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47376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docx

最新《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让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始,我把新知找4和6的公倍数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森林运动会”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同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能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既解决了问题,又习得了新知。

在教法上做到有“扶”有“放”、“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双主体”的作用。

  二、有效开放,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

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

研究两数互质和成倍关系的最小公倍时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你会有怎样的猜想?

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每个问题都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

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主地在小组内开展了探究性的合作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究,生成了各种方案资源。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给我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的发现。

  三、互动生成,启发思考。

  学生在前面的森林运动会“做裁判”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借机顺势推舟,请学生用列举法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为了在形式上避免了雷同,我是通过让学生填表获得最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由于前面有了“做数学”方法的引领,学生在这里是能“胜任”的。

这样就从概念的认识提高到了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研究“互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归纳”五个过程,感受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感悟“做数学”的基本方法,从中渗透数学思考和数学方法。

两数“互质”、两数“成倍”的最小公倍数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整理,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四、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不是很贴切。

没有考虑到,比赛是有一定长度的,与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统一,因此在年级赛课中使用了摆方块的操作引入。

  2、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大数是小数的倍数,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还有一种是既不是互质数也不是倍数关系。

  对于第三种情况,新课标的要求是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出两个数所有的倍数,再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

这样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是有部分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就补充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效果还是不错。

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法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重点也是让学生判断是不是除到末尾的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了,书本上说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未必太简单了,怎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

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因数,12=2×3×230=2×3×2×5这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是2、3不公有的因数是2、5,所以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理解的更加深透。

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互质的两个数判断不是很熟悉。

对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没有灵活应用。

  通过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众怒难犯倍数。

  1、新教材中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较以往是大大的降低了。

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列举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一些特殊的数组能找到规律,寻求特殊的解法。

  2、注意新教材中的数都很小,不复杂,要求找的最小公倍数不能超过100。

  3、关于短除,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介绍的,因为学生学习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如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部分知识简单交代一下,不然学生无法理解,特别是理解这样做的道理,如若不然,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

关于教与不教的话题,我认为还是要教一教,给孩子一个一般的方法介绍,对他们今后学习有益。

  4、我觉得因为数都比较小,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求法。

如“大数翻翻法”就很好,其实求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用“小数缩倍法”,即将小数依次除以1、2、3、4等,看是不是大数的因数,如果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一、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前,我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

在不断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

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习。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经历求的过程后,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把被动的认知改成了主动探究。

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时,教师出示了求20和4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

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存在不足。

  1、对学生的表扬、激励性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2、开头的引入比较牵强,由于师生紧张,走了弯路。

应深入研究,因为开头的引入很重要。

  3、过渡语的使用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课堂教学没多大的激励作用。

应用朴实的语言。

  4、第1个例题让学生板演,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方法,不应该这样操作,应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方法。

  5、“说一说”的内容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应让学生充分说,展示个性化的思路。

  6、“议一议”的内容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地讨论。

  7、多媒体的使用缺乏实效性,用小黑板比较合适。

  8、对“教材建议”理解的不到位,“说一说”和“议一议”不一样,“求”和“计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9、对于“新授内容”可以让学生说,教师板书,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10、教师课堂应注意语言的精炼,如7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35,师问:

为什么?

这样问不合适。

应问: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找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以游戏导入,先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的倍数和5的倍数起立看谁反应快,哪些同学站起来了两次从而引出课题。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给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的这些数起名字,可以加深他们对公倍数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一个练习让他们自己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试一试的第一题通过填集合圈的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让他们学会多种方法找最小公倍数。

  我的不足

  1、在用列举法找8和12的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在下面有的同学没找全倍数,我没有及时的提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直接让他们坐下改正,没有集中反馈。

  2、在试一试的第一题,我们做的题是要求50之内的,我没有强调当没有范围的时候应该怎么填,这少个强调的点。

  3、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填好表格后我没有引导他们这个过程就是在找8和6的倍数,而是直接对完答案后就过去了。

  4、在找规律的那组题的时候,学生做完了后让他们自己说出规律叫的学生比较少,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说出自己所找出的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道题上学生理解的比较好,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的PPT用的荧光黄色,这个同学们根本看不清,在课件字的颜色上有问题。

