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858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docx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

  在汉代社会中,除地主经济外,还普遍存在着自耕农经济。

然当时自耕农的数量有多少?

其经济状况如何?

自耕农经济的兴衰对整个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自耕农的产生及其数量变化

经典作家在论述封建生产方式时,曾多次谈到自耕农问题。

恩格斯说:

"在中世纪,到处存在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在农村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的或农奴的小农经营。

"①a斯大林也说:

在封建制度下,"除了封建所有制以外,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他们占有生产工具和自己的私有经济"。

②b这就告诉我们,在封建制社会中,除封建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外,还存在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这个阶层,一般地说,它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

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因此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恩格斯:

《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281页。

②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50—661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自耕农,与西欧有别。

它具有典型性的群体,是"编户齐民"的主体,国家赋役来源的基础。

这种自耕农的显着特征是: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以农为主,耕织结合,自食其力。

就汉代自耕农的模式和经济状况来说,通常是"五口之家","一堂二内",两个劳动力,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和家庭副业。

其经济结构,虽然比不上当时的地主经济,且较脆弱,但和佃农、雇农等贫困下户相比,则显得优越一些。

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当时维持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生存的经济支柱,而且也是地主制生产关系和再生产的必要前提之一。

自耕农的产生,是从井田农民份地的私有化开始的。

自春秋中后期起,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土地的出现,逐渐冲破奴隶主贵族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其时拥有私有份地的农民,有的发展成为地主,有的便成为自耕农、半自耕农。

而自耕农的形成和大量涌现是在战国以后,或者说是从战国开始才普遍跨入历史行列。

它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的。

史实表明,于战国初期,在魏国力主变法的李悝,就曾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①,作为典型事例,具体描述了自耕农的生产、生活状况。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爰田制",招诱三晋之民,"给以田宅,复之三世",奖励耕织,增加了不少的自耕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6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地主阶级也包括自耕农在内的土地私有制得以合法化和法典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崔骃《集解》注引徐广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汉立国之后,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部分调整、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使大批奴婢、庶子、贫苦农民获得土地,上升为自耕农。

同时,汉初一度推行"名田制"。

这种以名占田,实属肯定"私田",进一步承认了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

再者,统治者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长治久安,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政策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例如:

放免奴婢,劝趣农桑,轻免田租,减省徭役,与民休息等。

故《史记·律书》载:

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所谓和乐者乎……自年六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自耕农在文、景之时发展到了高峰。

自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自耕农的处境虽然逐渐恶化。

自耕农经济不甚稳定。

但在"农本"思想的指导下,统治者为保证赋役来源,十分强调"地着",为使农民固着在土地上,当时对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或"赋民公田"、"赐民公田",或"假贷种、食"等,因而自耕农仍然为数不少,自耕农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由此可见,战国秦汉时期,自耕农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一是由于当时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使农民有可能用剩余劳动来开垦荒地,而获取小块土地;二是和剧烈的社会变革有关,当时在社会的转型或更替过程中,从所有制到阶级关系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

大规模的政治、阶级斗争,无不冲击着原有的生产善系,冲击着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使部分土地转化到农民手中,使无地农民变成自耕农。

三是和重农政策有关。

当时的重就是说农政策,主要是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地主经济,但对自耕农的形成和发展,也起有促进作用。

那么,汉代自耕农的数量究竟有多少?

它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发展变化如何?

这个问题,古籍缺乏具体记载,很难准确地掌握其详细数据。

但也不是无蛛丝马迹可寻。

据载:

汉初,"讫高帝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①武帝元光年间,由于"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②昭帝之世,与民休息。

宣帝以后,"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

③到了"哀、平之际,百姓赀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④从这些史实中,可以看出西汉的人口有个消长过程,其变化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即汉初至武帝初年为一阶段,这是人口由少到多,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比较快的时期;武帝中、后期为另一阶段,这是人口递减。

由多到少的转变时期;昭、宣以后至哀、平之际为第三阶段,全国人口又开始了由少到多的发展。

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西汉人口最盛的时期。

这说明,汉代全国人口的总数及其增长率,在前期和后期是不同的。

这里,仅就西汉二百余年中自耕农的数量变化做些粗略测度。

西汉前期:

据估计,秦统一六国后的人口为二千万左右。

⑤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之后,汉初剩下的人口约为八百万左右。

⑥若按照当时十八个侯国人口增长的统计,汉初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约为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⑦则西汉前期到武帝时的人口总数,当接近或超过秦统一全国后的人口数,即在一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②《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

