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的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3573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缠论》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缠论》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缠论》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缠论》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缠论》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缠论》的分析.docx

《《缠论》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缠论》的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缠论》的分析.docx

《缠论》的分析

《缠论》的分析

(1)

                              谷为陵

 

    最近几个月里,不少网友在给我留言的时候,都提到了李彪的《缠中说缠》中的《缠论》,有的网友还问了很多用《缠论》解盘、分析个股的问题。

当然,也有些网友希望我能够讲讲《缠论》,或者说解解《缠论》。

    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分强调过技术分析的作用,但我也从来没有否定过技术分析的作用。

我认为,技术分析只是股票操作基本面、市场面和技术面这三个方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否定技术分析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其作用。

我说这话应该是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发言权的。

因为,我是设计过项目的,李彪也是如此。

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先进行技术分析,而是要先进行基本面分析、市场面分析,最后才是技术面的问题。

我在前面谈到李彪操作亿安科技的时候,他的吸货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光凭技术分析就能做到的吗?

他采用了很多的心理战术,施放了很多烟幕弹,在盘面上的操作是为了配合这些心理战的。

当然,心理战和盘面控制又是相辅相成的——心理战当着人们的面给出了一个暗示,在其后的股价走势上这个暗示又得到了验证,那么,就更会让人信以为真了,这就是李彪发明的跌停板洗盘法为何最终能够洗出老鼠仓的原因。

    普通投资者的难处是,只能看到技术走势本身,而不能了解到技术走势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就是当年庄家时代的现实情况。

时代在前进,投资理念也在进步,现在进行股票操作就不能再停留在那个跟庄、与庄共舞的时代了。

为了从更高的高度上看清楚股票的本质,就必须将引发股价波动的所有因素弄明白。

但股价的波动是非常复杂的,有的随机波动是根本搞不清楚原因的,为此,我的方法就是抓大放小,放弃那些随机的、小的波动,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大的波动,也就是主升浪上。

为此,我提出了系统性的操作方法,这个方法我正在逐渐向网友们介绍。

    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者会更加重视技术分析,而相对忽视基本面分析和市场面分析呢?

我认为,有一位叫“恭喜发财”的网友在《第281篇•股市英雄是怎样产生的》后面给我的留言道出了其中的部分原因,该网友说:

“理论是一码事,实战是另外一码事……股票理论如果不能进行量化,基本是扯淡的理论”。

应该说,在基本分析、市场分析与技术分析这三者中,技术分析是最直观的,似乎还是能够部分量化的。

比如,趋势、形态、技术指标、均线、量价等,都能够大致量化。

能够量化的好处,就是有迹可循。

相比之下,基本面分析、市场面分析,比较抽象,不好把握。

于是,不仅对于初学者,是将技术分析作为股市的入门方法,还有很多的老手也是技术派的拥趸。

    但根据我的经验,以不同的“面”为重点的操作者,将会形成不同的投资方法。

大致来说,只重基本面的人,最终会成为长期价值投资者;只重技术分析的人,往往会称为短线交易者;而基本面、市场面和技术面都兼顾的人,一般会是中线波段操作者,我基本面上属于这类人。

那么,这三类操作者孰好孰不好呢?

这要看操作者操作的资金量大小而定。

对于小资金量(5000万元以下)的人来说,我认为三者都可以,且更倾向于短线交易或者波段操作;对于中资金量(5000万元~5亿元以下)的人来说,我认为短线交易不太合适,其余两者都可以;而对于大资金量(5亿元以上)的人来说,长期价值投资也许更合适一些。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炒股比赛,这些比赛比的就是短线交易的能力。

这种比赛,我认为王亚伟来肯定不会取得好成绩;但反过来说,这类比赛的冠军,也不见得马上就能管理好大资金。

资金量不同,玩法大不一样。

    说到底,技术分析应该是股票分析与股票操作链条中的一环,绝不是全部。

既然是其中一环,当然也是重要的。

我现在就来说说《缠论》。

    《缠中说缠》之所以影响很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有108篇的《教你炒股》,在《教你炒股》中,李彪除了谈了投资理念外,最引人瞩目的是他推出了他的技术分析新论——《缠论》。

若是看《缠中说缠》原文,很多网友反映没有怎么看懂《缠论》,觉得晦涩难懂。

这也难怪,李彪是中山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的数学很好,所以,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他力求用高等数学解决技术分析问题,还推导出了一些数学公式。

    我以前虽然没有说过“缠”,但我还是研究过“缠”的,为什么我以前不讲呢?

