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524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docx

新课标初三升高一物理补课学案

广州明师教育机构\珠海校区

 

物理

 

升高一级(预习)

 

主讲:

刘高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基础梳理

1.质点

当物体的和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其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就把物体看成一个具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质点突出了这个要素。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课堂训练]

1【例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没有区别

C.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2.下列物体或人能看成质点的是()

A.在空中做各种翻腾动作的体操运动员

B.研究足球能形成“香蕉球”的原因

C.确定标枪从掷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

D.记录万米赛跑运动员从起跑到冲线的时间

2.参考系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假定这个“其他物体”,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被用来作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是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

具体如何选择参考系,必须从来考虑.当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课堂训练]

3..某校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当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根据上述观察到的现象可说明(  )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

飞行员能抓到子弹,是因为

A.飞行员的反应快

B.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C.子弹已经飞得没有劲了,快要落在地上了

D.飞行员的手有劲

3.坐标系

物体做机械运动时,其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条直线运动,只需建立坐标系,就能准确表达物体的位置;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就需要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当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坐标系来描述.

[课堂训练]

5.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

t/s

0

1

2

3

4

5

x/m

0

5

-4

-1

-7

1

(1)请在图中的x轴上标出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置.

(2)哪个时刻离开坐标原点最远?

有多远

巩固练习

1.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写的运动的参考系分别是(  )

A.竹排上的人、江岸   B.江岸、竹排

2.飞机空中加油,受油机与加油机以同样速度向同一方向水平飞行,下列说法正确是()

A.选地面为参考系,受油机静止的

B.选地面为参考系,加油机是静止的

C.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受油机是运动的

D.选受油机为参考系,加油机是静止

3.在研究下列哪些运动时,指定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A.从广州到北京运行中的火车B.研究车轮自转情况时的车轮.

C.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时的地球D.研究地球自转运动时的地球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1时刻:

表示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在运动中时刻与位置相对应。

2.时间间隔(时间):

指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在时间轴上用一线段表示。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时间和位移对应。

如:

第4s末、第5s初(也为第4s末)等指的是;4s内(0至第4s末)、第4s内(第3s末至4s末)、第2s至第4s内(第2s末至第4s末)等指的是。

3、位移:

⑴定义:

⑵位移是量(“矢”或“标”)。

⑶意义:

描述的物理量。

⑷位移仅与有关,而与物体运动无关。

4、路程:

⑴定义:

指物体所经过的。

⑵路程是量(“矢”或“标”)。

注意区分位移和路程:

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

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线段的长短代表。

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

巩固练习

1.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in只能分为60个时刻B.时刻表示较短的时间,时间表示较长的时间

C.在时间轴上,某时刻对应的是一个点,时间对应的是一个线段

D.作息时间表上所标出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2.对位移和路程的正确说法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作直线运动,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D.质点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3.如图所示,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运动到C,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A.0,0

B.4R向西,2πR向东

C.4πR向东,4R

D.4R向东,2πR

4.从高出地面3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

最后到达地面。

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方向,填下表。

坐标原点的设置

出发点的坐标

最高点的坐标

落地点的坐标

上升过程的位移

下落过程的位移

全过程的位移

以抛出点为原点

以地面为原点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

基础梳理

1.速度

1.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和运动的

2.定义:

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比值.

3.公式:

v=Δx/Δt

平均速度

1.定义:

运动物体在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的比值.

