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4411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

21《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四、说教学方法:

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

“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

(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边防战事连年不断,万里出征的人久久不见回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世,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3.品读《出塞》,感受其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

①品“秦时明月汉时关”。

抓住“关”字感受战争之久,想象戍守边关的战士,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引发的思乡之情。

②品“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有多久,思乡就有多久;环境有多苦,战士就有多苦。

“古来征战几人回?

”很多战士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再也回不到家乡,见不到亲人。

③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龙城飞将”李广切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希望朝廷能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来镇守边关,抵抗外敌,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安稳。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吟诵全诗) 

(二)品读《凉州词》,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凉州词》,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2.小组交流,理解诗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将士们正准备畅饮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马背上传来催促出征的琵琶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请不要笑话我们醉卧沙场,自古以来出征打仗有几个人能回来?

    

3.细读《凉州词》,悟诗情。

①品“葡萄美酒夜上杯”。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读这一句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

②品“欲饮琵琶马上催”。

抓住“琵琶”“马上催”,多元理解:

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如,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边关的战事多频繁、多紧急啊,战士们刚要举杯饮酒就要上战场了。

再如,这急促的琵琶曲还在催促将士们多饮几杯酒,直到一醉方休。

 ③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抓住“醉卧沙场”感受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潇洒从容和豪迈旷达之气。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吟诵全诗。

(三)品读《夏日绝句》,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夏日绝句》,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2,小组交流,理解诗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增补材料,悟诗情。

①抓住“项羽”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李清照为什么要思项羽?

 让学生明白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②李清照思项羽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让学生 了解交流史实“靖康耻” ③根据李清照的时代背景,体悟词人的情感。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

这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故写下了这首诗。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吟诵全诗。

(四)拓展升华    

⑴学生谈对宋朝当权派(皇帝)、李清照、项羽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评价。

   ⑵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明白怎样做人了吗?

  

⑶学生汇报收集的爱国名言、警句,教师将李清照的“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

”送给同学们。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

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

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

(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

请说说。

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

这里山清水秀,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二)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2.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

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

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

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ɡ”。

3.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三)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

(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

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四)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1.启发谈话:

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

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

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

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3.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五)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

好的,一起来。

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

(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

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暮、瑟”等生字,规范书写“缘、输”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降”。

理解“吟”“缘”“降”等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情感与价值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学生:

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

1.制作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新诗

师: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句吗?

生背《望天门山》《山行》《绝句》……

师:

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

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

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

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

诗人在江边。

师:

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

(白居易。

师:

谁来介绍介绍作者。

(生介绍。

二、知诗人,初赏诗

师:

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PPT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

师:

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

(课件出示图片,师范读。

师:

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触?

生:

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

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

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

学生自由说感受。

三、初读古诗,知大概

师:

多美啊!

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师:

谁来读?

(指名读诗。

齐读。

思考:

这是一首什么诗?

写什么时候的景?

在诗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

你读懂了哪里?

你哪个地方没读懂?

师:

谁来帮帮他?

五、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

(展示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

)指导看图。

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

“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铺”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

半江瑟瑟半江红。

3.出示灯片。

提问: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得广阔而均匀。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

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

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

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

啊!

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

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大家就饱含恋恋不舍的情感读读吧。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

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

诗人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九月,此时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

为什么这样打比方?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喜爱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是弯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

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

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

他不禁脱口赞叹道:

“这深秋的夜晚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

(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

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

(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

六、指导朗读,领悟感情

1.师: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可以采用多种读法:

如男女对比接读。

师:

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

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

师:

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

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评诗歌一番。

(生配乐朗读。

3.谈感受。

师:

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读出来了吗?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七、总结全文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

(听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

二、释题,作者简介

齐读课题。

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逸闻趣事。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

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地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

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会怎样?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最后齐声吟诵。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

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

(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八、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黑板前示范书写,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九、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

(看板书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

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

(板书:

悟理。

)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

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

(课件出示:

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咏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

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逸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看图片、赏雪梅

1.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图片。

师:

美吗?

师: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回答。

师:

说得对!

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

“雪梅”指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评:

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

5.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6.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

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7.齐读。

三、品诗句,悟道理

1.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来理解诗意。

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

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

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说说诗意。

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

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指导。

重点指导:

“降”,服输。

“阁”,同“搁”,放下。

“逊”,不及;比不上。

一、二句意思:

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

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

雪白、梅香、各有长短。

)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2.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板书:

取长补短。

3.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