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834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doc.docx

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doc

12、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1、【2010·南开中学考前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

(3分)

(2)前人评价该诗“写飞鸟用一‘过’字,十分精练”,谈谈你对诗中“过”字的理解。

(3分)

 

【答案】

(1)①远离俗世:

开扉在石层:

尽日少人登。

②淡泊、平静: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⑨品性高洁: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每点1分)(或:

远离俗世,生活俭朴,心境淡泊,品性高洁。

(2)“过”有“路过”“经过”之意:

(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既不急于归巢,也不陶醉山林,只是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其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特点,衬托出“岩居僧”淡泊的心境。

(1分)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

岩居僧生活在花草人鸟稀少的“石岩”,他用“冰下水”煮茗,用“佛前灯”燃香。

可见这是一位淡泊、高洁而又远离尘俗的隐者。

(2)考查诗歌的语言。

语言的赏析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字面义+文中义,画面内容,表情达意的作用,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味道在开头结尾的“石层”和“此僧”的遥相呼应。

这是作者的得意处。

读不出,就不理解作者的苦心经营。

石和此读音相似,層和僧字根相同,若此,石层和此僧便巧妙地形成呼应。

正因为把门开在岩石上,导致苦行僧的孤傲或傲岸,这是很少有人来往的原因,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种高度。

“一鸟过寒木”和“数花摇翠藤”表面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诗人的这种表现方法,使这两种事物仿佛有了一种关系。

好像是因为“一鸟过寒木”的原因,导致“数花摇翠藤”的结果。

由此益发证明:

“开扉在石层”和“何因似此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联系。

这正像我煎茶烧的却是冰下的水,而供佛的香居然烧着佛像前的灯,这一切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岩居僧和逃名者的行为和目的的自相矛盾一样。

2、【2010·福建晋江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

(3分)

(2)最后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成”(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一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

(3分)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

(1)是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

百姓为何乐不起来?

因为家园移入“战图”。

(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句赏析包括:

含义+画面,手法+表达效果。

回答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

【诗歌赏析】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

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

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

“一将功成万骨枯”,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

“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骨”字极形象骇目。

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3、【2010·山西太原调研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

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1)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2)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

(1)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

(“以动衬静、“双关”或“寓情于景”各2分,共4分。

大意正确即可。

(2)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

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

(景物描写2分,作者情感2分,共4分。

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寂”与“鸣”相对,可见使用的是反衬(或对比),第二句寓情(“旧情”)于景。

“虚堂”双关,既指堂空,也指诗人心空。

(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情感。

第一小问就是描绘画面,第二小问则结合前两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再结合注释中关于作者两次罢相的经历不难理解作者的心情。

4、【2010·北京宣武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7分)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

生计,谋生的手段。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分)

 

(2)结合作品简析下阕“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表现出的意境。

(4分)

【答案】

(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

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2)这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

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

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

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解析】

(1)“渔父”在古诗文中是“隐者”、“超脱”、“率真”的象征。

诗中的“渔父”生活上“无时节”,着“绿蓑青笠”去“披霜冲雪”、“出红尘”,可见其洒脱、疏放的性格。

本题3分。

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结合1分。

意思对即可。

(2)注意揣摩词人透过画面所揭示的志趣:

“风定”、“丝闲”恰是词人“心定”、“心闲”的写照,新月的清新、通透正是词人内心的清新的体现。

本题4分。

句意;结合作品简析2分;结论1分。

意思对即可。

【诗歌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

“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

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

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折射。

下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

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

“钓丝闲”、“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

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

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

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5、【2010·安徽蚌埠三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8分)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刘长卿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稀。

白刃两相向,黄云愁不飞。

手中无尺铁,徒欲突重围。

(1)李诗的“独”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分)

(2)两道诗所写的战争都是败仗,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独”字,刻画出一位勇武过人,力挽狂澜的英雄,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4分)

(2)李诗主人公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陷入敌军重重包围,却并不丧气,而是显出豪气豪情,杀开重围,绝处逢生。

刘诗主人公也是处于敌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内无力自守,陷于一种绝望的境地,情绪悲凉沉重。

(4分)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答题思路包括: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考查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考生可以先从时代背景入手:

李白时代国力强盛,自信自豪是时代的强音;安史之乱使刘长卿时代国力衰微,悲叹伤怀是时代的折射。

再结合诗歌意境不难判断。

【诗歌赏析】李诗: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6、【2010·浙江温州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

千秋岁①

[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

指朝廷百官;飞盖:

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碎”写出了莺声的。

(2分)

 

(2)近人夏闰庵云:

“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内涵?