2.公式:

v=Δx/Δt

3.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程度

4.矢量性

瞬时速度

1.定义:

运动物体在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

v=Δx/Δt(Δt→0)

3.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在某一或某一的运动快慢

4.矢量性:

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

速率

1.速率:

速度的。

2.只有,没有

二、要点突破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例1】下列关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但不能反映物体运动的方向

B.瞬时速度就是运动的物体在一段非常非常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C.瞬时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D.某物体在某段时间里的瞬时速度都为零,则读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静止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时间关系图像

1.位移-----时间图像(x—t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横轴为轴,纵轴为轴,用描点法作出几个点的坐标,用将几个点连起来,这条就表示了物体的运动特点,这种图像就叫做位移-----时间图像,简称位移图像。

2.根据x---t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

1)图像可以确定

2)斜率大小表示

正负表示

3)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

4)纵截距表示

横截距表示

5)图线的交点表示:

巩固练习:

1、如图为某学生骑自行车的位移图像,由图像可知:

(1)线段OA表示自行车在     min内的位移大小为    km;

(2)线段AB段表示自行车在     min内位移大小为    km;(3)线段BC表示自行车在     min内位移大小为    km.

2、小李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按照小李讲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像如图所示,请你依照图像中的坐标,并结合物理学的术语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先回答下列问题.

A、小李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是否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

B、乌龟做的是什么运动?

C、兔子和乌龟在比赛途中相遇过几次?

D、哪一个先通过预定位移

到达终点?

 

3、如图所示的位移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在0~4s内,4~8s内,8~10s内,10~12s内各做的是什么运动?

  

(2)0~4s内,10~12s内发生的位移?

 

4.在图2一4的四个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s一t图是    (  )

 

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基础梳理:

一)加速度

(1)定义:

加速度等于跟发生这一改变的比值.

定义式:

v0——速度

vt——的速度

(2)物理意义:

加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

(4)加速度也是矢量,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5)方向:

加速度的方向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值.

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为负值.

(6)平均加速度和即使加速度

 

二)、从v—t图象看加速度

1.:

反映了物体随变化的规律

2.加速度:

v—t图象的表示运动的。

[应用]利用图象求加速度: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区别:

 

巩固练习

1以下对于加速度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

B、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

C、加速度表示增加的速度

D、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2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则: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速度图象与位移图象区别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基础梳理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且的运动

2.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匀减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的直线,如图1所示。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的直线,如图2所示,a表示,b示。

4.v-t图象倾斜程度,即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公式是:

vt=,其中at表示整个过程中的,v0表示物体的。

1.公式的矢量性

2.公式的适用条件

例题1:

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加速多长时间后可以达到80km/h?

为使车20s内停下来,加速度至少多少?

 

2、某汽车正以12m/s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前方出现紧急情况需刹车,加速度大小是3m/s2,求汽车5s末的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基础梳理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像中的面积。

2、公式:

x=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t图像中与之间包围的梯形面积。

2、公式x=

公式为矢量式,取为正方向,当物体做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做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v2-v02=2as

矢量式,使用先规定正方向,以便确定各量的正负

4、平均速度公式v平=(v0+v)/2x=vt

二)要点突破

1.应用微分与极限思想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的选择

例1.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行驶了12s,驶过了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巩固练习

(1)、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2)、骑自行车的人以5m/s的初速度匀减速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为0.4m/s2,斜坡长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需要多少时间?

 

(3)、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关闭油门后后做匀减速运动,经过6s停下来,求汽车刹车后的位移大小。

重要推论和规律

一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

2.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中间位移处的速度:

 

二规律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有如下特征:

1从运动开始计时起,在连续相等的各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2从运动开始计时起,时间t内,2t内,3t内…Nt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2从运动开始计时起,时间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通过的速度之比为:

3从运动开始计时起,通过连续的等大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检测: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关系是:

S=2t十4t2,可知()

A.物体的初速度是2m/sB.物体的初速度是4m/s

C.物体的加速度是4m/s2D.物体的加速度是8m/s2

2、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从v减小到v/2的时间内位移为S,则它的速度从v/2减小到v/4的时间内位移是………………………()

A.sB.s/2C.s/4D.s/8

3、物体从斜面顶点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1s后达斜面中点,则到达斜面终点的时间是。

4、一辆以12m/s的速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刹车过程中以3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5s末的速度是.刹车5s的位移是。

5、有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是24m和64m,每一时间间隔为4s,求质点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追击和相遇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的追及或避免相撞问题中的关键条件是:

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

因此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求解。

二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

注意要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关系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三分析时注意问题:

(1)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通过画运动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关系。

(2)仔细审题,注意抓题目中的关键字,如“刚好”“恰好”“最多”“最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四互动课堂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其中,甲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乙以2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启动,求:

(1)经多长时间乙车追上甲车?

