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622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docx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芦笙节”的概况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为例

黎回举

苗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贵州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具有传承乡土知识、文化、文明、道德礼仪教化等社会功能。

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经济旅游新兴城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其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素有“百节之乡”、“苗岭明珠”的美誉。

在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中,“芦笙节”民族特色最为鲜明,已经成为凯里市的民族文化品牌。

从1999年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行了十二届,每届芦笙节都是盛况罕见,凯里及周边的数万苗族群众自发地欢聚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吹笙跳月、斗牛斗鸟、赛马赛歌等方式庆祝新年、祈福来年丰收,呈现出“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

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同时也成为地方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舞台。

丰富多彩的芦笙节活动,增强了芦笙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芦笙的人文精神和多重价值。

凯里市的舟溪镇是芦笙的发祥地,“甘囊香芦笙会”,省内省外无所不知。

如今在政府的倡导、组织和领导下已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闻名中外。

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特点鲜明、风格各异。

如凯里的新光村是有名的芦笙制作村,芦笙远销国内外;石青村的农民芦笙画朴实自然、远近闻名;青曼村是天然的苗族文化博物馆,这些地方特色浓缩了苗族五千年来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和苗族芦笙文化遗产。

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

笔者通过对贵州凯里苗族芦笙节活动,了解苗族芦笙节的概况、仪式的系统符号和文化象征意义。

通过简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探索和揭示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一、凯里市“芦笙节”的传说

“芦笙节”来自动人的传说,神话般的爱情故事。

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舟溪是贵州省凯里市的一个依山傍水的苗族村寨)有一位苗族姑娘,名叫阿旺,智慧聪明、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

阿旺绣的花,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微风经过后阵阵清香,常引蝴蝶蜜蜂前来探花采花。

阿旺喜欢唱歌,其歌喉被誉称金嗓子,其歌声男女老少皆喜欢。

阿旺从小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善解人意,乡亲都誉称她是金凤凰,为阿旺感到自豪。

舟溪南寨后山有一个名叫“野鸡精”的妖怪,即贪婪又残暴。

对美丽动人的阿旺早就垂涎三尺,一下变成大财主的公子,一下变成俊俏文质彬彬的书生多次前来向阿旺求爱,但都被聪明智慧的阿旺识破,婉言拒绝!

由此,“野鸡精”老羞成怒,刮起妖风,便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掠而空,常变成猛虎,咬死耕牛,变成恶狼,叼走小孩。

最后,把魔爪伸向阿旺。

一天,“野鸡精”刮起一阵妖风,搞得天昏地暗,趁人们忙乱之时,他用魔爪抓走了阿旺姑娘。

随后,激起乡亲们的义愤,乡亲们点起火把,将后山团团围住,组织起"打鸡队",决心打死“野鸡精”,救出阿旺。

激烈的搏斗中,野鸡精发出的威胁尖叫怪声被告乡亲们的牛角、铜锣、芦笙和射箭声淹没。

但由于野鸡精是千年的老妖怪,除咽喉之外,全身刀枪不入。

乡亲们无法把它打死,在与野鸡精相持之时,来了一位苗族青年猎手,名叫茂沙,他个大力强,而且是是神箭高手,能百步穿杨,飞檐走壁。

茂沙勇敢正直,专门捉妖擒怪,为民除害。

原来茂沙是听到阿旺被抓,翻山越岭骑马赶来帮忙的。

茂沙仗起宝剑与野鸡精殊死搏斗,战了几个回合,野鸡精斗不过茂沙,无奈之下使出绝招,刮起妖风,瞬间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手,野鸡精用嘴啄人们的眼睛,随后逃跑。

这时,茂沙腾空而起,拿出他的神弓神箭,屏住气息,嗖的一声,射中了野鸡精的咽喉,野鸡精几声惨叫,从空中重重的摔了下来撞死在后山上。

阿旺终于获救,并深情的看着茂沙,茂沙转身从野鸡精身上拔下三根野鸡毛送给了阿旺,嘱咐她好好保重,有机会再来看她,便依依不舍的跨上了骏马,在乡亲们齐声称赞中告别了阿旺。

没想到茂沙的英勇顽强、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从此,阿旺整天思念茂沙,茶饭不思,一天天消瘦下去。

阿旺见家父心急,便把心事告诉了家父,没想到家父及乡亲们非常赞成,可是,茂沙游猎四乡,漂泊不定,去哪儿找他呢?