还有一个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我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提问和解决,而是着急着进入下个我设计好的环节。

  6、在最后一个环节上“你知道吗”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尝试着用短除法做一道题,这样时间就正好,也可以让他们更了解一下如何用短除法去求最小公倍数。

  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学生做题的反馈我没有及时的提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即使是极少数同学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放过,也要集中讲一下他为什么出现了这个错误和改正的方法。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是一味的想让他们按照我设计好的程序去进行。

应该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规律,让他们去发现错误并改正。

  上完了《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的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多。

反思其中的几点闪光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前我就想,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来寻找最小公倍数,深刻了解什么是最小公倍数,以及如何来计算,让这一切都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他们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考虑到这是一节纯数学的课,课上全是抽象的数学化的知识,我就想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是我创设了学生铺砖这个情景。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了最小公倍数。

然后以一条数轴为契机,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为情境,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得出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会第一次相遇,第二次呢?

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最后,在肯定大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创设了我想带一部分表现好的同学出去参加一项活动,可以分成4人一组,也可以分成6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你知道我最少带了多少人吗?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的情绪高涨,思维时刻处于活动的状态中。

  2、以旧带新,渗透转化思想

  课堂中当学生体验到用找倍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比较烦琐时,适时地引出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因为在前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是用短除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探究,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学习。

这节课重点也是让学生理解:

为什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但感觉学生掌握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为什么乘最后的商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

  3、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在自读自悟中学习知识

  教学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空间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感自悟中学习知识。

长时间下来,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本节课基本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也能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恰当的指导。

在钻研教材、把握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材料组织教学,让学生深入浅出的进行学习课本的知识,教学过程也充分注意到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知识,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用集合圈表示的方法学生错误很多,书写的要求要更规范一些。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

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l)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

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

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

(板书:

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

试试看。

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

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板书:

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

边操作、边思考:

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

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

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

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

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

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

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

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一)

  4的倍数:

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

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

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2

  教后反思:

  优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

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

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

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很丰富了,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自我挑战。

对于新知识总喜欢自己探索,并且喜欢寻找与他人不同的看法。

因此,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我作一些适当的指导。

这节课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有下列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和不可预测性。

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这节课,学生的新发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课堂再生资源,我充分利用了这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回想起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当时没有敏锐的捕捉并加以利用,是多么的可惜啊。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件事,善加捕捉与利用。

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

我们只有珍惜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就能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量。

  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之所以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是因为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机会。

能有勇气在师生共同交流时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还是少数,但在小组里交流情况就完全不同,学生在这里更会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

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把小组合作用到实处,用到好处,也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

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得出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8虽然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则不行。

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揭示公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例2找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

尤其是用集合图表示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直接展示集合图,让学生看图回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认识这种集合图的形式,了解其内容,从而理解6的.倍数、9的倍数及6和9的公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后面应该用省略号。

纵观这节课,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掌握的较好。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异同点的比较。

  教学用具:

教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求下面各题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教师:

对上面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最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②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乘积。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是:

3×5=15

  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

3×5×2×3=90

  教师:

观察上面两道题,谁能说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地方相同?

什么地方不同?

(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都要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不同点

  只要把除得的除数相乘

  把除得的除数和商都相乘

  教师:

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就要把所有除数和商都乘起来呢?

  明确:

求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积;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公有质因数,又要包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

既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短除过程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短除式来表示。

例4怎样做简便?

(由学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说出42和5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24256

  72128

  34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互质的两个数没有最大公约数;

  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

  ③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ab;

  ④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用这两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

  ⑤17和51的最大公约数是17,

  最小公倍数是:

17×51=867。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已知甲、乙两个数互质,那么甲、乙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已知a=2×3×2,b=2×3×5,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2×3②2×3×2③2×3×5④2×3×2×5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1.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用一个短除式。

  2.求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求最小公倍数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五)布置作业:

课本65页练习十一,11、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4,由学生独立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二部分,对比例4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讨论它们有什么异同点,结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从而总结出结论。

  教学反思:

知其然且知所以然——摆脱纯技能的训练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并深入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在掌握方法时还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比如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中,为什么3×5=15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3×5×2×3=90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透过题目表面的理解,寻求对它本质的掌握。

教学中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例题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