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6689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docx

经营城市理念和城市新规划建设

经营城市理念与城市新规划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已不再单纯由政府来推动,更多地已改为由市场来推动。

城市作为可投资经营的最大的活化国有资产,决定了城市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但要继续承担传统管理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要充当经营者的角色,要逐渐实现由管理城市向经营城市的转变,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和市场化的方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城市是最重要的国有资产;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政府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也应加快从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向经营管理城市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营城市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滚动发展,而是为了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实现城市保值增值。

我国提出经营城市这一理念已有十余年,十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使我国部分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建立多元化城建融资渠道,实行土地招标拍卖,打破公用事业福利价格机制,放开房地产、公交营运、规划设计市场等。

如,上海、广州、大连、深圳、青岛等先进城市都已取得了显著业绩。

但是,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与美欧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营城市尚处于探索和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没有一个城市从整体上建立起城市经营的机制,即使建立起的单项机制要么不成熟,要么难以保证长期运作。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序还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政府缺乏经营城市的基本手段和载体。

如长期无计划供应土地的做法依旧延用,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甚至严重流失。

二是城市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创新滞后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基本上仍然依赖财政和借贷;市政公用事业独家垄断的局面仍然没有打破。

三是城市建设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问题,还没有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失控现象突出。

四是社区作为城市管理基础的机制没有形成,更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阻碍了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

五是城市发展战略决策和规划的制定及执行中,人为因素依然长期存在,使科学运作的机制难以形成和实现。

六是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中介机构缺乏,相应支持和孵化的政策法规欠缺。

因此说,经营城市的思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全球化对城市政府管理城市思想的挑战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一、经营城市的概念及意义

1.经营城市理念的由来与演进

经营城市这一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管理者首先提出的。

当时,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后工业时代的发展需要,加之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城市发展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管理者提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尊重价值规律,要从基本经济规律出发,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整合城市资源。

要把城市资源作为资本,按照市场规划运作,实现多元化融资,产业化经营。

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推行“企业家化治理城市模式”。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一些国家城市管理者又进一步提出了“经营城市”的概念,使经营城市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理念,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所接受,而且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城市自身品位的实际需要,这一理念还在进一步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在我国,经营城市的概念是在2000年全国中等城市经济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会上专家指出,经营城市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资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广场、街道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笔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目中去,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新路。

这一观点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形成了我国经营城市理论的雏形。

随着“经营城市”理论的发展,以及政府经营城市的实践,经营城市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以城建城,以城养城”,而是进一步把经营城市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的“经营城市”可等同于“城市经营”,是广义“城市管理”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在现有城市存量的基础上,从经营的角度使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功效,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常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城市概念应是广义的“经营城市”。

它是不同于城市经营的一种比城市发展对策甚至城市发展战略更高的城市发展思路,是广义的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主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他经济要素,盘活城市资源,并通过高效的城市管理,从整体上运用城市经济,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这种经营城市的理念有四个特点:

第一,经营所需的资源是泛资源的概念,即把整个城市看作资源。

第二,树立人本思想。

要通过城市居民的主动参与来搞好城市的发展。

第三,市场机制。

要靠市场来解决问题,不能再依靠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四,依靠社会化运作。

要充分发挥企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其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益事业中去。

经营城市也就是经营城市的公共资产(即政府性资产),它不是单纯地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经营,正确行使职能,创新观念和运作机制,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即经营城市思想的实践核心在于实现城市文明进步。

只有立足于这一高度,城市资源经营和城市化发展才能创新突破。

2.经营城市理念对城市政府管理者的意义

(1)经营城市理念是城市政府管理者进一步明晰职责,提高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由过去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政府职责日趋明晰,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政府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从直接干预经济转向间接调控管理。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缺陷和失灵,市场无力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问题,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并在资源配置、实现公平和稳定经济等方面实施干预,发挥作用。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今天,大部分公共资产仍按计划模式管理,由政府实施统管、统包、统揽。

而这种政府直接包揽和管理的方式,正是造成当前公共资产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资产虽然被逐步推向社会,但这未能发挥出公共资产的最佳效益。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政府面临着进一步明确和认定职责,不断创新观念,转变职能,正确行使职权,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负位”问题。

另一方面,公共资产管理和调控也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对公共产品要做好按性质分类,该推向市场,就一定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有的公共产品则要尽快退出竞争性领域,实现社会化管理。

