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391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docx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万科案例

万科:

十年加法与十年减法

万科公司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最早的名称是“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93年12月公司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88年11月通过投标买地进入房地产领域,并于当年12月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人民币2,800万元,1991年1月29日公司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

经过多年积累,万科地产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超前的规划设计以及优质的物业管理,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目前万科业务已经扩展到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大中城市。

截止2002年底历年累计竣工面积463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量706万平方米。

目前公司总资产94.73亿元,净资产42.85亿元。

万科成为中国本土市场为数不多的全国性地产品牌,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由于万科在房地产业的专业化能力和公司品牌的效应,在同类地产中,万科每平方米可以比别人多卖1000元。

按照2003年的销量,万科每年的品牌价值就达到14亿元左右。

万科的加法:

1984-1993

万科成立初期只有67名员工,是一个经营贸易的公司,当时万科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出口业务,如日本的一些电器,像索尼、松下的产品。

那时候电器是市场上的紧俏品,一般的销售商很难拿到货,利润也就非常高,像录像机这样的东西利润率往往能达到100—200%,谁有货,谁就能赚钱。

所以刚开始时万科的生意非常好做。

曾经在国内录像机专业市场占到60%的市场份额。

万科希望自己能在流通领域有所作为,做大做强商业贸易业务。

因为8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与流通业相比,最薄弱的还是流通业。

当时国家对流通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在进出口方面实行配额制度。

因此,企业要拿到进出口许可证与配额是非常难的,因此那时流通业的介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万科有进出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靠代理销售日本的录像机效益颇好,这就不难理解万科原来理想是想做一个贸易的企业,进而转行做制造业。

由于国内许多省的省、市,都在建立新的电视台、电教中心,市场对录像机等投资设备的需求很大,而且国家鼓励要搞国产化。

为此国家指定了九家定点企业,万科和这九家中的三家进行合作,搞散件组装,利用他们的装备线,利用他们的配额指标,自己负责从筹集资金、进口、引进技术到销售的整个运作过程,装备由定点厂商做,商标还是贴国外的,比如索尼牌的,通过种方式搞国产化。

由于散件必须要有进口配额,所以刚开始能做的公司很少,所以利润率非常高,最高时曾经是200%。

但是有超额利润的东西大家自然都要抢着做,很多公司就纷拥而入,结果很快就会产生供大于求,商品的价格也就很快下降,最后暴利就变成了社会平均利润率,接着降到平均利润率以下,甚至亏损。

国内许多产品都有过类似的情况。

到了九十年代初,万科做了一个统计,从八四年到九二年,公司做贸易赚的钱和赔的钱加起来,得的数字竟然是赤字,原来赚的钱,最后市场都给你拿回去了,甚至还往外掏,由此万科得出这样的结论:

市场是非常公平的,怎么暴利获取的利润,最后市场还会让你还回去,甚至让你更多的吐出一些。

1991年的时候,尽管万科的营业额和利润分别是3.5亿和0.3亿,仅为中国集团公司标准的1/3。

但对于万科的发展方向,王石提出了一个类似于日本的具有信息、交易、投资、融资、制造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商社"的模式。

在做贸易的同时,万科也不断地涉足其他的领域,当时万科的思路是把自己做大,什么赚钱做什么,多元化是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万科另外一个发展思路是跨地域扩张经营,从90年开始向其他地方扩张。

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印刷、机加工、电气工程及其他十三大类,属下有三十六家联营和附属企业,战线也一度广布国内十五个重要城市。

由于与万科同时在八十年代成立的公司,有康佳、三九、海尔、四通等,都进行了专业化,比如海尔是经营电冰箱,四通是经营打字机,三九是制药,康佳是电视机,而走了多元化道路的万科,与这些公司相比,经营规模却是最小的。

所以,走了多元化道路的万科,并没有达到期望的发展规模。

1993年对于万科来说时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万科发生了许多事情:

