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3079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docx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

2014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依据考点各个击破——2014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

  

  作者/冯汝汉

  笔者对九十一份2013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作了初步统计,考査说明文阅读的有八十三份,占91.21%,其中有近一半的选文为科技说明文。

品析2013年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试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以《课标》为纲确定考点。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命题,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要求”,以“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评价标准为原则,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点。

命题时一般通过以下考点体现出来:

一是捕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二是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特征的能力;三是对重要信息的评价及综合理解的能力;四是对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五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识与分析能力;六是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的准确性的品味能力;七是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八是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其二,以“四性”为标准选择文本。

2013年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选文十分注重文章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主要体现了以下主题:

①前沿科技。

科技说明文阅读的考查材料都来自课外,譬如,河南卷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浙江湖州卷的《感知地球的“千里眼”》,内蒙古呼和浩特卷的《水刀的力量》,内蒙古包头卷的《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湖北仙桃卷的《北斗:

助推国力,导航生活》,福建莆田卷的《生于二维码时代》,湖南衡阳卷的《手机确定你的位置》,阜新卷的《眼球追踪让你有“特异功能”》,黑龙江丹东卷的《玻璃之王》,江苏连云港卷的《云计算》等。

  ②生物科学。

譬如,山东临沂卷的《奇招击退红潮》,四川泸州卷的《条纹蜘蛛的巢》,辽宁锦州卷的《蛇的文化解读》,云南大理卷的《奇妙的唾液》等。

  ③生态环境。

譬如,黑龙江哈尔滨卷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云南丽水卷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龙东卷的《种子银行》,德阳卷的《高科技污染》,浙江宁波卷的《关于垃圾食品的阅读》,湖北鄂州卷的《人类水资源现状》等。

  其三,以多种形式设置题型。

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仍以选择、填空、简答等常规题型为主,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2013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考查学生推理想象能力、综合探究能力的新题型的增幅更大。

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成为全卷的亮点。

譬如,云南丽水卷《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第12题:

请就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黑龙江哈尔滨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14题:

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

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

等等。

  下面谈谈2014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复习与解题技巧,供同学们温课迎考时参考。

  一、整体感知,捕捉信息。

2013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都来自课外,内容上多为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等方面的文章。

阅读这些时鲜的科技说明文,关键在于整体感知,即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

了解事物的特征,着重了解事物的本质,具体说来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

譬如,2013年河南卷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标题指出了说明对象是“肌肉记忆”,也指出了其特征是“‘不假思索’”。

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如果要求阅读的说明文并无标题,那就认真阅读文本,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分析作者介绍有关事物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譬如,2013年山东聊城卷所选文本没有标题,那就先将该文读两遍,获得最初的、整体的印象,结合思考第11题“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要求;然后再品读原文,且特别注意选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

“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

”“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

”然后概括:

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三是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基本顺序,然后再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不难了。

譬如2013年湖南衡阳卷的《手机确定你的位置》第14题:

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这道题考察了说明顺序和说明中心。

判断说明顺序除了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辨析之外,还有一个有效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

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分析,就很容易知道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据此可知,该文主要说明了手机定位技术,属于事理说明文,所以自然是逻辑顺序。

说明中心其实就是说明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根据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可知,该文的说明中心是手机无线定位技术。

另外还要注意命题的提法,譬如“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就有区别。

前者概括,表述形式一般是概念,而后者较为具体,是具体的内容。

  二、词句品读,欣赏评价。

科技说明文的词句品读,欣赏评价,主要从词语、句子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进行。

此类题目,在2013年中考中显得更有理性,由原来简单的“能否增删”的考查,过渡到词语的表达作用,更加注重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和把握。

譬如,2013年浙江省湖州卷阅读《感知地球的“千里眼”》第10题: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②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题目,从难度上说,都不是很大,关键在于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阐释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品析说明文词语的方法主要有:

增删法,代替法,解词法等。

对句子的分析,可从句子的意思、句子在文章的作用、句子的表达方式、句子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譬如,2013年湖北孝感卷要求考生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第21题:

本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这道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

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先判断能否删去,然后解释“绝大多数”的含义以及这一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回答删后造成的影响。

“绝大多数”一词,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占巨大的比例,但不是全部,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没有包括进去。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不能去掉,表明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不可控的航空事故。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理清顺序,把握结构。

阅读科技说明文时要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一篇说明文使用什么说明顺序,首先要看说明的对象。

科技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

譬如,2013年山东临沂卷的《奇招击退红潮》就是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

其次要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用同类合并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譬如,2013年四川南充卷《不容忽视的“镉大米”》,从全文看,先列出文章的说明对象“镉大米”,然后说明镉大米的危害,最后说明解决问题的的方法。

这是典型的逻辑顺序。

而第四自然段介绍慢性镉中毒的症状的发现时,由日本写到中国,则是按空间顺序。

还可以运用排除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比较好判断,文本中没有用到这两种就可判断为逻辑顺序了。

譬如,2013年广西南宁卷要求学生阅读《壮族“干栏”》第9题:

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D.数理顺序

  答题时,可运用排除法,在研读相关语段,了解语段的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不难发现选文没有按时间顺序、空间、数理顺序来说明“干栏”,而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干栏”的特点。

  四、辨识方法,赏析作用。

纵观2013年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题,考查的重心逐步由对说明方法本身的辨析转移到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为主。

分析说明方法,一般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辨识说明方法的类型,而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的技巧就是在准确辨析说明方法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表述形式——“该说明方法的固有作用+该句的倾向性”来完成答题。

譬如,2013年贵州黔东南卷要求学生阅读《新国情·土地资源》第17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有何作用?

答题时,首先明确第二自然段列举我国内陆土地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说明方法是作比较,作比较的固有作用是通俗易懂、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然后联系在这篇选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表达的意思来理解其作用,也就是答题的模式为“准确地说明+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的特点。

二是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譬如,2013年湖北鄂州卷要求学生阅读《人类水资源现状》第16题:

第⑵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赏析主要说明方法的能力。

如果仅回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那不能算全对。

因为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原句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且本题中打比方是次,而列数字才是“主要”的。

因为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更能具体、准确地反映了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及咸水、淡水所占的比例等,表明全球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

三是要注意与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的区别。

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还有些同学看到叙述性文字,就一概认定是“举例子”,其实有时是引用传说、故事来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想像和兴趣,有时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技巧。

  五、感悟体验,理解启示。

阅读科技说明文,我们应从作品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启示。

从2013年中考看,这类题目比较常见,且重视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引导考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命题者选取的文段一般是反映科技前沿、科技热点的文本。

从考查设计的话题看,主要有环境保护、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方法的培养等。

从题型看,主要是开放性题目,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自由,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虽然开放性试题没有惟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已见,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

一般说来,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考虑:

一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能得满分;二是阅读材料读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三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面,了解相关知识,并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

譬如,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14题:

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

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

  这道题主要考查经济发展与保护海洋的关系,引导我们对海洋进行反思。

答题时,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紧扣住第⑤段中“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第⑥段中“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这样的关键语句,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过度开发;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破坏生态平衡。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朝夕之事,科技说明文阅读也是如此。

如果仅靠临阵磨枪肯定不会取得好效果。

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适时适量地选读一定数量的说明文本,采取“依据考点,各个击破”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说明文阅读训练,全面掌握各个考点的试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必能在2014年的中考中收到说明文考题稳拿高分之良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