地成长,成为爱家乡、有文化底蕴的人。

3、吸纳海洋文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具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之上。

厚重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创新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与海洋文化相链接的实践探索活动,继承与发展海洋文化。

开展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5、基于海洋文化的学校教育,可以创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教育与地域特色——海洋文化相结合,可以创造学校海洋育人特色。

同时,在特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显现学校独特的文化特征,推动学校文化向积淀、深厚、有底蕴的道路发展。

促使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展示个性化,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2.调整沿海地区高校专业的可行性方案

2.1高等学校要进一步重视专业调整与建设工作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和管理部门的共同任务,有关部门和院系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对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调整和建设工作进行充分研究和谁,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建设的有关工作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建设的有关工作。

高等学校要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务的投入,每年要从学生缴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建设。

省教育厅也将筹措一定的经费用于扶持高校专业调整和建设工作。

2.2高校专业调整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根据北部湾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支住产业的要求,适度超前发展,加强本科,调整专科。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专业,重点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使我省高校的专业基本达到数目种类比较齐全、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效益较高的目标,建立起与我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高等学校专业调整和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北部湾战略的实施,特别要适应甘肃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加快发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变化,正确处理适度超前发展与重点建设的关系,形成特色和优势,更好地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建设服务。

2.3高校专业调整和建设

针对目前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跟海洋文化结合,加快发展一系列与北部湾战略有关的专业,既能增强国力,也能培养出具有海洋文化的人才。

2.4紧密结合实际

有计划地增设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

优先发展物流管理、航海技术、轮船维修等海洋文化技术类专业,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发展跨学科本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努力开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形成高校专业设置多样化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5高等学校要加大专业内涵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进一步改造长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发展应用专业,形成特色专业。

要不断深化专业内容的改革。

不同类型、不同服务面向的专业,都要根据社会、北部湾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剔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充实反映教学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调整专业结构过程中,一是要处理好专业外部,即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科类专业的数目,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二是要处理好专业内部,即各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2.6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要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办学特色

专业调整紧紧转绕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坚持建设合格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地域和学校特色,遴选和建设本学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重点投入,树名牌、创特色、求效益,在调整中实现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主动开展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争取和吸取社会力量参与高等学校专业调整与建设,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广泛合作,联合开办新专业。

各院校在申报专业前,要切实制订好教学计划,改善实验条件,并做出有关投入其它方面的政策保证,确保新专业良好启动,高质量运行。

2.7对专业调整以后进行教学评估

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定期对高校专业建设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

省教育厅将采取定期评估、滚动管理的办法,审核评估全省高校名牌专业,并以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评估内容主要为实验室及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点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就业和社会反映等;还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不定期的单项评估,了解社会各方面对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

对社会不满意,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点,责成有关学校限期整改、限制招生直至撤消该专业。

对已经设置的高职专业,省教育厅将逐步开展检查评估,对办学条件长期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撤销。

 

3.大学生就业率

3.1就业率问题

自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10年寒窗苦,一朝就业难”,让很多莘莘学子心急如焚。

每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总有家长问到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

这说明把专业和就业联系起来已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也是一种自然心理,专业和就业有着必然的联系。

随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需要在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构建职业指导的中国化的理论支撑、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服务以及对就业指导进行市场化的运作等方面作出必要的探索,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要求。

而如今,在政府对北部湾战略的大力推广下,可以明显得知海洋文化专业将成为今后若干年的热门。

所以广西沿海地区高校专业调整的方案可行性极高。

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3.2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局势

1、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迅速,待就业大学生群体增大,大学生初次签约率较低,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

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495万,翻了两番多;2002年到2004年全国待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从36.9万增长到69.6万;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3%,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2.6%。

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正逐年增加。

2、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首先,表现在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

2004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7万,登记失业率是4.3%;而在200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33万,登记失业率是3.8%;在199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71万,登记失业率是3.1%。

其次,下岗职工绝对规模较大,实现再就业难度较大。

1998到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18万人,其中91%的人进入各企业自办的“再就业中心”,依靠政府和企业发放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不断下降,1998年是50%,1999年降至42%,2000年是35%,2001年是30%,2002年上半年则下降至9%。

3、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的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就业不足问题趋于严重。

从农业劳动大军中分流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全国约有1.5亿农民要到城镇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4、外籍人员、“海归派”的涌入,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吸纳人才的条件与环境日益改善,留学人员、国外人士也逐渐看好中国的就业市场。

加入WTO后,大量跨国公司涌入我国,带来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的全球化,“人才无国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和挑战。

3.3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认识偏差

这是就业指导工作无法跟上形势发展需要的根源。

受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长期的计划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重“进”轻“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力。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存在明显缺陷,大多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清楚等。

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且多采取报告会、讲座等单调形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广大毕业生的迫切需要。

3、理论匮乏,过程简单

作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应当是科学化、全程化的,即在心理学的职业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进行就业指导,而不应到了大四毕业前才开展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就业指导活动。

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心理学方面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缺乏,无法从职业生涯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迫切需要理论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