此时甲、乙两车的速度有何关系?

(2)追上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

此时二者速度有何关系?

 

例2车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前进,车后相距S0=25m处,与车运动方向相同的某人同时开始以6m/s的速度匀速追车,问能否追上?

若追不上,求人、车间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例3汽车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是6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

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

 

对v----t图的理解

斜率表示:

截距表示:

面积表示:

交点表示:

 

巩固练习

1.如图2—2—10所示是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试叙述它的运动情况.

 

2.一个沿直线运动物体的v—t图象如图示,则()

A图象OA段表示物体做非匀变速运动,AB段表示物体静止。

B图象AB段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0—9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D在9—12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与0—9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如图所示,则质点速率不断增大的时间间隔是()

A0—1s内

B1—2s内

C2—3s内

D3—4s内

4.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根据图线做出的以下几个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s后位于

出发点正方向上。

D在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

物体只在作用下开始的下落运动。

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的运动

结论:

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的作用,只在重力作用(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定义: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方向:

总是

大小:

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m/s2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1.位移公式:

h=

2.速度公式:

v=

3.位移-----速度关系式:

公式应用:

问题1:

“测定反应时间”,若测出某同学捏住直尺时,直尺下落的高度为10cm,那么这位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通过某一点时的速度为19.6m/s,这时物体下落高度是多少?

物体下落了多长时间?

 

3、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3s末落地,求出发点的高度?

物体的平均速度?

经过中间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g取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基础梳理

一、力和力的图示

1.物体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一个物体的变化了,运动状态就变化了。

2.物体的形变:

外界的作用下,物体的发生变化

3.力的定义:

4.力是量,有大小,方向,单位

5.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大小:

G=用测量

方向:

3.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受的重力作用,从上看可认为各部分所受的作用集中与一点,即为物体的重心。

重心位置的决定因素:

物体的;物体的形状

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悬挂法、支撑法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

要点突破:

1.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物质性、相互性、矢量性

【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2.对重力及重心的理解:

[课堂训练]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课堂训练]3.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了力,施力物体自身可不受力的作用

 B、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的同时,一定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C、力的产生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空气对气球0.3N的浮力.

(2)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与水平面成30o角斜向右上方2N拉力.

(3)两人拉车,一人用的拉力水平向右,一人用的推力水平向右.

(4)水平桌面上1kg物体的重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空中将物体释放后,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

     B.在空中将物体释放后,物体仍受重力作用

     C.竖直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D.只有竖直向下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

4.一弹簧秤悬挂一小球保持静止时,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数值上等于小球受到的重力

     B.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秤

     C.弹簧的弹力是由于小球所受的重力产生的

     D.弹簧秤对小球的拉力与小球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

5.关于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B.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物体的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作用点

     D.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找到

 

第二节弹力

基础梳理:

1、弹力的产生与概念

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的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其中能够恢复原样的形变叫。

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样,这个限度叫。

弹力是接触力,产生条件为:

(1)

(2)有

2、弹力的方向

常见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在本质上都属于。

绳对其它物体的拉力为沿绳的方向;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于,指向的物体。

3、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与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的弹力在时,与弹簧的或,即其中的k叫劲度系数,对某一具体的弹簧是一个确定的值。

胡克定律:

要点突破:

1.弹力有无判定:

假设法

 

2.弹力方向的判断:

 

例、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一根弯成θ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球,试分析当小车静止时,杆对球施加的弹力大小和方向

是不是这样呢?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

B.只有受到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的作用;

C.只有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才存在弹力作用;

D.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2.一物体静止在桌面上时:

()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该物体发生形变;

C.桌面的形变产生对物体的支持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是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性质不同的两个力。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