1月份万科管理层在上海召开了一次会议,对公司自1988年公开发行A股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当时是公司内部一次非常普通的高层会议,在今天看来成为万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会议的结论是万科放弃以综合商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形成规模的发展方针,并确立了以城市居民住宅为公司的主导业务。

万科之所以选择房地产,是出于这样考虑的:

从战略来看,第一这个行业的门槛比较低,没有许可证配额的限制,不会出现太大的阻击;第二,市场发展前景非常非常广阔。

这次会议对今天的万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万科理清经营思路,确立了公司在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方向,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公司意识到经营规模的重要性,万科在随后的几年中经营规模逐渐发展扩大,迅速积累资本。

另外在93年5月的时候,万科通过以渣打(亚洲)有限公司、君安证券有限公司为主组成的承销团公开发售了4500万股B股,这对万科来说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万科拿到了4.5亿的港币,93年开始宏观调整,这笔钱帮助万科渡过了比较艰难的环境。

第二个意义,发行B股,通过和国外公司的交流,万科确立了公司应该更专业发展的决心,把公司做的更规范、更透明,跟国外交流的时候,更加坚定了这些想法。

万科人在今天谈起93年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我们有几个事情,对万科的影响非常深远,一个是专业化的道路,第二是打通国际的渠道,第三是对资本市场有更深刻的认识”。

于是万科开始做减法,走专业化道路,这一做又是十年。

万科的减法:

1993-2001

第一家:

怡宝

“怡宝”是万科出售的第一个家公司。

万科是1991年买进“怡宝”的。

当初,“怡宝”的产品是碳酸饮料。

在80年代末碳酸饮料市场开始滑坡时,“怡宝”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蒸馏水。

当时,深圳和南方市场上卖得最好的饮料是矿泉水,并呈北移之势。

但万科判断,矿泉水之后,一定是蒸馏水的天下。

便买下了“怡宝”51%的股份。

万科买下"怡宝"时,它的产量非常小,只有3000吨,是碳酸饮料的一个副产品。

万科买后,第一,卖掉了碳酸饮料生产线;第二,从德国买进了蒸馏水生产设备。

3年的时间,万科把"怡宝蒸馏水"培育成了10万吨的产量,是国内最大的蒸馏水生产厂,广东水饮料市场占有率第一。

同时“怡宝”这个品牌也立起来了,而且市场认知度较高。

当时万科有两个选择,要么把“怡宝”做成蒸馏水的第一,要么就卖掉。

当时“怡宝”已是广东省市场的第一,而市场上另一家主要的水饮料生产厂家是“益力”,“益力”的主要产品是矿泉水,所以万科最初的打算是想把“益力”矿泉水并过来,这样就能做到整个广东市场水饮料的第一大。

“益力”自己有一个制瓶厂,除了供自己生产外,还要外供。

如果两家联合起来,瓶子是自己生产的,双方在产品上可以相互整合,今后让它独立发展。

而且“益力”还是一个上市公司,这样万科就能拥有两家上市公司。

应该说“怡宝”不仅盈利状况不错,而且在饮料行业已经拥有的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如果继续下去,发展的前景是相当好的。

但是万科确立了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后,还是决定把它卖了。

“怡宝”的买和卖,充分地体现了万科经营思路前后转折性的变化。

“怡宝”最后卖给了华润,这是万科与华润的初次接触,也正是由于这次“怡宝”的出售,万科与华润后来才能够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合作。

1997年协议转让出去万科工业扬声器制造厂,扬声器厂是给三洋生产扬声器的,生产的电话机喇叭占国内市场的40%,其生产的电话和电视机配件,市场占有率亦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并拥有TCL、康佳这样的大客户。

随后转让了印刷厂、淀粉厂。

2000年2月,万科又转让了深圳万科精品制造公司100%的股权。

万科还有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没法再做了,同时又有些技术等一些客观因素,转也转不出去,于是就关掉了。

