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1991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LT

数分裂时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而变粗变短,成为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粗线状或棒状体,此即染色体。

8.纹孔:

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局部不进行次生增厚,从而形成薄壁的凹陷区域,此区域称为纹孔。

9.传递细胞:

传递细胞是一些特化的薄壁细胞,具有胞壁向内生长的特性,行使物质短途运输的生理功能。

10.细胞周期: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叫做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11.穿孔:

指细胞壁局部溶解消失而形成的直正相通的孔洞。

1.定根和不定根:

凡有一定生长部位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

2.直根系和须根系:

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称直根系,如松、棉、油菜等植物的根系。

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称须根系,如禾本科植物稻、麦的根系。

3.木质部脊:

在根的横切面上,初生木质部整个轮廓呈辐射状,原生木质部构成辐射状的棱角,即木质部脊。

每种植物的根中,木质部脊是相对稳定的。

植物解剖学上依根内木质部脊数的不同,把根分别划为二原型,三原型等。

4.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

平周分裂即切向分裂,是细胞分裂产生的新壁与器官表面最近处切线相平行,子细胞的新壁为切向壁。

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

垂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壁垂直于器官的表面。

狭义的垂周分裂一般指径向分裂,新壁为径向壁。

分裂的结果使器官增粗。

广义的垂周分裂还包括横向分裂。

横向分裂产生的新壁为横向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伸长。

5.初生生长、初生组织和初生结构:

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三个阶段产生各种成熟组织。

这整个生长过程称为初生生长。

初生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处成熟组织属于初生组织,由初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即初生结构,如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

6.凯氏带:

双子叶植物根内皮层细胞,2个横向壁和2个径向壁栓质物质沉积形成的带状结构。

7.通道细胞: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根内皮层细胞中细胞壁不增厚的薄壁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8.内起源:

发生于器官内部组织的方式称为内起源或内生源。

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

9.根瘤与菌根:

根瘤和菌根是种子植物与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现象。

根瘤是豆科(或豆目)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如桤木属、木麻黄属等)根部的瘤状突起。

它是由于土壤中根瘤细菌侵入根的皮层中,引起细胞分裂和生长而形成的。

根瘤细菌具有固氮作用,与具根瘤植物有着共生关系。

菌根是某些土壤中的真菌与种子植物根形成的共生结合体。

由于菌丝侵入的情况不同分为外生菌根(菌丝分布于根细胞的间隙,并在根表面形成套状结构)和内生菌根(菌丝侵入根细胞内)。

菌根和种子植物的共生关系是:

真菌将所吸收的水分、无机盐类和转化的有机物质,供给种子植物,而种子植物把它所制造和储藏的有机养料供给真菌。

10.不活动中心:

根的顶端分生组织的最前端的一细胞分裂活动较弱的区域,称不活动中心。

不活动中心的细胞中,合成核酸、蛋白质的速率很低,细胞核、核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较小,线粒体也少。

11.共质体:

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将原生质连接成的整体。

1.完全叶:

具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完全叶。

例如月季、豌豆等植物的叶。

2.叶枕:

植物学上所称的叶枕,一般是指植物叶柄或叶片基部显著突出或较扁的膨大部分,如含羞草复叶的总叶柄、初级羽片,以及小叶基部等的膨大部分。

叶枕是一种能使叶进行运动的结构。

3.复叶:

每一叶柄上有两个以上的叶片叫做复叶。

复叶的叶柄称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称小叶柄。

由于叶片排列方式不同,复叶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三类。

4.单身复叶:

单身复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叶。

其复叶中也有一个叶轴,但只有一个叶片,叶轴与小叶之间具有关节。

如柑、橙等植物的叶。

单身复叶可能是三出复叶中的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形成。

5.叶序:

叶在茎上都有一定规律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叶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

6.叶镶嵌:

叶在茎上的排列,不论是哪种叶序,相邻两节的叶,总是不相重叠而成镶嵌状态,这种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称为叶镶嵌。

7.异形叶性:

同一株植物上的叶,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同一植株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出现不同形状的叶。