政府的职责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划,适时调整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调控,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达到公平合理;通过高效使用公共资产,充分发挥其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2)经营城市理念是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缺陷,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担当起实现公平和效率的角色,对社会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的配置。

社会公共资产不论来源渠道有何不同,都不影响其性质,它们都是政府的资产,政府拥有对公共资产的处置权和支配权。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高速和公平配置,使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公平自由地分享这些公共资产,使这些公共资产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效益。

这也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3)经营城市理念是城市政府管理者激活公共资产的出发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政府将面临着伴随来自人口增长、社会保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足,而财力不足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思路是盘活公共资产存量,实现城市资本的自我积累、自我滚动、自我增值。

第一,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本和地域空间获取利益,增加积累,推进城市建设。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经营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土地的资本和地域空间。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资产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建设、不讲经营,从而造成建设越多,包袱越大的现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认识城市,即城市是区域经济的聚焦地和社会投资的复合体,不仅是经济实体,而且是资本实体。

因此,完全可以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如土地、地下矿产等)、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相关的延伸资本(如路、桥、车站、广场等冠名权),以及城市其他无形资本(如政府政策,历史文化,城市风光)等进行聚集、重组和运营,把长期以来的城市不变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建立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城市建设市场化轨道,从而实现城市资本的自我积累,自我增值。

第二,开拓城市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大多都是政府包揽包办,投资单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城市综合质量必须提升。

因此,城市建设所需资金也就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政府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为多元投资,变政府独家建设为政府与民间共同建设,把城市建设从原来的简单再生产过程转化为城市资产经营过程,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过程转化为既有投入又有产出的过程,从而实现政府运转和经营资产的良性循环。

二、“经营城市”是济南市实现城市建设新规划的主要路径

1.城市建设新规划的特点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历届省委、省府和济南市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央驻济单位、驻济部队领导十分关心、重视的大事。

1997年6月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做出了“济南五年大变样”的重大决策,拉开了加快省会建设的序幕。

2003年上半年,山东省委批准了济南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方案。

这一方案提出“本届政府五年投资1360亿元,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实施城市建设‘十大工程’。

到2020年,城市人口400万,建成区面积400平方公里,把济南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摆在济南市委、市政府面前首位的就是融资问题。

从济南市近三年的GDP和财政收入看,2000年的GDP为952.2亿元,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49.05亿元,2001年GDP为1066.2亿元,预算内地方财政收59.6亿元,2002年GDP为1200亿元,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66.25亿元。

这种GDP总量和财政收入状况,要在五年内投资1360亿元,用于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甚至更高的目标,仅靠政府自身投资来完成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是济南市委、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经营城市理念恰好为改变政府包办城市建设,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将经营城市理念与济南市城市建设新规划联系在一起,使济南市的城市管理者有可能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开创新的局面。

2.城市经营理念有可能使城市管理者突破已明显落伍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作方式的禁锢

济南市沿用已久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作方式已明显落后于时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经营思想,没有把城市公共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看待

沿用已久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作方式使政府管理者在城市建设上,没有把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产来看待,只重视投入,不重视无产出。

如济南市经七路等道路拓宽工程,建设中道路两侧由政府出资拆迁出的土地,没有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而是无偿划拨给一些单位,这些单位成了受益者,政府却没有得益,可谓“捧着金饭碗没饭吃”。

这样,城市建设的资金只能来源于有限的财政资金,市政公用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得不到有偿利用,因而城市公共资产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滚动发展。

(2)投资主体和运作方式比较单一和僵化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济南市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主要还是靠单一的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投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税费收入和城建系统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有限的地方财政补贴,这些来源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独家经营”、“垄断”的局面还没有打破。

目前,除引进外资进行房地产开发外,大部分城市建设项目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投资,由公用事业、城建、园林等政府部分负责组织、施工和建设,并由建设部门管理,这种自己建设,自己管理的“独家经营”机制,往往造成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且易滋生腐败,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如济南一主要干道建设,从施工建设开始各大报纸都宣传其投资大、水平高、质量优,十年内不用维修。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此路从建成后就没有停止过维修,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3)城市建设中的现有的管理模式、观念、法规框架已不能适应城市新发展的需要

