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2227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编 秦汉文学.docx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v秦汉文学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始,到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止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

v秦代时间短(15年),加之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故秦代文学成就不显,有“秦世不文”之说。

v秦汉文学主要是汉代文学。

有汉赋(时代代表)、散文(政论和史传)及诗歌(汉乐府民歌的文人诗—古诗十九首)。

第一章秦汉散文

v第一节秦代散文

一 《吕氏春秋》

v吕不韦主持编写。

v体式新颖严整、规模宏大。

八览、六论、十二纪,160篇,20余万字。

开拓性的贡献,影响深远。

v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和历史故事。

二李斯的散文

v《谏逐客书》

v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v刻石之文

v气魄雄伟,文字典雅,

v体现大一统的气度。

第二节汉代散文

一 贾谊的政论文

v《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v其他:

《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

二 汉代其他散文概说

v

(一)晁错:

《论贵粟疏》

v主张重农桑、实国力、备边防、轻赋敛。

文章要言不烦,颇切实用。

v

(二)司马迁:

《报任安书》

v汉代书信体论说文的代表作(在讲司马迁的史传作品时讲)。

v(三)王充:

《论衡》

第二章汉赋

v

v第一节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

v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另外,《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也是其来源之一。

v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

v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v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v

v第二节 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一、贾谊骚体赋

v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影响到文人,便产生了祖述屈原作品的骚体赋。

v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

v此后写作骚体赋的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班婕妤的《自悼赋》、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二、枚乘:

《七发》

v《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成熟。

三、司马相如:

汉赋的杰出代表

v《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四、抒情小赋

v1、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

v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揭露批判时政,笔锋犀利,为抒情小赋之代表。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

v司马迁(前145—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又因离有名的龙门不远,故又自称生于龙门。

今有其墓地和纪念他的“太史祠”。

1、司马迁的家教与师传

v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

v先祖曾“世典周史”。

v父亲司马谈做过三十多年的太史令,曾立志著史。

他是个有很高文化学术修养的人物,通晓天文、易法,深通道家。

有《论六家要旨》。

v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治学态度、生活道路及创作《史记》都有直接的影响。

v少年时代曾“耕牧河山之阳”,参加和体验过农村劳动生活。

v“年十岁则诵古文”(《自序》)。

v曾师从国学大师孔安国和当世大儒董仲舒学习《尚书》和公羊《春秋》。

受过相当高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熏陶。

2、司马迁的壮游与入仕

v二十岁开始大规模的漫游。

游江淮、沅湘、梁楚。

v后仕为郎中(近侍官)常随驾巡行或奉命出使。

西北到甘宁,西南到巴蜀、昆明,东至泰山、海上、北至碣石、辽西。

v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识,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其创作做了重要的准备。

3、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

v38岁任太史令,42岁开始《史记》写作。

v天汉三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

v为李陵辩护,武帝以其“诬上”而定死罪。

v死罪一是以钱财赎免,二是受宫刑抵免。

为了理想而“隐忍苟活”。

(《报任安书》)

v47岁入狱,50岁出狱,任中书令。

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万世所景仰!

第二节 《史记》概说

一《史记》的创作思想

v遭人生剧变,其创作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v从进用当世到退抒其愤;从继续《春秋》到通变古今;从尊儒崇道到自成一家。

即:

v“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v究天人之际:

探究天象、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探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v通古今之变:

搞清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

v成一家之言:

表现自身的理想观点。

二《史记》的体例

“史家之绝唱”

对于《史记》的史学成就,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都意指其达到了一种无法企及、无法超越的至高境界。

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史记五体:

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记人的活动为中心。

130篇中,本纪、世家、列传共112篇均记人的活动。

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纪传体以写人的活动为中心,这就反中国古代的历史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但是纪传尚不足以反映历史的全貌《史记》又有10表、8书,补充了年代、地理、职官、天文、历法、宗教、经济、法律、制度等内容,将纪、传和书、表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全面了。

所以纪传体是一种最科学的记史体裁。

后世之《通鉴》、《通志》、《通典》、《通考》等,皆源于此。

三《史记》的流传和注本

v《史记》的命运和作者一样相当坎坷。

v《史记》完成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不为人所知。

汉宣帝时,才由其外孙杨恽加以宣布。

v初名《太史公书》,后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

正式定现名是在《隋书·经籍志》。

v在两汉当世至魏晋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重视,远不及《汉书》。

其因:

v一是对汉帝多所饥刺;

v二是学术思想与两汉风尚不合(黄老思想、游侠、重商等);

v三是文风与汉赋、魏晋骈文之风不合。

v唐宋古文运动兴起,《史记》成为被追慕和学习的楷模,家藏人读,成了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著之一。

v《史记》注本:

v最著名的有所谓“三家注”:

