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331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docx

最新哲学与人生模拟题

 

哲学与人生模拟题

《哲学与人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题1分,共2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体现了( C )

A.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B )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这说明( A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 B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 D )

①人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

②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变有害为有利

④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

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C )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C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0.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这表明( A )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 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3.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B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14.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B )

A.比较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分析综合法    D.类比法

15.“志当存高远”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一句名言。

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16.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这说明( A )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7.荀子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告诉我们( B )

A.遇事有主见                 B.成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

C.善于抓住机会               D.善于约束自己

18.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 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产属性    D.多样的属性

19.歌德的名言: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C )

A.人只有首先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去实现社会价值

B.人只有首先实现社会价值,才能考虑实现自我价值

C.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D.自我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

20.人的全面发展( D )

A.今天就能实现                 B.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C.那是不可能的                 D.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联系,正确的表述是                       ( AB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主体

C.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D.物质是关于世界本质的范畴,运动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范畴

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 BD )

A.抓住主要矛盾

B.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既要重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3、胡锦涛同志强调:

“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全党同志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 BD)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应不断扩展和加深

C.意识依赖与物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

4.“四十年来画竹技,日间挥写夜间思。

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首诗包括的哲学道理有(  BCD   )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人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D.认识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5.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事物,解放思想也不能一劳永逸。

我们要敢于自以为非,善于超越自我。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客观实际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地尊重客观实际,下苦工夫研究客观规律,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ABCD   )

A.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

C.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D.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6.“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这段话体现了:

( ABC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矛盾分析的方法 D.两点论、两分法

7.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是其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哲学上讲,这些地方政府的做法是:

( ABC   )

A.没有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   B.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是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求是》杂志载文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这一论断说明( ACD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

9.《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

这一事实说明( ACD )

A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  B.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D.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10.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伟大人物是孙中山。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伟大人物是毛泽东。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伟大人物是邓小平。

这一个世纪的回顾说明了(  CD )

A.杰出人物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总是起促进或推动作用

C.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是指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2.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力量。

(√)

3.人是社会的产物。

(√)

4.认识的基本秩序应该是一般——特殊——一般。

(×)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

6.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

7.一般情况下,矛盾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在特殊情况下,矛盾次要方面也能支配主要方面。

(×)

8.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脑是物质的,因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

9.在社会发展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10.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