就是因为我自己的东西还没有讲多少,再讲“缠”,两者串在一起,会乱的。

现在,我的基本思想已经透露给大家了,这时候再讲讲“缠”,就不会乱了,大家就能够区分了。

    我认为,大道至简。

特别是对于投资来说,基本的原则要简单明确,只有这样,才好应用。

《缠论》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缠论》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投资理念,二是技术分析。

其中,技术分析部分的核心就是独创了一种新的形态学与动态学(动力学),形态学与动态学自成一统,逻辑严密,自洽性很强,较为实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缠论》的形态学大致包括5大要素:

笔、分型、线段、中枢、趋势。

《缠论》的动态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三类买卖点、背驰、均线系统。

要搞清楚《缠论》,就必须搞懂这些基本内容。

《缠论》的分析

(2)

谷为陵

  

    我现在对《缠论》的分析,与其他缠迷们的“解缠”是有所不同的。

我分析《缠论》,不是为了单纯地“解缠”,我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一下《缠论》与我的主升浪战法是否有能够相结合的某些契合点,以进一步拓展主升浪操作的手法。

也许存在契合点,也许不存在,但不论结果如何,这种探讨还是应该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在“解缠”之前,我还是要对技术分析做一个总体性的概括。

根据我的经验,技术分析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技术分析在验证价格走势方面很有力,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有时甚至可以解释得天衣无缝,这也是技术分析之所以让人着迷之处;但另一方面,技术分析在预测价格走势方面的能力却很弱,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

这是让人很迷惑的。

为什么技术分析总是“说则无敌,做则无力”呢?

    这就要从技术分析的本质上去找原因。

技术分析的本质是什么?

长久以来,在理论界和投资界都有很多人在探索价格形成的机制问题,最终形成两大派别:

一是内在价值派,该派认为股价是内在价值的反映,股价是由内在价值确定的;二是空中楼阁派,该派认为股价是大众心理的反映,股价是由大众心理决定的。

简言之,内在价值派肯定股票的投资价值,而空中楼阁派只承认股票的投机价值。

根据我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股价是由投资价值和投机价值共同决定的,或者说,股票同时具有投资价值和投机价值,这是我独创的股票价值论,我认为它符合市场实际,且能够解释很多用内在价值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不能解释的市场现象。

    应该注意的是,从宏观来看,股票价值是波动的,这与股价的永恒波段相一致;但从微观来看,在任何给定的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股票价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基本面的变化不会那样迅速,但股价却依然处于波动之中,这该如何解释呢?

    这就要涉及价格到底是因何而波动的问题。

是什么导致价格的永恒波动呢?

我的回答是,是信息!

或者准确地说,是新信息!

    信息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基本面,二是来自于市场面,三是来自于价格本身,或者说来自于技术面。

但这三方面的信息的层次是不同的。

基本面的信息是源头,起绝对主导作用;投资者对于基本面信息的反应而导致的操作行为,反映在价格变化上,就形成了市场面的信息;技术面的作用是将因基本面和市场面变化而导致的价格变化真实地记录下来,从本质上看,技术面应该没有包含任何新信息,它只是对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反映而已。

但玄妙的是,技术面本身就带着价格等信息,只不过这个信息是依附于基本面和市场面之上的,没有独立性。

从信息的强度来看,基本面、市场面、技术面的信息存在如下的强度次序:

 

基本面信息>市场面信息>技术面信息

 

    也就是说,基本面的信息是最强的,它对股价的作用力最强;市场面的信息是次强的,它对股价的作用力次强;而技术面的信息是最弱的,它对股价的作用力最弱。

    了解了三个“面”的相互关系,就能够解释很多技术分析让人难以理解的异象。

比如,为什么技术分析不能预测价格?