这种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形状叶的现象,称为异形叶性。

如水毛莨的气生叶扁平广阔;而沉水叶细裂成丝状。

8.泡状细胞:

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单子叶植物叶的上表皮上具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有较大的液泡,无叶绿素或有少量的叶绿素,径向细胞壁薄,外壁较厚,称为泡状细胞。

泡状细胞通常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的部位,在叶上排成若干纵行,在横切面上,泡状细胞排成扇形。

9.离层:

在植物落叶前,叶柄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有一个区域内的薄壁组织细胞开始分裂,产生一群小形细胞,以后这群细胞的外层细胞壁胶化,细胞成为游离状态,使叶易从茎上脱落,这个区域称为离层。

10.叶隙:

叶迹从茎的维管柱上分出向外弯曲后,维管柱在叶迹的上方出现一个空隙,并由薄壁组织填充,该区域称为叶隙。

11.“花环”结构:

玉米等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发达,内含多数较大叶绿体,外侧紧密毗连着一圈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

1.芽:

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即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

芽有各种类型。

如按其着生位置分为定芽(包括顶芽和腋芽)和不定芽;按芽鳞的有无分为鳞芽和裸芽;按其性质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按其生理状态分为活动芽与休眠芽。

2.芽鳞痕:

鳞芽开展时,外围的芽鳞片脱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称为芽鳞痕。

芽鳞痕的形状和数目因植物而异,是识别植物和进行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3.藤本植物:

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藤本植物。

依茎的性状,藤本植物分为木质藤本(如葡萄、忍冬)和草质藤本(如菜豆、旱金莲)。

4.分蘖和蘖位:

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分蘖节(根状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方式的分枝称分蘖。

分蘖上又可继续形成分蘖,依次形成一级分蘖、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有高蘖位和低蘖位之分。

所谓蘖位,就是分蘖生在第几节上,这个节位即蘖位。

蘖位越低,分蘖发生越早,生长期较长,抽穗结实的可能性就越大。

5.外始式和内始式:

某结构成熟的过程是向心顺序,即从外方向内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为外始式。

如根的初生木质部和根、茎的初生韧皮部的发育顺序是外始式。

反之,成熟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是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的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6.髓射线:

髓射线是茎中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

在次生生长中,其长度加长,形成部分次生结构。

髓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有横向运输的作用,也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7.束中形成层:

在茎的维管束中,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有一层具潜在分生能力的组织,称为束中形成层。

束中形成层与位于维管束之间的束间形成层一起连成环形的形成层。

8.年轮和假年轮:

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

在木材的横切面上,次生木质部呈若干同心环层,每一环层代表一年中形成的次生木质部。

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

每一年轮包括早材和晚材两部分。

由于外界气候异常或虫害的影响,出现多次寒暖或叶落的交替,造成树木内形成层活动盛衰起伏,使树木的生长时而受阻,时而复苏,因此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只产生一个生长轮,这即假年轮。

9.树皮:

树皮是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在较老的木质茎上,树皮包括木栓及它外方的死组织(统称外树皮)和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如果存在)及韧皮部(统称内树皮)

10.补充组织:

树木的枝干上,皮孔一般产生于原来气孔的位置,气孔内方的木栓形成层不形成木栓细胞,而形成一些排列疏松、具有发达的胞间隙,近似球形的薄壁组织细胞,它们以后栓化或非栓化,称为补充组织。

随着补充组织的逐步增多,向外突出,形成裂口,即皮孔。

11.侵填体:

木本植物多年生老茎中,早期的次生木质部(即心材)导管和管胞失去输导作用。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它们附近的薄壁组织细胞从纹孔处侵入导管或管胞腔内,膨大和沉积树脂、丹宁、油类等物质,形成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导管或管胞腔的突起结构,这种突起物即侵填体。

12.环髓带:

有些植物(如椴树属)的髓,它的外方有小型壁厚的细胞,围绕着内部大型的细胞,二者界线分明,这外围区,称环髓带,又称髓鞘。

13.淀粉鞘:

有些植物如旱金莲、南瓜等茎的皮层最内层,即相当于内皮层处的细胞,富含淀粉粒,因此称为淀粉鞘。

淀粉鞘包着维管柱的外围,可做为皮层与维管柱的“分界线”。

14.顶端优势:

植物枝条上的顶芽有抑制腋芽生长的作用,因此许多植物只有茎顶芽发育得好,主干长得快,而腋芽却受到抑制,发育较慢或处于休眠状态。

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1.繁殖:

植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以它本身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繁殖。

繁殖有三大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又称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某一部分和母体分离(有时不立即分离),而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如马铃薯的块茎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即为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可分为自然营养繁殖和人工营养繁殖。

3.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通过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繁殖细胞,从母体分离后,直接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4.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由两个有性生殖细胞(配子),彼此融合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5.根蘖植物:

洋槐、白杨等木本植物的根上常生出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可以长成幼枝条,进行繁殖。

这类植物称根蘖植物。

6.单体雄蕊:

一朵花中雄蕊多数,花药分离,花丝彼此连合成一束或呈管状,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如棉花的雄蕊。

7.四强雄蕊:

一朵花中具六枚离生雄蕊,两轮着生。

外轮两枚花丝较短,内轮四枚花丝较长。

这种四长二短的雄蕊称为四强雄蕊。

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8.花程式:

用符号和数字表示花各部分的组成、排列位置和相互关系,称为花程式(又称花公式),如*K2+2C2+2A2+4G(2∶1)即为十字花科植物的花程式。

9.花图式:

花图式是指用图解表示一朵花的横切面简图,借以说明花的各部分的组成,排列和相互关系,也可借以比较各植物花的形态异同。

花图式也就是花的各部在垂直于花轴的平面上的投影。

10.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又称总状类花序或向心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如油菜的总状花序。

有限花序又称聚伞类花序或离心花序,它的特点与无限花序相反,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如番茄的聚伞花序。

11.子房:

子房是被子植物花中雌蕊的主要组成部分,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

当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

12.心皮:

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单位,是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

一个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称单雌蕊,一个雌蕊由几个心皮联合而成,称复雌蕊(合生雌蕊)。

13.单性结实:

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称单性结实。

单性结实过程中,子房不经过传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无子果实,称为营养单性结实,如香蕉;若子房必须通过诱导作用才能形成无子果实,则称为诱导单性结实(或刺激单性结实),如以马铃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头可得到无籽果实。

14.聚合果与聚花果:

一朵花中有许多离生雌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

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称为聚花果或称为花序果、复果,如桑、凤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

15.颖果:

颖果的果皮薄,革质,不开裂,含一粒种子,果皮和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

颖果小,一般易误认为种子,是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

16.角果:

角果是由二心皮组成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

果实成熟后,果皮由基部向上沿二腹缝线裂开,成2片脱落,只留假隔膜,种子附于假隔膜上。

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特征。

根据果实长短,将角果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类。

17.世代交替:

在植物的生活史中,由产生孢子的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和产生配子的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1.显花植物:

广义的显花植物指种子植物;狭义的显花植物指具真正的花的植物,即仅指被子植物,而不包括裸子植物。

现在多采用狭义的“显花植物”概念。

2.单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

该类植物胚内具一片子叶,一般主根不发达,常为须根系,茎内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叶脉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花部常三基数,花粉具单个萌发孔。

禾本科、百合科植物即属单子叶植物。

3.双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

该类植物胚内具二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具形成层,叶具网状脉,花部常五或四基数,花粉具三个萌发孔。

葫芦科、菊科植物即为双子叶植物。

4.植物化石:

植物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植物的遗体。

大多是茎、叶、花粉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矿化及碳化的植物遗体。

植物化石是古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植物系统演化的直接证据。

1.中轴:

在苔藓植物中,由位于茎中央的厚壁细胞群构成,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中肋:

在苔藓植物中,由一群狭长的厚壁细胞组成的,多位于叶片中部,相当于中脉的位置,起支持作用而无输导作用。

2.精子器:

苔藓、蕨类等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外壁由1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具有多数精子。

3.颈卵器:

苔藓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的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内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的外壁由多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形的卵细胞。

蕨类植物和绝大部分裸子植物也具有颈卵器的构造。

1.无孢子生殖:

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孢子体不经过孢子而产生配子体的现象。

无配子生殖:

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配子体不经过配子的结合而直接产生孢子体的现象。

2.小型叶:

没有叶隙和叶柄,仅具一条不分枝的叶脉。

大型叶:

有叶柄,有或无叶隙,叶脉多分枝。

孢子叶(能育叶):

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

营养叶(不育叶):

仅进行光合作用而无生殖作用的叶。

同型叶:

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相同,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产生孢子囊。

异型叶:

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同,有两种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

3.厚囊性发育:

孢子囊是由一群细胞发育而成。

原始类型孢子囊形体较大,无柄,囊壁厚而由多层细胞构成,不形成环带,不规则开裂;较进化类型较薄仅由数层或1层细胞构成,具短柄,环带盾形,纵裂。

薄囊性发育:

孢子囊由1个细胞发育而成。

囊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具3列细胞的长柄,环带多纵行、横裂。

1.球果:

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的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球果纲)特有的结构。

2.种鳞:

在松柏纲植物中,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为种鳞。

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

3.孑遗植物和活化石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绝灭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仅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

孑遗植物常有大量化石,故常把现存的孑遗植物称为“活化石”。

1.葇荑花序:

葇荑花序为无限花序的一种,由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如杨柳科、壳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

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柔荑花序类植物。

2.壳斗:

壳斗科植物的总苞由多数坚硬苞片覆瓦状排列组成,呈杯状或囊状,半包或全包坚果,此总苞特称壳斗。

壳斗外有鳞片或刺,成熟时不裂、瓣裂或不规则撕裂。

壳斗是壳斗科特有的结构。

1.无融合生殖:

不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的融合,也能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

2.合点:

珠心基部,珠被、珠心和珠柄连合的部位。

3.同种植物在不同分布区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所形成的遗传类群。

4.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所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称为生长轮,一年只有一个生长轮即为年轮。

5.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6.有些植物既具有进步的性状,也具有较原始的性状,这种性状进化速率不同的现象被称为异速进化或镶嵌进化。

7.临界日长:

诱导SDP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LDP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8.细胞分化: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9.世代交替:

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或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阶段(或有性世代),在生活史中有规则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10.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春化作用。

1.植物体内存在一种不依赖于环境刺激的近似昼夜节奏(circadianrhythm,周期在20~28小时之间)的计时系统,称为生物钟。

2.受精以后开始结实,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也有一些植物,可以不经过受精作用也能结实,这种现象叫单性结实。

3.叶痕:

木本植物的枝条,其叶片脱落后留下的疤痕,称为叶痕。

4.由一个共同祖先分化出一些分类群,它们在演化中性状的演化速率相似,平行发展并形成相似的分类群——平行演化。

5.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春化作用。

6.光周期现象:

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

7.光周期诱导:

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促使植物开花的现象。

8.一个遗传型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表现型。

9.基因频率:

一种等位基因占该位点上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10.双受精:

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

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另一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

1.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由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这两个光系统启动的,两个光系统由电子传递链连接起来。

连接两个光反应的排列紧密而互相衔接的电子传递物质称为光合链。

3.叶痕中的点状突起是枝条与叶柄间的维管束断离后留下的痕迹,称为叶迹。

4.构成基粒的类囊体部分,称为基粒片层。

5.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仅为生长分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能产生代谢中间产物、贮藏物质和废物等,这些统称为后含物。

6.持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的整个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7.同一物种中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形状、大小、基因序列相同的染色体。

8.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主动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属于正常的生理性死亡,是基因程序性活动的结果。

9.在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腹面,有膜状的突出物,叫做叶舌,它可防止水分、昆虫和病菌孢子落入叶鞘内。

10.光照减弱时,光合速率随之降低,当光照减弱到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