第一,政府从企业所能经营的所有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路还很长。

就城市供热、燃气供应、有线电视等来说,多年来一直由政府垄断,其管线建设资金中就包含了市民和企业交纳的建设税金,同时这些政府部门又收取费用创造“利润”,但服务质量却低下,还要向市民和企业征收管网建设费、开户费等,就如同过去电信公司收取“座机费”一样,虽不合理,但百姓、企业也无处申诉。

这些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做法,早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的要求,如果不打破,市政公用事业就难以健康发展,百姓就难得到优质的服务,企业的成本就会居高不下。

第二,政府还不能直接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依然延用由区、县、镇层层管理的模式,这正是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的弊病之源。

第三,城市主要资源还不能做到集中经营,配置效率不高。

如现在政府的预算外资金基本上还分散在每个部门,特别是有权收费的部门,集中的预算外资金数量大、福利补贴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四,经营城市的体制创新上还不能适应城市新发展的需要。

因此,不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垄断经营、冗员过多、以费养人等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建立起高效、有活力的城市管理体制。

3.经营城市理念有可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隶属于政府的城市开发单位为城市新发展积聚资金的积极性

济南市同全国其他省会城市一样,市、区两级都有自己的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单位,这些事业单位都是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从事城市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

由于这些单位技术力量雄厚,有政府的支持,因此在每个城市的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济南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1975年成立,二十多年来,为济南市建设住宅500多万平方米,建设主要干道二十多公里,无偿为政府提供城市建设等资金十几亿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单位由于内部体制创新不够、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缺乏指导,加之政府近年来给予外来开发企业的优惠政府越来越多,从而使这些单位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政府也失去了一个有效增加税收和融资的渠道。

如香港新世纪有限公司、香港舜兴置业有限公司、济南阳光置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济南新世界阳光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联合开发了“阳光花园”。

由于项目得到济南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启动顺利,被列为建设部首批“国家康居示范小区”。

这一方面说明济南市政府非常重视引进外资,扶持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发展济南经济。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政府忽视了注册资本高出新世纪阳光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几倍,技术力量雄厚,隶属于政府自己的开发建设单位,出现了“捧着金饭碗,到处找饭吃”,又增加城市建设成本、减少政府利润的现象。

三、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促进济南市城市建设新规划的实现

1.用经营城市理念激活土地资产经营

土地是经营城市的关键因素,城市政府高度垄断经营城市的公共资产,特别是对一级土地市场实行高度垄断,是经营城市的前提和核心,离开了这个前提,经营城市便无从谈起。

济南市按新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只有以土地资产为依托,通过有效的经营方式获得大量的建设资金,才能保证新规划的实施。

(1)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除法律法规允许划拨提供用地外,其他建设用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其中经营性房地产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或挂牌交易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这是筹措资金的最有效形式。

同时,要严格控制协议出让土地,加强对土地招投标拍卖的监督工作,协调好土地资产运营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要规范土地出让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防止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这方面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截止2001年底全国累计收取土地出让金5000亿元,仅2001年一年,全国招标拍卖土地6809公顷,价格达492亿元。

山东省东营市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土地资产收益2.6亿元,显化、盘活土地资产1.36亿元;泰安市2003年3月开发建设东岳大街西路,通过道路两侧土地的经营,不仅获得基础建设投资12亿元,还得到3.8亿元的利润。

福州市到2001年11月底,通过招标拍卖,收取土地出让金6.86亿元。

经营城市较早的大连市,1993年到1997年的七年间,通过经营土地获得268亿元的收入。

(2)推行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要继续坚持推行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通过收购、收回或置换方式,将土地集中储备,开发整理,实行不饱和供应,有效控制出让土地总量,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特别是在新城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可经营土地,力争做到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按法定程序统一运作。

(3)建立土地供应公示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好土地供应公示制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引导投资需求,提高供地透明度。

要根据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市场供应计划,经权威部门批准后,作为供地信息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避免发生土地供应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4)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值,完善土地市场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城镇土地转让、出租和抵押的管理工作,建立土地有形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建立健全土地交易规则,引导土地交易双方依法交易,保证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要通过信用担保、风险投资、抵押贷款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手段,提高土地的开发能力,加强土地前期开发,提高土地价值。

创新土地的经营机制,利用政府原有的房地产开发单位,从事地产经营活动,调控城市规划区内的一级市场,放开城市土地的二级市场,收购特困企业,预征道路延伸、旧城改造、重大工程周边用地,加工成熟进入土地市场,从而更好地适应土地市场化运作需要。

