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3783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

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

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

“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

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

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

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

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

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

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

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

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

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

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压力的大小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

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计算公式:

p=f/s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浮力》教学设计之我见

  

  文/葛东亚

  

  摘要:

《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

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

浮力;中考热点;实验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

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

“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

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

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

(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

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

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

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

(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

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

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

(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

(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

(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

(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

……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

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

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江孜闵行中学)

第二节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具

书写有问题和例题的投影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使用投影幻灯片)表1、表2是某同学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的两组实验数据。

请在表格中空白部分填写出正确数值,并说明道理。

表1

U(伏)

I(安)

R=5欧

1.5

0.3

0.6

4.5

表2

R(欧)

I(安)

U=1.5伏

5

0.3

10

0.1

答:

表1填3伏和0.9安。

根据: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表2填0.15安和15欧。

根据: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

板书:

〈第二节欧姆定律

1.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期(1827年)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一条关于电路的重要定律。

欧姆定律的公式:

如果用U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R表示这段导体的电阻,I表示这段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I=U/R。

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公式的物理意义:

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

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

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板书:

I=U/R

I-电流(安)U-电压(伏)R-电阻(欧)>

有关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

①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②对于一段电路,只要知道I、U和R三个物理量中的两个,就可以应用欧姆定律求出另一个。

③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要用所要求的单位。

(2)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例题1:

课本中的例题1。

(使用投影片)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教师板演,画好电路图(如课本中的图8-2)。

说明某导体两端所加电压的图示法。

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解题过程要求写好已知、求、解和答。

解题过程写出根据公式,然后代入数值,要有单位,最后得出结果。

板书:

〈例题1:

已知:

R=807欧,U=220伏。

求:

I。

解:

根据欧姆定律

I=U/R=220伏/807欧=0.27安。

答:

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约为0.27安。

例题2:

课本中例题2。

(使用投影片)

板书:

〈例题2〉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按例题1的要求解答。

由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板演完毕,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正误。

教师小结。

①电路图及解题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②答题叙述要完整。

本题答:

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在它两端应加2.8伏的电压。

③解释U=IR的意义:

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乘积。

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

”因为这样表述颠倒了因果关系也不符合物理事实。

例题3:

课本中的例题3。

(使用投影片)

板书:

〈例题3〉

解题方法同例题2。

学生板演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正误。

教师小结。

①解释R=U/I的物理意义:

对同一段导体来说,由于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所以i的比值是一定的。

对于不同的导体,其比值一般不同。

U和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不能认为R=U/I表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由于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某导体两端的电压是零时,导体中的电流也等于零,而这个导体的电阻值是不变的。

②通过例题3的解答,介绍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

(书写于例题3解后)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

3.小结

(1)简述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什么叫伏安法测电阻?

原理是什么?

(2)讨论:

通过课本中本节的”想想议议”,使学生知道:

①电流表的电阻很小(有的只有零点几欧),因此实验中绝对不允许直接把电流表按到电源的两极上。

否则,通过电流表的电流过大,有烧毁电流表的危险。

②电压表的电阻很大(约几千欧),把电压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测电压时,由于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很小,一般不会烧毁电压表。

4.布置作业

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4。

(四)说明:

通过例题,要领会培养学生在审题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解题。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复习巩固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学生实验:

每组配备干电池三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欧、4欧、5欧各一只)三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阅读本节课文前的问号中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

(2)问:

什么叫串联电路?

画出两个定值电阻串联的电路图。

(同学回答略,板演电路图参见课本图8-7)

(3)问:

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I1、I2和I。

板书: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I1=I2=I。

(4)问: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与分电压(U1、U2)的关系是什么?

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板演电路图上标出U1、U2和U。

板书:

〈2.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U=U1+U2。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和各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 [2] [3] 下一页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

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

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

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

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

“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

它变成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雨形成?

”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

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

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

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

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

颜色会变吗?

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

颜色又会变吗?

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

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

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

你如何验证?

演示:

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

(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

(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

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

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 物理 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②“潮湿的衣服干了”与“寒冬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否一样?

③卫生球(樟脑丸)在空气中会变小,这是什么物态变化?

④窗户上的冰花这是什么物态变化,它一般在窗户的        侧?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