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376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docx

医学精品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万德光

所在院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推荐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填表说明

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6月30日。

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体系。

在“系统中药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地处西部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在凌一揆、肖崇厚、万德光、贾敏如等全国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建立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的师资队伍。

其中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和药用动物学所形成的中药品质教学团队最具特色和优势,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

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形成了学科背景扎实、研究方向稳定、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已建成系列精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较强的科研思维、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能从事中药鉴定与药用植物、中药化学、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和中医药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包括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

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起到传统医药学与现代科学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为学生以后鉴定中药基源、评价中药质量、优化中药品种和品质,从事天然药、民族民间药的调查、研究和进行新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教研室为基础,相关联的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药用动物学课程为纽带形成的中药品质教学团队,服务于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

1.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

(1)整体水平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实力雄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

团队目前共有教师15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正教授5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占80%),中级职称3人。

平均年龄43岁。

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生学历10人、博士后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6.7%。

团队拥有国家级首届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成员1名,全国中医药高教学会教育评估研究会顾问1名,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1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药鉴定教学研究会顾问1名,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1名,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1名。

(2)职称结构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职称结构

(3)学历结构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学历结构

(4)年龄结构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年龄结构

 

(5)学缘结构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学缘结构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人员情况一览表

姓名

技术

职称

学历

有无国外留学经历

主要学术兼职

万德光

教授

博导

大学

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成员,全国中医药高教学会教育评估研究会顾问,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药鉴定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药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动物药专业组副主任委员

卫莹芳

教授

博导

大学

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药学教育》编委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

董小萍

教授

博导

大学

留学美国

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协会药学院(校)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中药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新药审评委员

刘友平

教授

博导

博士后

留学日本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学青年联合会会员,四川省药学会会员

马逾英

教授

硕导

大学

四川省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委员

李敏

教授

硕导

大学

四川省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郭力

教授

硕导

博士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药学会中药微量元素分会理事、四川省药学会会员,四川省科青年协会会员

严铸云

教授

硕导

博士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四川分会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

陈新

副教授

硕导

博士

四川省植物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裴瑾

副教授

博士

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委会会员;四川省药学会会员

马云桐

副教授

博士

四川省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委会秘书长,四川省中药学会会员

郭平

副教授

博士

留学加拿大

龙飞

讲师

博士

留学古巴

王光志

讲师

博士

施翠瑛

讲师

博士

2.历史厚重,基础扎实的学科背景

我校于1959年首创我国中药学本科专业,1978年招收了我国第一批中药学硕士,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我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198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接纳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构建并不断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被教育部专家组确定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特色项目。

1959年我校在全国率先组建了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药用动物学等主干课程及教学团队,并于1977年创编、出版了《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1996年创编、出版了《药用动物学》等中国高等中医药本科教材。

专业创办之初,我校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早实践、多实践’”的思想,组建了中药标本室、药圃、药用植物园;编写了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实验指导,并于1960年开始峨眉山药用植物高山实习,1961年开始中药鉴定课前实习,同年开始川产道地药材产地实习。

3.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平台

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和一般规律。

创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开放的有效运行机制,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本团队学科基地拥有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财政部中药品种质量鉴定基础实验室,中药品种、质量与鉴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中药品质研究与资源开发实验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系统研究及评价实验室两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配合团队的主干课建设,已建成稳定的峨眉山、卧龙高山药用植物实习基地,道地药材产地实习基地;已建成规模大,种类多,分类齐全的中药标本馆,收存有各类药物标本约3000种,近5000瓶,已成为同行公认的国内一流中药标本馆;已建成高效液相色谱室,气相色谱室,显微互动实验室等,为中药品种、质量鉴定评价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

团队进行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中药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药用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药鉴定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药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药用植物学创新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12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实践,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

团队广泛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西部中药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围绕中药品种、质量评价与资源开发,主干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以及药用动物学在教学中,不断注入新内容,根据中药专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修订、补充和拓展,并根据相关专业的专属性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课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而且结合社会需求、学科发展拓展了课程体系,开设了中药现代生物技术、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中药材GAP与栽培学、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中药资源学、国际传统药与天然药、现代仪器分析进展、中药活性成分结构鉴定等限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以科研促进教学,发挥团队科研优势,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已有教学模块的设计,优化教学计划。

由单一学科设置实验向多个关联学科整体设计实验转变,注重上下游课程之间的渗透和衔接,协调把握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跨学科课程设计实验内容,加大相关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根据学科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认真筹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开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验证性实验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

针对目前中药品质研究不仅是外观鉴别、显微鉴别,而且随着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中药的质量评价趋向于多元化,将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的实验内容进行重组、交叉、整合,贯穿一线,中药形态学实验与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指纹图谱分析、色谱分析等现代药物分析手段融合,提高学生对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合理开发的综合性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品质鉴定的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

3.成果丰硕,贡献显著

依托国家级中药重点学科,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整合教学资源。

在国家级教学名师万德光教授带领下,组建的高水平的中药品质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教学研究活跃,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果,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改革均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迄今药用植物学已建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已编写、出版教材32部、专著10余部,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项,中国药学发展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1等奖1项,2等奖1项;承担部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0项。

团队所在学科点拥有二个博士生培养方向、三个硕士授位点,已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107余人,博士后5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67人,为全国兄弟院校培养本学科师资100余人。

为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中药专业人才,促进同类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才培养质量高,深受社会和同行好评。

团队科研水平处于国内同学科的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交流活跃,与国际药学界有密切的联系。

近五年中药品质教学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973”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9项,部(省)级30项。

已成为中药品种质量鉴定和资源研究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发挥着很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头作用。

团队创新性提出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思路,从中药的品种探究其品质,从品种、品质探究其药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