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996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docx

人教版云南省四县联考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word解析版

云南省四县联考2014--2015学年下学期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卷一、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选对得6分,选错、不选得0分.

1.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B.啤酒酵母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酒精发酵

 C.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越快

 D.以人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可以探究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外界条件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生物大分子以内吞和外排方式出入细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答:

解:

A、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A正确;B、酵母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线粒体,酵母菌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分泌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输蛋白质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后,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越快,C正确;

D、人成熟红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可用于探究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D正确.

故选:

B.

点评:

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H2O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

理解科学史,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解答:

解:

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正确;

C、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证明得到氧全部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所以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H2O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C正确;D、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但对于相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一般采用样方法.所以,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D正确.

故选:

A.

点评:

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须逐个加以否定的一切错误假定,也就是说弄清楚过去的一切失误﹣﹣才有可能希望真正彻底而又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

 

3.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相同,遗传信息也完全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DNA数目虽然相同,但遗传信息不同.

解答:

解:

A、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DNA数目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DNA数目也相同,即C1与C2相同,S1与S2也相同,A错误;

B、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所以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所以遗传信息S1与S2不同,B正确;

C、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相同,C错误;

D、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数目变化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情况,其中DNA数目变化规律,学生比较熟悉,能准确作出判断,但遗传信息的传递,尤其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易错点,学生要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及结果,才能准确作答.

 

4.为了鉴定如图中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下列方案最科学的是(  )

 A.比较8与1的常染色体DNA序列

 B.比较8与3的X染色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考点: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

DNA分子具有特异性,遗传居有它独特的单一性,检测者的叔叔与父亲都继承了爷爷的Y染色体,所以叔叔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最接近8号的染色体对照样本.

解答:

解:

A、8号的常染色体可来自1号,也可来自2号,A错误;

B、8号的X染色体来自7号,而7号的X染色体来自3号和4号,B错误;

C、8号的Y染色体来自6号,6号和5号的Y染色体都来自1号,所以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的方案可行,C正确;

D、2号的X染色体不能传给8号,所以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是不可行的,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DNA分子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

 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C.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D.甲侧芽生长快与生长素促进生长有关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分析曲线图:

图示表示甲、乙、丙三株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后得到的曲线图,其中丙组不做处理,应该是对照组,甲和乙做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属于实验组.对比甲丙两组可知:

摘除顶芽有利于侧枝的生长;对比乙丙两组可知:

侧芽的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解答:

解:

A、图中甲、乙是实验组,丙是对照组,A错误;

B、对比甲丙两组可知,摘除顶芽后,侧芽生长加快,B错误;

C、对比乙丙两组可知,侧芽的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C错误;

D、甲侧芽生长快是由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得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其生长,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及相关的探究实验,属于高频考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结合所学的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判断选项的对对错并得出正确结论.

 

6.湖南师大生科院与湘东渔场协作,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虽然四倍体鱼生长快、肉质好、抗病能力强,但研究人员并不直接将它投入生产,而是将它与二倍体鱼杂交的后代投入生产.你认为这样做的最主要意义是(  )

 A.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B.避免出现新基因,维持种群基因库的稳定

 C.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D.避免四倍体鱼对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得到的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防止了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指对原生物种基因库非预期或不受控制的基因流动,外源基因通过转基因作物或家养动物扩散到其他栽培作物或自然野生物种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在环境生物学中我们称为基因污染.

解答:

解: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得到的是三倍体,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故三倍体是高度不孕的,这样做可以防止了基因污染、保护环境中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多倍体育种和防治基因污染的问题,解答该题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正确理解直接把四倍体鱼类放入水体的后果.

 

二、非选择题

7.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下图回答

(1)至(3)题.

(1)图中①表示 免疫 系统;“甲”表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或 记忆 细胞.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 神经递质 .

(3)由上图可知,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将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下:

①实验中A瓶作为空白对照,可以说明 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TSH .

②据图分析实验结果:

D瓶与A、C瓶比较说明:

 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 .

E瓶与A、C瓶比较说明:

 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据图1分析,内环境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据图2分析,A瓶没加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激素,只有培养液,起空白对照作用,目的是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A瓶与C瓶相比较说明垂体能分泌TSH.通过CD二瓶对照,可以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E瓶比C瓶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量多,说明下丘脑有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作用,实际上下丘脑通过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实现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解答:

解: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关,故图中①为免疫系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丙是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的调节机制.

