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5364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docx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

 

  1.一词多义:

 

  

(1)“卒”:

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

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

 

  (3)“道”:

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极”:

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

 

  2.词性活用:

 

  

(1)“舍”:

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2)“名”:

①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3)“穷”:

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

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4.第2段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

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

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

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

 

  (4)“相”:

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

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如:

“非常之观”。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

作介词用:

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提示:

五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2)“胜”:

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

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

 

  

(2)“传”:

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

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

(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

(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③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

(√)

 

  ④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

(×)

 

三、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

 

  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老师问: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

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

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

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

 

  老师总结:

“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

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

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

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

 

  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

明: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

 

  2.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l)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2)第2段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

其中有哪些对比?

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

 

  作用:

为议论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

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

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

“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2.诵读第三段。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

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

“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随之止。

 

  小结:

“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3.读析第4段。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4.略讲第五段。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

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二、总结、扩展

 

  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三、课堂练习

 

  1.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课后练习三)。

 

  2.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附: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