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384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docx

动物学复习材料一1

动物学复习

(一)

一、动物分类学

(一)分类

自然界(nature)的物质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二界系统:

林奈以生物能否运动为标准明确提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两界系统。

三界系统:

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植物界、动物界。

四界系统:

考帕兰(H.F.Copland,1938)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包括单细胞藻类、简单的多细胞藻类、粘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

五界系统:

惠特克(R.H.Whittaker)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二)生命进化的几个阶段

进化阶段

生物进化

代表生物

第一阶段

非细胞

第二阶段细胞初级阶段

从非细胞到原核细胞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

第三阶段真核生物单细胞阶段

从原核到真核

单细胞真核生物

第四阶段真核生物多细胞阶段

从单细胞真核到多细胞真核

多细胞真核生物(动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

(三)原生动物

1、定义: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

2、单细胞动物: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这种单细胞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

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以上生理机能是由各种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

3、地位(原始性):

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4、有特殊的适应性:

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

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包囊形成很普遍。

5、代表动物:

草履虫

(四)海绵动物

1、地位:

又称多孔动物门。

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后生动物。

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

全系水生,大多数在海洋,少数在淡水,全部固着生活,且多为群体。

2、主要特征:

(1)体型多数不对称

(2)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体壁为两层细胞。

●皮层:

由扁平细胞(保护作用)、肌细胞(扁平细胞内有肌丝,用于收缩控制水流)、孔

细胞(组成入水小孔)组成。

●胃层:

由领细胞组成。

作用时鞭毛波动水流,食物附于领上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

进行细胞内消化。

●中胶层(位于皮层与胃层之间):

胶状物质内有骨针和海棉丝,起支持作用。

(3)具有水沟系。

水沟系对其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4)发育特点:

发育过程中出现两囊幼虫和逆转现象。

(5)再生能力强。

3、小结:

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固着生活;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没有消化腔,细胞内消

化。

无神经系统;有领鞭毛细胞。

因此,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

中的一个侧支。

(五)腔肠动物

1、地位:

腔肠动物笫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

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2、生活方式:

在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

3、主要特征:

(1)身体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

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是一种

原始的对称形式。

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适应,这种对称形式的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有

前后左右之分。

(2)躯体由二个胚层组成,中间夹着中胶层。

●外胚层:

外层体壁,具有保护,运动和感觉功能;

●内胚层:

内层胃层,具有消化,营养功能;

●与海绵动物不同,腔肠动物是真正两胚层多细胞动物。

(3)出现消化腔(消化循环腔)。

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

消化腔只有一个

对外开口,是原肠期的原口形成的,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

(4)原始的神经组织:

由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构成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是最早

具有神经系统分布的动物,其神经系统为原始的神经网,是由两极或多极神经元以及感觉细

胞基部的纤维互相连接而成。

水螅只有一个神经网,大多种类具有两个神经网,分别位于内

外胚层的基部。

●原始性表现:

无神经中枢

传导无方向性

传导速度慢

(5)具有刺细胞。

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触手上最多。

(6)有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

(7)有原始的组织分化。

(8)具多态现象。

群体多态现象定义:

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

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9)多数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

4、代表生物:

水螅

5、小结:

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适应固着生

活)和水母型(适应漂浮生活)。

有消化循环腔,能进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无肛门;出

现原始的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有网状神经系统;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

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发育有浮浪幼虫期。

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六)扁形动物(无体腔动物)

1、地位:

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动物

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生活方式:

营寄生生活(吸虫纲和绦虫纲)或自由生活(涡虫纲)

3、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意义:

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左右之分。

背面发展了保护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功能;

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使得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于定向。

这种变化使动物

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

两侧对称的体制是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到底栖爬行

生活的结果,也是进化到陆生爬行的先决条件。

(2)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实质组

织和肌肉组织)。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

陆生的基本条件。

其意义表现在:

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各器官生理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促进了新陈代谢。

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肠壁上也形成有肌肉,增强了消化能力。

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

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

(适应性增强)

(3)皮肤肌肉囊:

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除了有保护功能,还强化了运动机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4)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

●消化系统: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排泄系统:

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

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完整的生殖系统,多数是雌雄同体。

4、代表动物:

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涡虫是最原始的类群。

重要的寄生虫:

日本吸血虫。

终寄主:

人和牲畜;中间寄主:

钉螺

5、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

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6、小结: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道与

体壁之间为实质填充;消化道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多种感觉器官;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无呼吸和循环系统。

分为3个纲,涡虫为自由生活;吸虫纲消化系统

退化,寄生生活;绦虫纲全部体内寄生生活,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

吸虫纲和

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

(七)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

1、共同特点:

具有假体腔

2、生活方式:

营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

3、假体腔:

假体腔(初生体腔)为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假体腔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

胚层所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为假体腔或原始

体腔。

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假体腔=初生体腔=原始体腔

(1)假体腔的形成:

由于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

层内衬,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

(2)假体腔形成对动物进化的意义:

●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

●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

●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

4、线虫动物门

(1)地位:

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2)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是现代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重

要模式材料。

(3)门的主要特征:

●两侧对称

●三胚层,具有假体腔

●体表具有角质膜(保护身体、抵御寄主体内消化液的腐蚀),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光

滑、坚韧而有弹性。

●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出现了肛门,即有口有肛门。

●原肾型排泄系统

●无循环和呼吸系统

●雌雄异体异形

●圆筒状神经系统

●线形生殖系统

(4)代表动物:

蛔虫(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寄生部位:

小肠

蛲虫寄生部位:

大肠

•十二指肠钩虫寄生部位:

小肠

血丝虫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5、小结: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

层,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7个门。

它们除有假体腔外,还有:

卵裂

均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仍

为原肾型;无循环和呼吸系统。

(八)环节动物

1、地位:

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2、真体腔:

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

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1)真体腔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2)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

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3、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分节是特化的开始。

●同律分节:

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

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蚕。

●分节的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

能上的分工,对动物进化中形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等是十分必要的。

(2)三胚层,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真体腔。

(3)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刚毛和疣足(是原始的附肢形式)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刚毛:

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疣足:

是体壁的向外突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