(4)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条件不同,因变量为培养液中TSH的浓度,分析题图可知,A瓶只有培养液,B瓶下丘脑和培养液基,C瓶是垂体和培养基,D瓶是垂体和甲状腺激素、培养液,E瓶是下丘脑和垂体、培养液,实验结果:

A、B瓶检测不到TSH,C瓶中TSH较高,D瓶中TSH较低,E瓶中TSH最高.

①实验中A瓶作为空白对照,无TSH,说明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TSH.

②瓶是垂体和培养基,D瓶是垂体和甲状腺激素,C瓶中TSH较高,D瓶中TSH较低,D瓶与A、C瓶比较,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E瓶是下丘脑和垂体、培养液,C瓶是垂体和培养基,C瓶中TSH较高,E瓶中TSH最高,E瓶与A、C瓶比较,说明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故答案为:

(1)免疫 记忆 

(2)神经递质 

(3)神经﹣体液﹣免疫

(4)①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中不会产生TSH

②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8.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其中A至H代表物质,据图回答:

(1)图中D是 丙酮酸 , F (字母代号)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标记) 方法,可以研究物质B的去向.

(2)场所Ⅱ是 线粒体 .多种化学反应能够互不干扰地在场所Ⅰ、Ⅱ、Ⅲ内进行,是由于 细胞器膜(或生物膜) (结构)的分隔作用.

(3)选用A、B两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A、B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释放量(mL)

CO2浓度灯泡的功率(单位:

W)

205075100200300

0.1%A植物3.416.028.240.556.556.5

B植物2.69.119.255.775.6102.6

0.03%A植物2.311.219.827.627.527.6

B植物1.88.418.954.275.2101.8

①在阳光不充足的地区,大棚种植A、B两种植物时,光照将最可能成为限制 B 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

②分析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处于灯泡功率为200W、CO2浓度为0.03%条件下的A植物,采取 增大CO2浓度 措施能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③A植物在CO2浓度为0.1%时,若将灯泡功率由300W再逐渐增大至400W,请预测O2释放量的变化趋势是 保持相对稳定 .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据图分析:

场所Ⅰ表示叶绿体,场所Ⅱ表示线粒体,场所Ⅲ表示细胞质基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其中A表示水,B是氧气,F表示ATP,G、H表示ADP和Pi.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场所,其中D表示丙酮酸,E和C分别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后进入线粒体后进行有氧呼吸的二、三两个阶段.

表格中可以看出,B植物在CO2浓度为0.1%和0.03%的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区别不大,而光照弱和光照强的两种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差值达到100ml左右;而A植物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差异很大,光照弱和光照强的两种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最大差值为50ml左右.

解答:

解:

(1)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呼吸作用的第一个阶段,即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且释放少量能量.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中氧的去向.ATP(图中F)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图中场所Ⅱ是线粒体.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序的进行,这是生物膜的分隔作用.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3)①表格中可以看出,B植物在CO2浓度为0.1%和0.03%的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区别不大,而光照弱和光照强的两种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差异很大,两者之间的差值达到100ml左右;而A植物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差异很大,光照弱和光照强的两种条件下,氧气的释放量最大差值为50ml左右,因此在阳光不充足的地区,大棚种植A、B两种植物时,光照将最可能成为限制B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

②分析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当A植物在灯泡功率为200W、CO2浓度为0.03%时的氧气释放量为CO2浓度为0.1%时的一半,因此增大CO2浓度能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③A植物在CO2浓度为0.1%时,灯泡功率由200W增大至300W时,氧气的释放量不变,说明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因此若将灯泡功率逐渐增大至400W,O2释放量将不再增加.

故答案为:

(1)丙酮酸F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标记)

(2)线粒体细胞器膜(或生物膜)

(3)①B

②增大CO2浓度

③保持相对稳定

点评:

本题以图表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解和表格的能力,识记书本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9.下表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根据下表回答分析问题:

21教育网

GPNPR

①15.912.8113.23

②871.27369.69501.58

③0.880.340.54

④141.2062.0779.13

⑤211.8519.26192.59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②→④→①→③ .

(2)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5.5 %(保留一位小数).

(3)④的GP的去向中,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存在于 ① (填数字代号)所排出的粪便中.

(4)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有的能量输入和输出水平,则系统内有机物的总量将会 增加 (增加、减少、不变、先增后减、先减后增).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GP=NP+R;②是生产者,④是初级消费者,①是次级消费者,③是三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有机物总量会增多,反之,则减少;动物的粪便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解答:

解:

(1)因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由表中GP数据可知,能量沿各营养级流动的渠道应为②→④→①→③.