这是因为价格本质上受基本面和市场面的主导,技术分析本身没有独立性,所以,一个当下的价格走势,仅凭技术分析是很难确定其未来的方向的。

    有人说,价格按照趋势运动,趋势的力量是强大的,是难以扭转的——就好比一架已经拉起机头的飞机,你要让它突然停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却恰恰看到了飞机突然下坠这样的异象——我们看到了趋势可以瞬间反转,而在此之前技术面没有发出任何征兆。

比如,我常常说起的股价突然以连续涨停板方式暴涨的股票,以及那些突然以连续跌停板崩盘的股票,这些在技术上都是无法解释的。

但通过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分析,就根本不用解释,因为这类股票出现了巨大的利好或者利空信息,这还需要解释吗?

股价因基本面利好和市场面追捧而暴涨,这被技术面真实地记录下来了。

这个逻辑是绝不能反放来的,不是因为股价先出现了暴涨,而后,就自动引来了基本面利好和市场面追捧。

    所以,技术分析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认为,技术面就是对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反映,这个反映本身所带来的新信息,又可反作用于基本面和市场面。

这就是技术面,或者说技术分析的本质。

    关于技术面反作用于基本面和市场面的问题,我举一个反作用于市场面例子加以说明。

比如,当股价出现长期底部突破或者长期平台突破后,对于那些事先不了解基本面的“不知情”者来说,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价格突破这个现象,但这个现象足以让他们产生追涨的冲动,一旦他们真的买入,那么,因参与者变得更多,市场面的追捧就变得更强,价格上涨力度就会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不知情”的参与者仅仅依据技术面,最终影响了价格的运动,强化了市场面的追捧局面,这就是技术面对于市场面的反作用。

    技术面可反作用于基本面和市场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但这个现象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技术分析本身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可以脱离基本面和市场面而单独存在。

比如,在以上的案例中,当价格形成突破后,股价就加速上涨,这往往被认为是趋势自己的力量所为,与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关系不大,这正是那些纯技术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图表就可以代表一切,或者说图表已经反映了一切,所以,只需要研究图表就可以了。

    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主升浪的一个基础性的操作,那就是在主升浪启动阶段,价格走势该如何定义的问题。

    在波浪理论中,这个启动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一大浪的第1小浪,但波浪理论没有办法预测这个“一浪1”的产生,也没有办法在这个“浪”出现的时候就立即确证这是个“一浪1”,因为在这个“浪”出现的那个时刻,这个“浪”可以有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发展成“一浪1”,但也有可能失败,而成为上一个大的下跌浪的一个新的小子浪。

波浪理论何时才能够确证这个“一浪1”的存在?

只有当这个“浪”结束,经过一个小的调整浪

(2)后,价格继续向上,走出更高的一个小浪(3),这时候才大致可以推断之前的那个上升“浪”应该是“一浪1”。

也就是说,波浪理论确证一个浪的性质的时候,是无法在当下确认的,一定是用后一个浪来推断前一个浪的,此所谓“后浪推前浪”。

    那么,《缠论》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缠论》的买点一,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大的下跌趋势转为大的上涨趋势的拐点,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主升浪的启动点。

但这个买点一该如何确证?

按照《缠论》的说法,这个买点一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进行确定:

一是底分型,二是趋势背驰,三是均线“湿吻”。

用这三个指标是否就可以确定买点一,或者说主升浪的启动点呢?

这是我在“解缠”前,留给那些对于缠论有些研究的网友的一个问题。

《缠论》的分析(3)

谷为陵

 

    要让我“解缠”,我几分钟就可能解完,这是我的一贯作风。

彼得·林奇在当富达基金经理时,每天都要听很多手下向他汇报项目情况。

他的时间宝贵,他给每个手下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个手下每次汇报项目的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

之所以制定这么严苛的条件,是因为彼得·林奇认为,假若一个人不能在2分钟内说明白一件事,就只能证明这个人自己根本不明白这件事。

    我的“解缠”方法肯定会与其他人不同,因为我的出发点和其他人不同,所以,我的侧重点也不同。

由于我是崇尚实证分析的,且是实战派,我认为评价一种理论的优劣,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否好用,凡符合的,好用的,就是好理论,反之,就是狗屎理论,就算是天王老子提出来的也没有用。