③《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④《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⑤梁任公:

《饮冰室全集》卷二十,第957页。

⑥《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刘昭补注。

⑦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百万以上到二千万左右,若包括既归流民,数字可能还要略大。

我们知道,在关于汉初社会阶级构成的史料中,为人"佣耕"者不多,假田民、佃农也属少见。

而官僚、豪商地主,则开始是受到秦末农民军的惩处,随后又受到汉政权经济政策的某些限制,故其数量也不会太多。

因此,在西汉前期约计的二千万人口中,有相当大的数量应是属于自耕农、半自耕农。

换言之。

西汉前期的自耕农应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后期,据汉书·地理志:

"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民户干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三,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

"我们根据当时一百零三个郡国的具体统计,发现在平帝时,平均每户五口左右者,三十九个郡国,占38%;平均每户四口左右者,四十个郡国,占38.8%;平均每户六口左右者,十---t郡国,占10.6%;平均每户三口左右者,八个郡国,占7.6%;平均每户七至八口左右者,五个郡国,占4.7%。

①这个情况多少说明即使是在西汉后期,五口上下的农户在当时仍然为数不少。

如果晁错等人以五口之家作为自耕农的标准可以成立的话,则它在全国人口中也还占有相当的比例。

至于东汉时期,随着大土地私有制发展,豪商地主势力恶性膨胀,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兴建田庄,控制依附人口。

史称: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干群,徒附万计。

"②因依附农民增多,自耕农数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西汉时期有所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各郡国每户平均人口数,在小数点以后的数。

采用四舍五入的计算法。

墨口之家"与自耕农有关,但其他阶级也当有"五口之家"者,在史料简缺的情况下,暂且权用之于说明大概。

②《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的粗略分析,我们似可得出一个大体上的结论:

随着汉代全国人口的演变,自耕农的数量也有个变化过程。

、西汉前期,自耕农数量多、比例大。

当时土地问题不甚紧张,全国有不少耕地当为自耕农所拥有。

西汉后期至东汉,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剥削加重,自耕农发生了分化,数量相对减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渐趋下降,而豪富大姓和中小地主拥有的土地急速增长。

故荀悦在《汉纪》中说:

汉代轻田租,"适足以资豪富耳"!

二、自耕农的土地面积和耕作能力测估

汉代的自耕农,在法律地位上,高于有市籍的商贾、巫、百工。

他们是小块土地所有者。

然自耕农拥有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呢?

这往往因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耕作方法之差而有别。

战国时代,自耕农的土地通常以"一夫百亩"为标准。

如当时的李悝、孟子、荀子等人都曾提到农民是"一夫五口",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问题。

①当然,这是在授田制推行期间的情况。

因为当时农民的份地是由国家授给的,授田数额比较划一,故大体上能够做到一家百亩。

至西汉前期,文帝诏日: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犹有余。

"②自耕农的耕地面积也还有一户百亩的情况。

如《汉书·食货志》记晁错之言日: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孟子·梁惠王》、《孟子.尽心》、《荀子-王制》、《荀子·大略》、《汉书·食货志》等。

②《汉书》卷四《文帝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有汉一代在授田制废止的条件下,各个农户拥有的土地量很难整齐划一。

史云:

"汉无授田之法,富者贵美且多,贫者贱薄且少。

美薄之收不通,相倍蓰而上中下也。

"①土地所有权是动态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谓一户百亩的标准。

汉时在实践上很难得到保证,必然会出现参差不均的情况。

让我们先看文献记载:

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扬雄,"有田一堰,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贡禹,"(向元帝上书日)’臣禹年老贫穷,家资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有田百三十亩"。

再从出土的简牍材料来看,有些地区的农户,土地不满百亩的情况更为殊多。

如据江陵凤凰山十号墓简牍《郑里廪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

③《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

④《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

⑤李均明、何双全编:

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0-72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人圣能田一人口一人田八亩812

户人*[牜+“得”右]能田一人口三人田十亩813

户人击牛能田二人口四人田十二亩814

户人野能田四人口八人田十五亩815

户人厌能田二人口二人田十八亩816

户人口能田二人口三人田廿亩817

户人立能田二人口六人田廿三亩818

户人越人能田三人口六人田卅亩819

户人不章能田四人口七人田卅亩820

户人胜能田三人口五人田五十四亩821

户人虏能田二人口四人田廿亩822

户人*[禾+贵]能田二人口六人田廿亩823

户人小奴能田二人口三人田卅亩824

户人口能田三人口四人田廿亩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