2.加快济南城市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价格体制的创新

城市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价格体制创新,是做好经营城市的关键环节,这两项工作不创新,经营城市将成为空话。

(1)充分发挥国有房地产开发单位的优势

在投融资创新上,要重视和充分发挥政府原有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在技术上、资金上的优势,利用他们的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法人地位和已经建立起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赋予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经营城市投融资主体和企业法人实体,努力为政府创税、投资、融资、建设城市。

如1997年起,广西梧州市政府在新城区建设中就注意发挥隶属于市政府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作用,在土地出让、城市配套费收取等方面给予优惠,使该公司分别为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无偿建设了办公大楼,不用政府一分钱,并按政府的统一规划在一片丘岭荒地上建设了3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住宅小区。

既改善了百姓的住房条件和城市环境,又为政府创造了巨大利润和税收,有力地促进了梧州的城市建设。

1998年,这个公司还利用雄厚的资金,兼并了濒临破产的、亚洲最大的梧州市肠衣厂,使该厂当年就转亏为盈,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对城市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归集和盘活现有土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有形资产存量及其附着于城市的无形资产存量,促进城市建设资产的滚动增值。

(3)吸纳各种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采取灵活政策和措施,进一步鼓励外商、民营企业和闲散的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或BOT(建设—交还—租赁经营)、BTO(建设——经营——交还)、BOO(建设——经营——享有)等方式吸纳资金,投资经营城建项目。

(4)建设以成本与合理利润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城市建设的税费标准及产品服务价格,大多不能反映市场的成本,更不随市场成本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

不能反映成本的应予补贴,不能及时变化的靠调节基金补平。

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

补贴、调节基金往往是杯水车薪,最终形成差距而转嫁形成国有企业亏损及城市建设资产的损耗。

所以在市政公用事业价格体制创新上,要按照成本与合理利润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和确定城市公用事业的产品基准价,使公用事业由福利服务型转变为经营服务型。

价格管理机制既要适应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需要,又要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

对推向市场动作的城市公用事业项目,应合理确定回报率;对纯公益性的公用行业,其中,经营成本和回报率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全额拨付;对主要服务于社会的公用行业,当价格低于基准价时,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确保经营企业获取合理利润;对于服务于生产的营业性市政公用行业,应合理计价,实行企业自行自支、自负盈亏,强化动态管理,监督运营。

城市公用事业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实行统一管制和监督,价格管理权要适度下放给县(区)政府,简化审批程序。

3.实现城市基础管理社区化,促进经营城市机制进一步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建设的管理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社区建设之路,使社区建设日益受到各城市政府的关注。

但是,“社区化”的内涵及作用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使社区应有的责任得不到明晰,权力没有落实,致使社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还难以发挥。

从直观上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政府要实行高效有序的管理,必须通过“以块为主分的管理”来调动和发挥各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作用。

从更深层次上看,“社区化”是城市政府适应市场化改革,形成经营城市机制的基础性环节。

随着市民逐步由单位成员变成社区成员,城市的动力源从政府转移到民间,城市基础管理模式也必须相应的转变,从而促进城市政府从“不该管的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经营城市,推进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济南市的社区组织采取的组织结构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由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要求,社区组织体系暴露出许多不足。

单位体制与社会体制并存,条块分割和社区立法的滞后,使社区权限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区政府向办事处转移管理任务,但权限没有随之转移,导致社区职责大权力小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理论社区”与“实际社区”相脱节,直接影响了社区作用的发挥,也直接阻碍了政府从琐事中解脱出来,不能有效地去做经营城市这一大事。

从济南城市建设新规划的功能和济南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看,要以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为突破口,通过推进城市基础社会结构的重组来实现社区建设管理的整体突破和创新。

一要推进街道规模调整和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二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落实(市、区、街、居)”的管理模式。

二要给办事处充分的综合管理、协调权力。

三要按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政府和办事处承担的社会服务性、经营性的事项,分别划归社会中间组织(专业服务机构、资产经营机构)来管理,使社区服务、经营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例如,美国镇一级社区负责的道路维修、绿化、路灯、给排水、选举、人口统计等事务,都是由社区选择的社会中间组织来承担,社区主要承担协调工作。

由此强化政府在街道层面的行政管理职能。

四要按市场经济规则取消与政府无关的指标。

如产值、利税、出口、项目等,保证办事处真正做自己的事,到位不越位。

五是建立与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