(2)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第四营养级的GP除以第三营养级的GP再以100%,即:

0.88÷15.91×100%≈5.5%.

(3)④初级消费者的GP的去向中,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存在于①次级消费者所排出的粪便中.

(4)由于系统总呼吸量(13.23+501.58+0.54+79.13+192.59)=787.07小于系统的能量输入(光合作用固定总能量871.27),故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总量会增加.

故答案为:

(1)②→④→①→③

(2)5.5

(3)①

(4)增加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0.家蚕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雄蚕性染色体为ZZ,雌蚕性染色体为ZW.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家蚕的问题.

(1)雄蚕比雌蚕的丝质好,出丝率高,及早鉴别出蚕的雌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物科技工作者用X射线处理蚕蛹,将家蚕第10号染色体上含有黑卵基因的一段染色体转移,连接到 W 染色体上,从而可以借助光电自动选卵机将黑卵选出并杀死,达到去雌留雄的目的.蚕卵的这种变异类型在遗传学上称为 染色体结构 变异.

(2)在家蚕中皮肤正常(A)对皮肤油性(a)为显性,且A和a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对皮肤性状不同的家蚕杂交,其子代雌雄都有油性蚕和正常蚕,则亲本的基因型(母本×父本)是 ZaW×ZAZa .

(3)在家蚕的一对常染色体上有控制蚕茧颜色的黄色基因(Y)与白色基因(y).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I、i基因,当基因I存在时会抑制黄色基因Y的作用,从而使蚕茧变为白色;而i基因不会抑制黄色基因Y的作用.若基因型为IiYy×iiyy的两个个体交配,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白:

黄=3:

1 .

(4)家蚕幼虫皮斑的普通斑(P)对素白斑(p)是显性,控制皮斑的这对基因与上题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不同的常染色体上.如果基因型为PpYyIi的雄蚕与基因型为ppyyii的雌蚕交配,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则子代的表现型有 4 种,表现型及比例是 普通斑白色蚕:

普通斑黄色蚕:

素白斑白色蚕:

素白斑黄色蚕=3:

1:

3:

1 .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称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推断基因型时,可以根据子代的基因型去推测亲代的基因型.解答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题目时,要学会应用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解答:

解:

(1)雄蚕性染色体为ZZ,雌蚕性染色体为ZW.用X射线处理蚕蛹,将家蚕第10号染色体上含有黑卵基因的一段染色体转移,连接到W染色体上,从而可以借助光电自动选卵机将黑卵选出并杀死,达到去雌留雄的目的.第10号和W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2)一对皮肤性状不同的家蚕杂交,其子代雌雄都有油性蚕(ZaW、ZaZa)和正常蚕(ZAW、ZAZ_),子代雌蚕的ZA、Za均来自亲本的雄蚕,所以父本的基因型为ZAZa;子代ZaZa个体的一个Za来自亲本中的雌蚕,所以母本的基因型为ZaW.

(3)根据题意可知,当Y基因存在,I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黄色,其他情况下均为白色.若基因型为IiYy×iiyy的两个个体交配,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IiYy(白色):

Iiyy(白色):

iiyy(白色):

iiYy(黄色)=1:

1:

1:

1,所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白:

黄=3:

1.

(4)家蚕幼虫皮斑的普通斑(P)对素白斑(p)是显性,控制皮斑的这对基因与上题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不同的常染色体上,则这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基因型为PpYyIi的雄蚕与基因型为ppyyii的雌蚕交配,产生了足够多的子代,则子代的表现型有2×2=4种,其中普通斑:

素白斑=1:

1,白色:

黄色=3:

1,则根据乘法法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普通斑白色蚕:

普通斑黄色蚕:

素白斑白色蚕:

素白斑黄色蚕=3:

1:

3:

1.

故答案为:

(1)W染色体结构

(2)ZaW×ZAZa

(3)白:

黄=3:

1

(4)4普通斑白色蚕:

普通斑黄色蚕:

素白斑白色蚕:

素白斑黄色蚕=3:

1:

3:

1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及应用,染色体变异等知识,要求考生熟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注意区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易位);能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断亲本的基因型;对于第(3)题和第(4)要学会用逐对分析法解题,并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生物--选修模块1:

生物技术实践]

11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

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等量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图.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 比色法 ,其原理是:

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 玫瑰红色染料 ,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 杀灭杂菌 ;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