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6316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9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docx

人教版数学46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

四年级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0=a 0+a=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0=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a=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0=0;0×a=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a=0 

⑥0不能做除数:

a÷0=(无意义)

6、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

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

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

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

4、连除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5、有关简算的拓展:

102×38-38×2

125×25×32

37×96+37×3+37

125×88

3.25+1.98

10.32-1.98

易错的情况:

0.6+0.4-0.6+0.4

38×99+99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所以,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如:

0.5表示(十分之五),

0.05表示(百分之五),

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

0.005表示(千分之五),

0.025表示千分之二十五)。

2、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

3、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

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

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

如:

20.375,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百分之一);千分位上的5,表示5个(千分之一)。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10个千分之一是1个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1个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或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1个0.1,10个0.1是整数1……

5、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如:

31.031读作:

三十一点零三一

6、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如:

一百二十点零零九八

写作:

120.0098

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如:

0.2=0.20=0.200=0.2000=……

1.05=1.050=0.0500=0.0500=……

1.080=1.08

10.0800=10.08

100.080000=100.08

8、小数大小的比较: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

9、小数点的移动:

(1)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

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

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

×

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换算。

11、求近似数时:

 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

如: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如: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如:

6、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这三类。

如:

 

7、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º。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

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3)得数末尾有 0,一般要把0去掉。

(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4.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5.一个整数与一个小数相加减时:

① 先在整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② 再添上与另一个小数部分同样多个数的0;

③ 然后再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6.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7、验算:

加法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与原来是否相同;

②用减法,把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与另一个加数相同。

减法验算:

①用加法,把减数与差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减法,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应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8、简便运算方法:

⑴几个小数连加时,如果其中的两个小数的尾数相加能凑整,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可使计算简便;

如:

0.36+18.09+2.64+4.91

⑵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小数时,如果这两个小数相加的和能凑整,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比较简便;

如:

13.2-5.73-4.27

⑶一个数减去两个小数的和,当这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相同时,可以先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个数,然后再减去另一个数,计算比较简便。

如:

18.63-(4.75+3.63)

⑷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如:

3.65×42.6+3.65×57.4

⑸在小数运算中,可以利用(添括号)或(去括号)使计算简便:

→无论是去括号或添括号

① 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

如:

6.59-4.86+2.86

②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全变号(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如:

6.47-(1.5-0.53)

⑹在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中,交换数据的位置,一定要带着它前面的符号。

如:

4.95-2.67+1.05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轴对称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3、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对称轴时,要画到图形外面,且要用虚线。

4、正方形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对称轴。

5、画对称轴时,先找到与相反方向距离对称轴相同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6、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线段、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线段有1条对称轴,

菱形有2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半圆有一条,

圆环有无数条,

半圆环有一条。

7、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

(长方形和正方形除外)

8、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只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9、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

比如:

中国的赵州桥,印度泰姬陵,英国塔桥,法国埃菲尔铁塔。

10、平移先找图形点,平移完点连起来,注意数点数要数十字。

1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12、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

1.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

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

先合后分计算:

  总数÷份数=平均数

2.平均数能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条形统计图: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有图例。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两种。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个单位长度表示一个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

怎样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

2.注意写单位,画中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还有横坐标上的“0”。

3.假如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如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

4.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如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画斜线,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

5.在每个图的下方都要写标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

【特点】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优点】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两者数量的多少。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假设法:

①假如都是兔

②假如都是鸡

③古人“抬脚法”:

解答思路: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3、公式: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 鸡的只数。

五年级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

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5)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

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

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

旋转要注意:

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整除:

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

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

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

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

6的因数有:

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

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

奇数、偶数。

奇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

叫奇数。

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

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

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

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

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

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6、最大、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

1;

A的最大因数是:

A;

A的最小倍数是:

A;

最小的自然数是:

0;

最小的奇数是:

1;

最小的偶数是:

0;

最小的质数是:

2;

最小的合数是:

4;

7、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

30分解质因数是:

(30=2×3×5)

8、互质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

5和7

两个合数的互质数:

8和9

一质一合的互质数:

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

(列举求同法)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

1、12、2、6、3、4

16的因数有:

1、16、2、8、4

最大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

12、24、36、48、…

16的倍数有:

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

(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最大公因数是:

2×2=4(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

2×2×3×2×2=48(相同乘×不同乘)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不同点

长方体

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

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a×a×6 用字母表示:

S=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

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

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

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

(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平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