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948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 最详最新.docx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泰宁尚书第导游词最详最新

泰宁尚书第导游词(最详最新)

各位来宾:

欢迎大家参观“尚书第古建筑群”,我姓×,名××,很高兴今天由我来为各位讲解,希望大家满意。

尚书第是目前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名闻遐迩。

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府第始建于天启年间(天启为明代倒数第二),也就是1621年距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烨,他是明代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这相当于我国现在国防部长的职位。

(仪仗厅内介绍)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仪仗厅,是当时主人迎送宾客的场所。

我们往上看“大司马”这块匾,大司马是一官职,也就是“兵部尚书”别称。

……(往前走到第一幢门口先简要介绍前言)我们现在站在第一幢的门厅,这个门厅主要是供马夫、桥夫吃饭的地方,因为马夫、轿夫是下人,不能同主人进入正厅吃饭的,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

第一幢原为主人吃饭的地方,现在把它辟为“古建文化艺术陈列馆”。

(往里走,到前言、文物分布图、平面图等边走边介绍)。

辅房:

这里是尚书第的辅房,是当时用作厨房、砻米间及下人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我们已经把它修复并辟为“根雕奇石艺术馆”。

(辅房一进厅):

辅房总共有二进。

辅房的朝向与尚书第主体的朝向不同,这里是座北朝南,这是民居最好的朝向,因此这里采光效果非常好,而且冬暖夏凉,实用性强。

第一进陈列的这些根雕,采用的木质都是非常珍贵的红豆杉及一些上等杉木。

第二进是些奇石的展示,大家可以参观一下。

泰宁历史悠久,古称“金城场”,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所。

直到解放初期,城区还保留着90%的古建筑,明清时期民居、寺庙、桥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墙启遍布城区,使得我们这个小山城格外古朴。

只可惜文革期间,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庙、三贤祠、城皇庙、文昌塔、古城墙等都被拆除了。

现在仅剩下一些民居,保存比较好的有“尚书第”、“世德堂”等。

国家专家组成员共有7位,其中有5位到过我们尚书第并给予了尚书第很高的评价。

尚书第建筑群它有三大特点:

一是年代久远,二是保存完整,三是规模宏大。

年代久远是指尚书第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即1621年,至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明代建筑在我国现已罕见。

明代建筑讲究简洁古朴,柱和梁等受力部分很少雕花装饰。

请大家抬头看一下,尚书第的房梁比例非常匀称,房顶采用“井”字台架,建筑上称之为抬梁穿斗式;两侧枋梁间的瓜柱短而粗,这是闽西北明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年代越早这瓜柱越短而粗,随着时间的推近渐渐拉长,到了清代,这瓜柱变得修长,呈虎爪形。

各位顺着这根粗大的京柱向上看,向上弯曲的那个构件叫拱,就象大象的鼻子,所以又叫象鼻拱,这也象征着家族蒸蒸日上。

与拱相连的就是斗了,两边叫花舌,这横梁两侧的是叫雀替,起装饰作用。

全景图上方的两个装饰构件是匾托,它是用来架牌匾用的,造型也十分精美。

而我们尚书第的柱础也很精美,它一般刻有如意纹、莲花瓣纹及“万”字图案,这“万”字图案代表连绵不断、万寿祈福的意思。

尚书第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简洁大方的特点。

尚书第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保存完整。

我们从这些深色的主体房梁、京柱等这些大的框架看出,尚书第的主体构架是保存非常完好的,可以说基本上是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

尚书第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规模宏大。

在我国,很多古建筑都是单门独院的,而尚书第采用了传统的“三厅九栋”的连片式建筑风格,占地近6000平方米,主体五幢,每幢都有前厅、中厅、后厅三进。

我们现在是在第一幢的第一进。

我们南方建筑的房间都比较小,厅比较大,这是因为南方多雨,而大厅就成了办大事、休闲娱乐活动利用率很高的场所,自然房间也就小了。

尚书第充分体现了南方建筑风格,厅大、房间小,使整个建筑显得宽敞开阔、高大气派。

这是我县地面文物分布图。

这是我县城区明末清初的古镇平面图。

(走至杉阳八景)泰宁别称杉阳,因四周杉木林立而得名。

城区四周古木、山峰、河流、亭台楼阁,形成了非常优美的景致,明清时期称之为杉阳八景,并且分别由名人提诗赞美。

“南谷寻春”:

在西南方向,宋状元邹应隆,告老归田,家居水南,距家百步得一泉石之胜,理宗皇帝怀其忠,御书“南谷”二字赐之。

殁后以王室仪式,赐葬“南谷”山岗,今状元冢。

南谷田畴间当时有莲池湖沼,山青水秀,四时如春。

“奎亭怀古”:

在水南将军庙,宋朝庆元五年,合邑为宋熙宁状元叶祖洽、庆元状元邹应隆、宣和解元黄应南、绍兴解元江廷宾、庆元解元肖舜咨五人建立的“五魁坊”志其学识显荣,随后牌坊废掉,清代又建立了“五奎亭”以示缅怀之意,“五奎亭”今已不存。

“旗山晓雪”:

在城东北,与炉峰山对峙,山形似一杆树立的旗,每当大雪之日,满山遍地铺盖着厚厚的雪,活似一座皑皑的银山,在城楼观雪景,煞有一番情趣。

“堂北双松”:

在城北,天王寺旁,两棵苍翠粗大的老松傲雪节操,英气勃发,树身刚劲,直刺苍穹,象征着为仕宦者的双杆指北针,现在松与寺俱废。

“城东三涧”:

为杉溪的三支源流,在城东交汇,登上东门城,放眼三涧,滩浅水湍,活似三条白龙翻滚,激起的浪花如银带飘下,春夏之间,河鱼逆水击浪,情趣盎然。

“炉阜晴烟”:

在城内西侧,海拔三百四十米,高出地面五十余米,山颠早年建有“炉峰寺”每当晴空,香烟腾起如柱,又有山麓层层盘旋,磷次栉比的居房炊烟,缭绕缥缈,冲入天际,实为美景。

“金铙晚翠”:

西汉闽越王无诸驻泰宁时,曾经游猎白石峰,失落金铙两片,夜间经常闪出火花,所以叫“金铙山”。

黄昏步到南桥,凭栏西看,面对“金铙山”晚霞笼罩,山山拱秀,格外青翠。

“宝阁晴云”:

宝阁峰是泰宁的文明峰之一,在南乡的下渠源,海拔八百四十四米,山峰瑰丽如楼阁,巍然屹立,该山峰时有云雾盘绕,隐隐约约,云山相吻,每当晴天经阳光照射,更是绚丽多姿。

(走至古镇沙盘)这个沙盘展现了泰宁明清时期的古城风貌。

泰宁景色优美,地形特别。

她背靠炉峰山,三面环河,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这在当时靠刀枪进攻的年代,是一个难得的好城址。

加之540厘米高、520厘米厚的古城墙,使得山城“坚不可破”。

古城墙设有八个城门,四大四小,现存东门古城墙一百余米。

泰宁是在南唐中兴元年,即958年建县的,发展到宋代,由于泰宁县城位置偏僻,没有受到战乱之苦,使得泰宁县的经济、文化、人口都有了迅猛的发展,据县志记载:

“民户三万,所出赋万缗”,且文人名士倍出,因而博得了“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

泰宁建县时名叫"归化"。

北宋时期,本县文人名士倍出,他们觉得“归化”这一县名有感化归顺的意思,有负于兹土,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一致要求改名。

当时泰宁出了一位状元,名叫叶祖洽,更觉得更名势在必行,恰逢朝庭派遣右司郎中张汝贤出使福建,便由叶状元出面托张郎中奏请皇上易名。

第二年(即公元1086年)哲宗皇帝认为此地人文鼎盛,且河水向西流出三十里,与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的地理环境有相同之处,于是钦赐孔府府号“国泰民安”中的“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县名,使用至今。

所以,泰宁也是一个皇帝赐名的县.

建国初,泰宁县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达90%。

在县城部份,有保存较完好的县署,供奉李纲、朱熹、杨时三位名人的三贤祠及文庙、书院等等。

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在文革这场浩劫中被坏了,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之下,一些古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现今在城中就有保存完好的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及“世德堂”。

“尚书第”与“世德堂”分别与1988年和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到尚书第全景图)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建于明朝天启末年,是明代天启年间京营戎政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

其通面阔90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主体5幢,辅房8幢。

平面呈长方形,座西朝东一字排列。

现主体5幢及辅房我们分别把它辟为“古建文化艺术陈列馆”、“历史文物陈列馆”、“蜡像馆”、“民俗馆”、“名人书画、碑刻馆”、“风情演艺馆”。

第一幢“古建文化艺术”主要陈列我县古建文化艺术的一小部份。

希望通过它,让各位游客对我们这个古老的山城的古建筑文化有所了解。

第二幢“历史文物陈列馆”展现了在我县所征集的一些古文物及泰宁从周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置情况。