对于任何理论和学说,我一般不纠缠于某些复杂细节,而更愿意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样更能提炼出理论的精髓。

精髓一般都是简单的,但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任何一种理论的论证过程都是复杂的,《缠论》也是如此。

李彪为了论证《缠论》,不惜动用高等数学方法,让不懂数学的文科生们苦不堪言。

但我以为,即使不懂数学对于理解《缠论》也无妨,因为,你只要理解了《缠论》的论点、结论就可以了。

    股票投资最难的问题的是什么?

就是确认价格趋势。

假若你能够知道某一个价格趋势的发展方向,那你就可以推断出未来价格,也就可以设定准确的买卖点,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可以确定性地盈利!

我以前说过,确定性盈利是股票投资的最高原则。

假若真的能做到百分之百地确定性地盈利,那么,地球上的钱都会被你赚光的,这显然是太科幻了,所以,百分之百是不现实的,只要做到70%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很高的要求,但并非不可实现。

不管怎样,尽量提高盈利的确定性,提高操作成功的概率,就是股市英雄们的奋斗目标。

    从本质上看,《缠论》就是为了实现确定性盈利这个最高原则而来的。

《缠论》猛然看起来很复杂,甚至是很杂乱,但若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它的整个体系实际上是非常简单明晰的,其核心内容指向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确认趋势,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价格趋势的形成、延续与转折进行确认,以最终确定三类买卖点。

    《缠论》将趋势按级别分为三类:

笔趋势、有一个中枢的趋势、有两个(以上)同向中枢的大趋势,这三类趋势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一个最简化的上升趋势模型,从该模型可以演化出所有更复杂的上升形态。

我现在来解释一下几个概念:

    笔:

AB、BC、CD……IJ都属于笔。

    中枢:

中枢1由BC、CD、DE三笔组成,中枢2由FG、GH、HI三笔组成。

    趋势:

AB、EF、IJ属于笔(级别)趋势;AX为含有一个中枢的趋势;AJ为含有2个同向中枢的大趋势.所谓同向,就是方向相同,如,中枢1在A点上方,而中枢2在中枢1的上方,所以,AJ的价格趋势就是向上的。

这也是《缠论》对于趋势的定义。

    买点:

第一类买点A、第二类买点C与G、第三类买点E与I。

    最简单的趋势就是一笔,比如,AB、EF、IJ这三笔。

如果趋势就是简单的一笔,那么,判断买卖点就非常容易了。

比如,AB这一笔,A就是买点,B就是卖点,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笔呢?

《缠论》对于笔是这样定义的:

“两个相邻的顶和底之间构成一笔,所谓笔,就是顶和底之间的其他波动,都可以忽略不算,但注意,一定是相邻的顶和底,隔了几个就不是了。

在实际分析中,都必须要求顶和底之间都至少有一K线当成一笔的最基本要求。

”(教你炒股票62:

分型、笔与线段)。

原来,要知道笔是什么,还必须先知道“顶”和“底”,那么,什么是“顶”和“底”呢?

这里所指的“顶”和“底”,是特指顶分型的最高点与底分型的最低点,这又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底分型与顶分型。

    所谓底分型与顶分型,就是三根K线只看K线高低点分别按照下图方式排列的。

其中,K线适合任何周期,且不分阳线阴线,只看K线高低点。

 

    《缠论》的底分型定义是:

“第二K线低点是相邻三K线低点中最低的,而高点也是相邻三K线高点中最低的”。

《缠论》的顶分型定义是:

“第二K线高点是相邻三K线高点中最高的,而低点也是相邻三K线低点中最高的,本ID给一个定义叫顶分型。

”(教你炒股票62:

分型、笔与线段)。

    但在实际图形中,K线的组合往往不会这样简单,会出现复杂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呢?

《缠论》认为,只要K线之间形成包含关系,就可以运用结合律将K线合并。

那么,结合律又是怎么回事呢?