像激光卡拉OK光片业务就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了清理。

最后的万佳

万佳是最后一个从万科分离出去的企业。

而出售万佳的时候,虽然公司没有进行讨论,但实际上很多内部员工有自己不同的意见。

万佳成立于91年成立的,到2001年,万科的业务中只有万佳是非房地产业务,而且万佳的品牌在深圳和广东地区非常好,并带动了深圳市华强北商业区的起步与开发,一度有“一个万佳带旺一条商业街”的说法。

而且根据万科自己的预计,按照万佳的发展速度,五年之后它的经营发展速度超过万科地产,15年内收益会超过万科地产,其发展空间要比地产业务大得多。

但这对于万科而言绝对不是好现象,反而是万佳增长势头越猛反使万科风险越大,进而影响万科真正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就要进行选择,到底是搞房地产还是搞零售,二者只能选其一。

因为两个同时发展,又面临着资源不够的问题。

因为万科本身的资源并不是很大,万科到现在为止的净资产40亿,不可能都超常的发展,所以同时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

万科一定要选择。

选择房地产业务的理由很简单:

第一个考虑是从资产配置方面,万科人力资源的95%是在房地产,资本资产的90%是在房地产,选择房地产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个考虑是从行业的在中国的排名方面考虑,在房地产与零售两个行业中,万科排在在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的第一位,而零售业,万佳在全国排第十四位。

零售业面对世界第一大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

不要上海的华联、联华,还有其它的,尽管在广东排第一,所以很自然选房地产。

2001年万科出售了万佳的股份,而且比预期的早卖了两年。

当时万佳马上要进入上市辅导期,而且万佳经营状况不错,有人提出这时候卖不如再等一下,上市以后控股,上市的控股权更值钱,一定比原来多卖40%。

但是这时候华润希望通过购买万佳进入零售业。

开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价钱。

万佳百货转让价格的确定是以2000年净利润为基础,乘以18倍市盈率所得,这个价格在非上市公司中已属中等偏上水平。

当时外界的争论也非常激烈,有人说万科转让股权是为了弥补运转资金不足,王石给予了坚决回击。

公司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地产项目,而非相关项目正逐步从万科发展战略中隐去。

原来万科想在三到五年把这个问题解决,但最后还是整整花了十年。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万科非常专心地做完这件事,没有受到外界的诱惑。

减法的困难

在出售企业的过程中,万科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如何处理这些企业,而是实际上来自于职工队伍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员工的去留问题,因为这些员工在企业多年,对公司做出了贡献,但却没法再转型回来投资地产行业,没法转型,而且在公司大发展的时候,让这些员工离开万科。

所以刚开始很多人不愿意离开万科,你叫我们干什么都行,只要在万科就行。

但万科领导层认为,只有给他们一个好的去处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发展。

员工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把冲击降到最小。

因此万科在这方面用非常和缓的办法。

因为国内与西方不同,很多西方公司下令裁员,很快就可以执行,而在中国的公司很难,一说裁员,不行。

另外是公司的承受能力,因为业务的损失是肯定的,只有在公司承受能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才能经得起手术的创伤。

没有承受能力,做手术就是雪上加霜。

西方的大公司本身有非常大的承受能力,可以进行大手术。

而像万科93年的时候,本身的规模比较小,利润不是很多,资源也不是很多,要说一下子把它处理掉,可能会带来一些损失,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而企业又没有这方面的承受能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决,所以只能通过一系列小手术达到目的,不能一下子卖掉。

出售公司往往还存在一个问题,因为中国人缺乏信用,往往在出售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解决信用的问题。

华润买“怡宝”的时候,请了很多律师、会计师。

由于“怡宝”比较规范,华润进去以后发现万科说的情况比较属实,觉得很难得,因为华润曾买过很多的公司,接手之后经常发现与之前的情况不一样,但万科出售的“怡宝”在接手前后基本是一样的,从此万科在华润的眼中信用大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