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3007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4

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满分60分。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三字经》写到: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

A.世卿世禄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三省六部制

3.《全球通史》记载: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元朝建立中书省D.美国实行联邦制

4.下列官员(或官职)属于地方官员的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丞相D.郡守

5.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这表明科举制()

A.有效

防止了政权被颠覆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D.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

6.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

宋朝时期,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

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这实质上表明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专制主义的加强

C.行政效率的提高D.选官制度的成熟

7.右图文字节选自中国某封建王朝开国皇帝

之诏书。

此诏书出自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所谓新观点认为:

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

此观点的依据是中国

A.开始缓慢走向近代化。

B.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9.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

“这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此

著作是

A.《民报》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D.《海国图志》

10.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中日战争

11.某一时期赋予了中国民主革命新意:

启蒙与救亡的统一;民主与科学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

此“新意”开始出现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维新变法时期

12.某西方学者在评价毛泽东时说:

“他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为中国开创了一种战略,而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

”毛泽东的“战略”是

A.无产阶级革命B.农村包围城市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开展工人运动

13.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先生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下列哪一项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A.联俄B。

联共C.平均地权D。

扶助农工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措施有()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上征途”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左”倾错误

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1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7.下列有关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台湾问题是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C.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华的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主权问题。

D.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18.公元前5世纪,雅典涌现出大量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产生的政治原因是

A.希腊境内山多地少,港湾众多B.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C.对外进行殖民扩张D.教育高度发展

19.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实行两党制B.实行邦联制

C.采取联邦制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20.20世纪初期,翻译外来书籍盛行。

其中对某书的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资产

阶级用来推翻

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据此推断该书是

A.《新青年》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D.《独立宣言》

21.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曾说: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2.毛泽东说:

“它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所指的“它”是指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

C.十月革命D.土地革命

23.二战后,美苏

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北约与华约对峙

C.柏林墙的修建

D.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24.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以宗教为旗帜,它的宗教教义是同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的”。

以下最能反映农民阶级的理想是(  )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

25..以下是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国民党中央官吏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③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④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①④③

26.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的是()

A.基层民主选举B.“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C.《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D.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7.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8.“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是()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建设

29.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D.平等互利、不结盟

30.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不结盟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④一边倒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1.假如将来你成为一位政协委员,你会认识到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应该是(  )

A.参与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参与国家方针的制定                       D.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2.对于“一国两制”构想,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的是(  )

A.王山: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

“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性质

C.许华:

“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立:

“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33.雅典人追求民主政治,用“人民”与“统治”合成这一名词强调其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制度。

最能体现民主政治一词含义的制度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

34.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

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35.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36.19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

这一切表明

A.德国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B.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D.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

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37.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B.渐进性C.普选制D.法制化

38.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

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

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  )

A.邦联制原则        B.民主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39.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周分封制》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

C.《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40.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

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样的时代中()

A.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再存在   B.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C.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无发言权

二.非选择题:

满分40分。

本大题共3小题,31题5分,32题15分,33题20分。

31.填空(5分)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

()年,南斯拉夫,()会议.

2.()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3.英国大宪章确立起重要的原则是()

32.(15分)自古以来,中国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