《缠论》提出了这样的操作方法:

“这种包含关系,也就是一K线的高低点全在另一K线的范围里,这种情况下,可以这样处理,在向上时,把两K线的最高点当高点,而两K线低点中的较高者当成低点,这样就把两K线合并成一新的K线;反之,当向下时,把两K线的最低点当低点,而两K线高点中的较低者当成高点,这样就把两K线合并成一新的K线。

经过这样的处理,所有K线图都可以处理成没有包含关系的图形。

    以下是向上的结合律的情况:

 

 

    以下是向下的结合律的情况: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笔了。

《缠论》指出:

“所以,上升的一笔,由结合律,就一定是底分型+上升K线+顶分型;下降的一笔,就是顶分型+下降K线+底分型。

”。

其中,上升K线或者下降K线至少是一根,多者不限。

以下就是上升的一笔和下降的一笔的标准形态:

    可见,在引入了笔的概念后,就将看起来较为复杂的K线组合形态,变成了简单的一笔、两笔这样非常直观的线段,看着这样的线段,价格趋势不是变得无比清晰了吗?

所以,《缠论》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恰恰相反,它是将原本复杂的K线形态与组合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缠论》的分析(4)

谷为陵

 

     如果价格走势都能够简化为笔,那问题就简单了,但在实际的走势中,简单形态只是少数,大多数是复杂形态。

价格上涨趋势并非永远是以直线方式递进的,绝大多数是以大涨小回的振荡方式向上的(向下亦如此),当价格出现回折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原有笔的破坏,形成笔的回折。

当笔以波折的方式向上时,价格趋势看起来会变得波波折折的,犹如没有经过笔处理的杂乱K线组合,于是,为了明晰趋势形态,就需要将笔的组合再度进行简化,或者说对于趋势进行二次简化处理,这种二次简化方法就是引入线段的概念。

   

     《缠论》对线段是这样描述的:

“有了笔,那么线段就很简单了,线段至少有三笔,线段无非有两种,从向上一笔开始的,和从向下一笔开始的。

……线段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线段的前三笔,必须有重叠的部分,这个前提在前面可能没有特别强调,这里必须特别强调一次。

线段至少有三笔,但并不是连续的三笔就一定构成线段,这三笔必须有重叠的部分。

”(教你炒股票65)。

 可见,线段是由有重叠部分的至少三笔构成的,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的AB、BC、CD三笔因相互重叠(阴影部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线段AD,该线段是以向上笔开始,称为向上线段。

而EF、FG、GH三笔相互重叠,也可以构成一个线段EH,该线段是以向下笔开始,称为向下线段。

线段还有一个性质,它可以延伸,直至被反向笔破坏为止。

下面我举一个实例加以说明,我截选了2006年10月底至2008年11月底包钢稀土的日K线图,其中,我用黑线代表笔,用红线代表向上线段,蓝线代表向下线段,如下图所示:

 

 

    AF的整个上升趋势是AB、BC、CD、DE、EF这5笔组成的。

其中,AB、BC、CD这三笔有重叠部分,故可以构成一线段AD。

线段AD与DE笔、EF笔又有重叠部分,故AD线段可以一直延伸到F点,形成AF线段,以红线标示。

所以,整个AF上升趋势,是由AF线段构成的。

而FM的整个下降趋势是由FG、GH、HI、IJ、JK、KL、LM这7笔组成的,但这7笔均有相互重叠部分,可以连成一条延伸线段FM,以蓝线标示。

经过线段的简化后,包钢稀土的整个上升与下降趋势就可简化为以下的“AF线段+FM线段”的组合图:

 

 

 

    经过对比,这个简化图与日线图的区别是明显的。

日线图看起来振荡很大,走势很复杂,尤其是下降趋势中的每次反弹的力度较大,会让人感到会有反转的可能。

但通过笔的简化,特别是线段的二次简化后,就能够很清晰地看出价格下降的趋势,看着这样的线段趋势,投资者就不应该买进,至少不应该重仓买进,这样可以回避股价持续下跌的风险。

    所以,《缠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简化价格趋势形态,趋势形态经过简化后,就非常直观,很容易看清楚。

