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301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x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

目录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制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它们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跨越一个又一个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的党能够真正贯彻执行这个先进的理念,化理论为实践,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继续前进。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它要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同样需要我们能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讲主要讲述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第二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

途径就是道路,就是可能性;一个没有实现途径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一个无法找到落实途径的发展观是伪发展观。

科学发展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内容之中,也表现在它的实现的途径之中。

具体地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主要有: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增长方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第一,高投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我国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

第二,高消耗。

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必然带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偏高。

其中火电供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机动车每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

第三,高排放。

高消耗必然带来废物的高排放和高污染,在经济较快增长同时,以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作为代价。

目前,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

第四,难循环。

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

一是传统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五,低效率。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率,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资本和资源的产出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在经济增长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既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又加大了投资品价格上扬以及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这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唯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实现工业化的矛盾,我国不能像少数发达国家那样奢侈地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资源问题而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本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使经济增长了,但如果人民生活质量没有改善,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思路和措施

第一,把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作为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略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把控制固定生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促进投资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增长转变。

第三,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要做到“四个尽可能”,尽可能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尽可能回收能回收的资源,尽可能利用能重新利用的资源。

第四,把强化企业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2.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

●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较大改善。

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发展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开始形成。

第二,工业增长速度加快,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部门。

第三,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服务业发展迅猛,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就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效果较为明显,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

主要体现在,降低农业比重和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的进展不理想。

第二,农业基础薄弱,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扩张问题仍较突出。

主要体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

第四,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仍然偏低。

我国竞争主要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粗放的资源投入;一些核心技术主要靠进口。

●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任务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由弱变壮。

要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要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必须实现根本性转移,从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高为主。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避免工业化带来的问题。

第三,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

把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突破资源环境等重大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综合国家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的成效

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科技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第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国家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使得我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神五”的上天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第三,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进展。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建设急需的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第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以应用类研究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市场需要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

●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第一,世界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正孕育着新一轮重大突破。

(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成为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第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

第一,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第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作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功能。

第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改革科技体制,增强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第五,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第六,加强对全球科技资源的利用。

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从产业制造分工进入到研发创新分工。

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

第一,资源约束增强。

资源约束是我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生态环境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着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挑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

第一,合理开发资源。

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采率。

第二,节约使用资源。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循环利用资源。

推进再生产利用产品的标准、标识和相关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第四,推行清洁生产。

对污染物严重超标的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企业,实现强制性清洁性生产审核。

第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支撑体系。

政府与市场结合,促进关键技术创新。

第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重点是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及重点城市的污染防治力度。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一,完善资源环境政策。

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

第二,健全相关法规。

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

第三,转变消费模式。

要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第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加强管理。

返回顶端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发展改革、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等有关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初步建立起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目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

1.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政府能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和组织经济社会活动。

因此,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关键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一,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就是要求政府不要管理那些不应由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不了或者管不好的事情,切实管理好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并且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

这是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的基础。

第二,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权责,努力实现各级政府权责协调。

要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动性积极性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管理责权,实现权力和责任相协调。

第三,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地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活动。

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以保证政府有关部门的各项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四,完善对政府的监督机制。

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要强化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机制。

2.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政绩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

政绩观是各方面和有关部门对政绩的最基本的认识,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各级领导工作实现中的具体体现。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将有利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第一,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二,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要全面反映领导干部工作业绩。

既要评价干部在发展经济,落实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要评价在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

第三,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要全面反映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学识水平、领导能力。

既要反映领导干部对党的宗旨、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水平,还要反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第四,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应该责任明确、奖惩严明。

第五,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应该着眼于对领导干部长期工作情况的考核。

第六,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要促进树立求真务实的作用。

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

3.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在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使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相互协调,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第一,推进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第二,根据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职责,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

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具有调节地区间、城乡间重大收入分配性质的财政责任,应当由中央政府承担。

相反,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应当由地方财政承担。

第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对应当由地方政府承担,但地方财政无力承担的财政责任,中央政府要在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下,通过转移支持的形式,提高地方政府履行职责的财政能力。

第四,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

合理的税收制度是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和有力工具。

4.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制基础之一。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需要:

第一,建立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

第二,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资源性垄断,合理区分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5.深化企业改革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微观基础。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一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才能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第二,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相关法规建设;放宽融资渠道)

第四,强化企业管理。

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引导企业突出核心竞争力、突出主业、突出整体优势的发展战略。

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实践加深了人们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中央的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规划,加深发展观的认识。

●宏观调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宏观调控的理念、调控的政策取向、调控的方法、调控的内容都要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即第一,要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调控的出发点要从注重物质增长,转向注重人的发展;第三,拓宽发展内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单单是把国民经济这个“蛋糕”做大,还包括把“蛋糕”做优和切好。

第四,考虑承载能力(环境)。

不仅考虑需要,还要考虑可能。

●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

第一,加快宏观调控法治化建设步伐。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规划编制、应急机制、战略资源等方面的法规。

切实转变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将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二,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价格、土地使用政策,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协调配合,不断提高产业政策水平。

第三,加强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加强经济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第四,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要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