(4分)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分)(答对一处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2)①“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②“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③“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④“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春伤己之愁。

(4分)(联系诗句简要分析,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花影乱”、“莺声碎”两句分别写花影和莺声。

“乱”,散乱;“碎”,杂乱。

(2)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干要求结合整个作品进行概括,因此要逐句逐句的结合起来归纳。

【诗歌赏析】上片前四句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后四句写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

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

下片“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春伤己之愁。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

7、【2010·天津南开区一摸】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

答: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

请简要说明原因。

(3分)

答:

【答案】

(1)客船、月色昏黄、“无灯”、荒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引诗中词句、概括凄凉氛围、表达孤寂心绪各1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答出其一即为正确):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答题步骤: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寄托了怎样的情愫。

分析时一定要引用诗句,不可脱离文本空发议论。

(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这种比较鉴赏题要结合诗句,能自圆其说就好。

回答时应包括:

该词语的字面义和诗句义,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

要结合诗句比较其优劣。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

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

诗人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

诗中开头的“客航收浦月黄昏”化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野店无灯欲闭门”则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皆不露痕迹,另出新意,隽永可爱。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8、【2010·广西南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

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

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4分)

答: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答案】

(1)”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1分),一个从时间上(1分),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1分),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1分)。

(2)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2分)。

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1分)。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语言赏析往往从含义、手法、表达效果、情感主旨入手。

“天下”、“千秋”以其恢弘形容英雄蜀汉先主,意在突出作者的崇敬之情。

(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前四句写刘备的功勋,后四句写刘禅的羸弱亡国,因此用了对比手法。

刘禹锡的咏史诗多借古讽今,警讽当权者。

【诗歌赏析】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劲挺。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

颔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尾联化用“乐不思蜀”的典故,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全诗字皆如濯,句皆如拔,精警高卓,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吧。

9、【2010·广东肇庆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数离事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选,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态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4分)

 

(2)本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对此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4分)

(1)这两句的好处就在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

(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2分)(或:

这两句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

(2)(3分)词的上片实写,实中有虚,描写饮骰离亭西去时的所见所感。

(1分)下片虚写,描写想像中的今夜停泊之地以及愁绪满怀的凄苦情状。

(1分)虚实相生,把伤别之情、羁放之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情与景是古诗词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它们所传递的情感有“乐”与“悲”两种,两两组合即为四种情况。

景与情所传递的情感相同,即为陪衬(正衬),否则,即为反衬。

“雁孤”、“日寒”、“天暮”营造的凄凉景致。

情与景交融,寄寓了词人漂泊孤寂的心情。

(2)虚实相生是“虚”与“实”的关系之一,是古诗词中另一对重要的关系。

从艺术的角度着眼,二者又是相对的: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前为实,将来(或过去)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上片以实景为主,下片以想象为主,虚实相生,表达伤别离、苦羁旅之感。

【诗歌赏析】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风格柔丽,抒情宛转。

语言美,意境尤美。

上阙起笔就把伤别之情与身世之悲打成一片,“饮散离亭”,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从此孑然一身,浪萍难驻,作孤蓬万里之游,用笔厚重深沉,气量无限。

刚刚登上行程,便已回首,然而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了望眼;只得放眼向前方望去,见到的是残阳如醉,孤雁远征。

开头以情起,到这里已经完全融情入景。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山红”,离人的眼中之景,正反映出离人的心中之情。

雁称“孤雁”,日称“寒日”,孤单感加上向晚的寒意,极写浪迹飘零之苦。

晚霞吐红,本是丽景,然而伤心人别有情怀,在流浪人眼中看来,确是红光惨淡,透露出寒意,这也是移情于景。

下阙全是设想,虚境实写,化虚为实,极写羁旅之情。

“今夜画船何处?

”以一问提起,遂引起一系列愁绪,意思是:

此刻愁绪犹可,只怕到了夜间,潮平水落,泊舟岸边,月色茫茫,寂寞凄凉之情又何以堪?

犹难耐者,在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往事难省,前途难测,种种感受伴随离忧,齐涌心头,化为浓愁,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气,暗浪拍船,此境此情如何排遣啊!

10、【2010·广东汕头一摸】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

谁在玉楼③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

南宋词人。

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

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

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加以赏析。

(4分)

【答案】(7分)

(1)(3分)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

(2分)

(2)(4分)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1分)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

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

(1分)

【解析】

(1)一般的,词上阙写景,融情于境。

我们从作者选取的景物及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不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燕子“无觅旧巢”而“愁”,折射出百姓无家可归之苦。

其原因是山河破碎,“玉关”、“胡尘”等词暗示了这是一首边塞词。

(2)“玉关劳苦”与“玉楼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劳苦”者,戍边将士,“歌舞”者,达官贵人。

作者的愤慨、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赏析】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

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

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大概是属于催春来。

“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

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

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

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

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

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

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

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

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

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11、【2010·河北唐山三摸】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