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docx
《生物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生物入侵者》。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是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是通过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二、说学情
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根据我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等方面有条不紊,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体现了本班学生的素质很高,完成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
本文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
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文中“”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
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哪些词、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六、质疑问难,领悟主旨。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2.师提出问题突破文中的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开辩论,表明观点。
针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你赞同谁的观点?
1,学生分甲,乙两组展开讨论。
2.师生点评,归纳小结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八,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
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九、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让我们用心关爱我们的大自然。
六、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归纳能力也很强,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
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把文本挖掘更透彻些。
生物说课稿篇21.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这节课是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是全书的开端章节,从情感上意在引领学生走进能感知的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以积极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从知识的角度看,从一开始就突出了生态学观点、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通过学习,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2.教学重点:
生物的多样性
3.教学难点:
①遗传多样性
②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和展示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引领学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积极态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与美丽。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表现欲强,但信息来源和生活经历有限,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信息或获取信息的途径。
四、教法设计
教学方法:
角色游戏:
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中。
讨论交流和展示:
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谈话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尽量减少教师的“一言堂”。
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使用:
节省时间、加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五、学法指导
这节课主要围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课前准备格外重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并进行课前培训,教师提供信息和途径,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收集整理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向全班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六、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角色游戏)]→[讨论交流展示活动]→[提出问题、举具体实例]→[学生描述]→[师生谈话(关于三种多样性相互关系)]→[教师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遗传多样性
问题一:
为什么同一个物种会有不同的类型?
生态系统多样性
问题二:
为什么同一生物环境中存在不同的生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各种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有什么样的关系?
题目:
尝试收集我国濒危或灭绝的生物
资料,根据下列要求制作生命档
案册。
要求:
⑴本学期每组建生命档案5~10页;
⑵每页档案要求包含下表中项目;
⑶生命档案册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做到图文并茂。
课后作业
生命档案册示例
物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存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濒危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多样性—活动:
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
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
七、板书设计
说课完毕,谢谢!
生物说课稿篇3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课,是青岛版版四年级《科学》土壤与植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然中的土地进行了解。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生活在农村,经常到不同的环境中玩,自然也就经常接触土壤,可以说他们对于土壤是熟悉的。
但是,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能从来没有细心的观察过土壤。
或者,他们对所见到的土壤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深入的思考过。
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土壤又是陌生的。
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对土壤的研究兴趣。
四年级学生虽然接触科学学科已经一年多,已经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是还没有熟练地掌握,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特别是我们学校,由于科学试验仪器缺少,学生很少有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三、说教法
1、知识与能力:
能够通过看、闻、攥、捻等多种手段对土壤进行研究。
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初步了解土壤可以根据含砂的多少分为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等几种。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产生亲近感。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初步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从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实验现象,如冒气泡、水面有腐烂的叶片或小虫子的尸体、不同的土壤里砂的含量不同等,并能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到不同环境里采集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土壤存在的环境。
2、技术准备:
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组实验的仪器,如:
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镜等。
五、说过程
1、教学引入时,问学生:
上课前我们在田野里挖了一些土,观察一下,它们和砂、黏土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初步感知土壤与砂、黏土的区别,了解土壤的组成。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
教师给出结论:
像这样的土,我们叫它土壤。
2、初步了解了土壤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在采集土壤时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土壤上能够长草、树和庄稼;土壤里有蚯蚓;土壤湿乎乎的等等,教师要给予肯定。
这样,使学生对土壤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3、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得方法,如:
看、闻、攥、捻、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学生可能会发现土壤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土壤里有小石子和砂粒;土壤里有细面面的土;土壤里有死的小虫子等等。
在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之后,引出土壤成分分离实验。
4、过渡:
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初步确定了土壤中的一些成分。
到底大家的判断对不对呢?
你有什么办法把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
学生可能想到用筛子筛、把土壤铺开后一点一点挑等。
5、在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方法时,教师出示玻璃杯、筷子、水,引导:
你能用这些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水分离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并分组设计实验。
如果学生还不能想到怎么实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土、砂子、草叶等如果放到水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分离实验。
6、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后,就要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7、在学生成功地进行了土壤分离实验,并分析了土壤的成分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成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不同的土壤含沙量是不一样的。
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8、最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自己见到的土壤,使他们巩固学到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价
1、知识评价:
采用检测题的形式
(1)填空:
土壤是由()、()、()、()和()构成的。
(2)说一说,土壤可以分为哪几类?
是怎样分的?
2、能力评价:
主要采用课上观察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土壤的组成;能否设计、实施土壤成分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3、情感评价:
采用课上观察的形式
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得对土壤进行探究,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
七、教学特色
同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
课前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土壤样本,使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利用自己学会的实验方法初步进行探究;设计并实施土壤成分分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等。
所有的活动都是学生在动、在思考、在探究,从而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