为了简化价格趋势形态,《缠论》提出了4个相互递进的简化程序:

 

K线(结合律)→底分型与顶分型→笔→线段

 

    有了这些元素的准备后,《缠论》就开始了最复杂的中枢的探讨了。

《缠论》的分析(5)

谷为陵

 

    我在前面讲的是《缠论》对于走势形态的简化,经过笔和线段的简化后,很多看起来较为复杂的大涨小回的上升形态(下降形态亦同),可以简化为几笔或者是几条线段,这对于看清楚趋势方向是有意义的。

假若事情到此为止,那么,股价走势问题就太简单了。

事实上,股价走势要远比以上讨论的情况复杂得多。

    其中,最复杂的情况就是股价不按照上升、下降的趋势运行,而是进入横盘状态,或者说盘整状态,这也就是《缠论》所谓的中枢。

中枢为何复杂?

其复杂性体现在三点:

    一是价格进入中枢后,未来运行方向难以测定,不像上升或者下降这样的简单明了的趋势,运行方向是大致固定的。

价格在中枢内是处于上下振荡状态的,眼看着要跌下去了,结果很快又被拉起,而明明是要涨上去了,但马上又被打回来,价格这样反复振荡,测定未来价格方向就变得困难了。

    二是价格进入中枢后,当价格出现突破中枢的情况时,难以确定是真突破还是假突破,这对于操作会带来麻烦——当价格向下突破时,你卖出止损后,价格又回来了,你卖在了最低点;而当价格向上突破后,你追涨买进了,但价格又跌回来了,你买在了最高点。

有人说,那我在中枢内采取低吸高抛的方法,不是就行了吗?

这是纸上谈兵,其前提是你事先已经确知中枢会延续下去,但谁会告诉你这个结果呢?

因为,以价格的当下来论,你根本不知道当下价格在突破中枢时,到底是真突破还是假突破——假若价格真的是向下突破了,而你判断是假突破,在中枢下轨买进,就要被套住;反之,假若价格真的向上突破了,而你判断是假突破,你在中枢上轨卖出,那就要踏空。

中枢有一个特性,既有引力,体现出黏性,又有斥力,体现出弹性,这就是复杂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以后还会详细阐述。

    三是价格进入中枢后,突破中枢的时间周期难以测定。

谁都知道,价格进入中枢后,总有一天会突破中枢运行的,但难以测定出价格突破中枢的时间。

假若价格在中枢的时间很长,就会产生很多的假突破点,让人不断上当。

    中枢的复杂性,说到底,就在于难以确定中枢的未来发展方向。

有人或许会问:

“从本质来看,价格也是无法预测的,既然如此,所有的价格趋势都是难以预测的,不管是上升趋势、下降趋势、还是盘整,你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中枢更难预测呢?

”我的回答是:

    对于一种趋势的判断,关键就是看趋势的起始、延续与结束这三段。

判断一个趋势是否完结,主要看它的结束信号。

如,对于一个最简单的一笔来说,一笔上升趋势的结束信号就是出现顶分型,一笔下降趋势的结束信号就是出现底分型,这是最明白不过的。

再如,对于一条线段来说,一条向上线段的结束信号就是出现一向下的破坏笔,一条向下线段的结束信号就是出现一向上的破坏笔,这也没有什么难的。

但对于中枢呢?

中枢的结束信号是什么?

有人说,是突破信号,或者按照《缠论》的话,是破坏信号。

这话没错,但中枢出现的假突破信号的频率与数量,要远远高于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出现的假结束信号,这对投资者判断中枢的破坏就带来了更高的难度。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价格的上涨、下跌与盘整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

价格上涨需要买盘,且买盘力量要大于卖盘力量,买盘力量减去卖盘力量就是正能量。

也就是说,价格上涨需要正能量,只要正能量存在,价格就会继续大涨,上升趋势就会保持,直至形成大的上升趋势。

一旦正能量不足,价格就难以继续大涨,上升趋势就会结束。

价格下跌正好相反,是卖盘力量要大于买盘力量,是正能量不足,或者说是存在负能量。

换言之,价格下跌是负能量作用的结果,只要负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