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具有集大成的性质。

三家原为单行本,北宋将三家合编。

v《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005年出简体横排版)

《史记》研究书目

v韩兆琦:

《史记评议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v聂石樵:

《司马迁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v韩兆琦:

《史记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v陈雪良:

《司马迁人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v可永雪:

《史记文学成就论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

v杨树增:

《史记艺术成就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

v施 丁,陈可:

《司马迁研究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v李长之: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

作品分析:

《项羽本纪》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高超的叙事艺术

v1、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

v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的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

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是《史记》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

v2、互见法。

v所谓“互见法”,是《史记叙事写人》的一种方法。

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和事迹互见,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司马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

二是文史互见,即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

v3、大手笔,大场面,大气度。

《史记》创造了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善于叙写复杂事件和描写各种宏大场面。

司马迁善于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场面中来表现,这样使《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二、出色的人物描写

v1、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

v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等,各行各业都有,比先秦史书更加广泛。

特别是“ 闾巷之人的入传”更是前所未有。

《史记》写及人物四千有余,个性突出与完整者不下百人,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

v2、准确把握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取典型材料加以表现。

v常常抓住一个人物的几个特征,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同时也不排斥小事。

v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三件大事;《李将军列传》李广射石等。

 

v3、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v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v4、通过传神的细节描摹人物。

v如《魏公子列传》公子迎侯生。

v5、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活现人物。

v如“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

v “呜呼!

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本纪》)

v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v表现不同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v

三、强烈的抒情性

v鲁迅称之“无韵之离骚”。

v

(一)具有和《离骚》一样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v史与诗,是判然有别的两个学科门类。

史为学术,尚写实,诗为艺术,重抒情。

然二者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非不能相融。

v

(二)和《离骚》一样都是发愤抒情之作。

v司马迁对屈原无比敬仰和同情,并受“屈原放逐,著《离骚》”的启迪和激励,从而发愤著成宏伟的《史记》。

因为这种遭遇和心态,作者追踪先贤,著书立说,便不能不借古人行事,泄自己胸中不平。

《史记》的抒情方式

v

(一)《史记》寓论断于叙事。

v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共指者,唯太史公能之。

(顾炎武《日知录》)

v叙事中作者不作表态,事实上作者的立场和感情早已融会在客观叙述之中。

v如《魏公子列传》,一口一个“公子”,共150多个,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v

(二)通过论赞流露出强烈的爱憎。

v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v(三)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v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等。

v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列传》)

v(四)音乐的渲染烘托

v《史记》中引用了不少楚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荆轲的《易水歌》等,有些楚歌还加上演唱情景的描绘,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更增抒情色彩。

v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

v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刺客列传》)

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v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高峰。

v班固创作《汉书》,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纪传体”之称。

v2、《史记》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对后世的影响。

v3、《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一、何为“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二、乐府诗辑录与分类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汉书·艺文志》)

v一、反映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社会现实。

v1、表现平民百姓的疾苦。

v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

v2、反映富贵之家奢华和享乐。

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

v二、对爱与恨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v如《上邪》《有所思》

v 《孔雀东南飞》

v《陌上桑》等。

v三、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v1、恶死:

如《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等,写出了死亡的恐怖的凄凉传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

v2、乐生:

如《日出入》、《艳歌行》、《长歌行》、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四、反映战争的苦难

v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

第三节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善于选取独特的生活镜头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场景,鲜活的画面,如临其境,如在眼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完整曲折故事情节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而且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多姿。

三、各具特色人物形象

两汉乐府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虚实相间。

v如《陌上桑》中罗敷形象的描写,运用正面实写与侧面虚定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罗敷美的形象。

v美的塑造:

烘云托月法

v貌:

外美,实则虚之。

环境:

日出

用具:

青丝、桂枝

穿戴:

发型、明珠、绮

观者:

行者、少年、耕锄者、使君

联系:

四大美女: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v德才,内美,虚则实之。

v严辞拒使君

夸夫辱使君

第四节乐府诗的演变与影响

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魏晋文人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乐府诗与音乐分离;唐代有新乐府;后世词、曲亦称乐府。

第五章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东汉文人诗概况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张衡的《四愁诗》是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七言歌行的先声。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

一、何为《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

为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

由于这些作品风格相近,而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

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游子之歌,思妇之词: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

1、善用比兴发端和比兴寄托

2、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艺术境界

3、炉火纯青的语言表达

叠字和双关

“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