第三幢“蜡像馆”是再现当时李春烨一家及家庭教师如何生活的情景。

第四幢“客家金银饰馆”它是以明代、清代客家金银饰品为主题的独立陈列馆,目前是国内独一无二的。

第五幢“名人书画·碑刻馆”主要陈列了朱熹在泰宁所留下来的诗文、碑刻。

“风情演艺馆”主要是通过我县地方剧种梅林戏,来展示我县古朴的风土人情,再现李春烨家族的祭祀礼仪。

我们再看左右两旁的四幅照片,它主要展现宋、元、明、清的古寺庙、古桥梁、古建筑。

“甘露寺”:

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由上殿、蜃、阁、观音阁为主体构成,其建筑风格独特,壁画精美,它一柱擎天,不加片瓦,没有用一颗铁钉,都是卯和榫紧扣。

本照片为1959年拍摄的原貌照片。

“仁寿桥”:

建于元代延佑元年(1314),明清有维修。

桥长31米,宽4.6米,桥通高8.3米。

为三墩两孔,重檐厝桥,桥墩下部以条石拼砌基础,上部以杉枕木井栏式架垫托桥面,桥面廊房分九开间两侧设有雨披、条凳、栏杆(也叫廊桥).

“古城门”:

始建于宋建炎初年,几经兴废,重修于于明代嘉庆年间。

当时有八个城门分别为朝京门、左胜门、昼锦门、泰阶门、长仁门、靖远门、右义门、青云门。

这是昼锦门,是八个城门中仅存的一扇城门。

“童氏宅院”:

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木构架建筑,中间主厅及两旁附厅纵深均为三进,呈九宫格状,占地960平方米,四周为砖砌封火墙。

其门楼砖雕和木雕装饰精美。

(到第一间展室介绍)砖、石雕饰多用于装点牌坊、门楼普遍地用于中、大型住宅中,成为主要装饰手法之一。

内容以花草鸟兽和吉祥图案为主,历史事件、戏剧人物、琴棋书画等各种图案为辅,雕刻风格表现在刀法刚劲粗放,线条舒展流畅,刻度深重等特点上,由于民间工匠技艺程度不一,故水平亦各不相同。

有细腻神似之作,也有形似粗陋制品,如尚书第第二幢门楼就是上乘之作。

这间展室主要是展现城内宗祠门楼上的砖雕饰物。

(到第二间展室介绍)我国的木雕艺术以其巧妙的构图、细腻的刀法博得人们的广泛喜爱。

如以木雕艺术分类,主要可分为建筑装饰木雕和家具装饰木雕。

泰宁明、清建筑中,明代建筑的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雀替、花舌等非受力的装饰建筑雕饰更趋于复杂,并吸收了工艺美术的成就,不仅斗拱、花舌、雀替、门窗等部位饰以雕刻,就撑拱、柱头、爪柱、梁枋等受力构件也往往施以雕刻装饰,其表现十分细腻。

这间展室主要是展现明代的建筑木雕以及清代的家具木雕。

(前往第二进天井)

天井:

尚书第的天井都是长条石铺砌,呈棋盘形,它最大的特点是下雨不积水,雨停后十几分钟水很快排干。

在天井的上侧和下侧各有一进水孔和出水孔,并以神兽、铜钱、蝙蝠等装饰。

这两个小孔设计很特别,在排水时,这水流是呈一条直线的。

尚书第的地下暗沟也很讲究,它是一条龙形暗沟,也就是“S”形的,它中间围绕一个蓄水池,等蓄水池的水满以后才慢慢往外流,这也是一种建筑风俗,它的意思是家财不易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

大家看一下这中间的这口石缸,它是由整块石头由内而外凿成的,这口石缸里的水平时用来浇花养鱼,关键时用来防火用的。

说到防火,我们再抬头往上看一下,上面有一堵高出屋面一至三米的墙,叫封火墙,它也是起防火作用的,在幢与幢、进与进之间都设有这样的封火墙,当一座房屋着火时,在封火墙的阻挡下,火势就不会殃及隔壁的房屋了。

所以说尚书第历经几百年依然保存这么完好,跟先人较强的防火意识是分不开的。

这天井两边的厢房采光在整个建筑中最好,当时一般用作书房。

现在我们往上走,可以发现越往上这台阶也越高,这也象征着步步登高。

这第二进既安静又凉爽,一般用作卧室。

第三进:

尚书第保留最完整的三进格式就是这第一幢了,这三进房屋,给人一种高宅大院、庭院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