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9772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docx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2、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

(1)认读字音

凋(diāo)伤 塞(sài)上 急暮砧(zhēn)

(2)理解词义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系(指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3、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什么叫意境?

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

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信息筛选

1、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2、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

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①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明确:

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②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合作探究

1、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明确:

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

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

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2、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赏析: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四)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明确: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五)分析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三、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四、作业设计

1、背诵《秋兴八首(其一)》,预习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1][2][3]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