家父着急,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正值新春佳节,家父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许多支芦笙,并张贴告示,请乡亲们四处传播:

“古历正月十八在舟溪举行芦笙歌舞盛会,特邀勇敢青年茂沙,乡亲以表谢义!

”阿旺和家父所想,消息传出,只要茂沙知道,他就一定来。

盛会那天,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们吹起芦笙,载歌载舞来舟溪参加芦笙歌舞盛会,茂沙也赶来赴会,虽然人山人海,但阿旺很快就发现了茂沙,阿旺老父亲把自己做得最好的芦笙送给了他,阿旺亲手在芦笙上插三根野鸡精毛,把自己亲手织的花带系在芦笙上,并表白了对茂沙的爱,茂沙也很爱阿旺,两人流出了爱情的泪水长时间紧紧的抱在一起,茂沙当即卸下自己的银手镯,高兴地给阿旺戴上,茂沙和阿旺在一片欢乐声中定情终身。

后来,他们夫妻二人领导着整个苗族人民的发展,使整个苗族同胞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夫妻二人和睦相处,恩爱如初,白头皆老。

据传说,巧合的是夫妻二人在同日同时去世了。

整个族人悲痛不已,大家商议对夫妻二人合在一起进行厚葬。

后人为了纪念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举办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以此纪念二位老人,并对芦笙节定下三条宗旨:

一是喜迎新春;二是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

二、凯里市“芦笙节”的传统仪式和传统活动

凯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最为丰富的县份。

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说成是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中的典范和代表,“芦笙节”仅仅是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缩影,其发展过程见证了苗族同胞的发展历史。

“芦笙节”的传统仪式丰富多彩,传统仪式主要包括两大内容:

芦笙祭祀和传统活动。

(一)芦笙祭祀主要分为“请笙、祈福、传笙”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请笙,即开节祭祀。

吉时到,甘囊香芦笙堂长老在甘囊香碑前,吟唱芦笙起堂歌,杀牛(现在改变了这个习惯,用鸡或鸭代替了),另一长老手捧“圣笙”从芦笙桥一端缓缓走来,将“圣笙”请入甘囊香芦笙堂,这时两旁芒筒、芦笙同时齐奏,苗族盛装姑娘们跳起迎笙舞,然后敬酒劝肉,猜拳行令,首长告知祖先,“节日到了,可吹芦笙了”。

第二部分:

祈福,即起吹芦笙。

祭祀碑前,长老口颂祈词,回顾芦笙堂百年沧桑,歌颂芦笙带来的和谐幸福,并为天下苍生祈福。

祭祀完毕后,齐鸣放鞭炮,由长老吹响第一声芦笙,预示节起,其他芦笙随后跟着一同吹奏。

第三部分:

传笙,即起跳芦笙。

芦笙吹响后,点起篝火,由族长老带领身穿苗族盛装的苗族青年男女围绕芦笙堂跳一周,预示起跳,其他青年男女随后围着篝火起跳,共同庆祝节日开始。

最后族长老将“圣笙”从祭台上取下,交给德高望重的族人代表们,再由族老代表们将“圣笙”转交给苗族少男少女,第二天由苗族青年们将“圣笙”带到芦笙节主要活动场。

苗族人民的“芦笙节”芦笙祭祀活动形式表现为神秘、隆重、古朴、热烈,反映出了贵州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芦笙节的传统活动

芦笙祭祀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苗族同胞们举行的爱好和平发展的传统节日活动了,其形式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历史悠久,有碑文记载“窃为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之正当娱乐,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循序渐举,以资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

“芦笙节”的主要传统活动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这些活动都苗族同胞们自发组织而形成的。

在慢长的历史进步和岁月发展中,苗族的“芦笙节”传统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由原来的芦笙踩堂和赛芦笙发展到今天多项传统节日,有:

跳芦笙、斗牛、斗鸡、斗鸟、苗歌对唱、赛马、射箭、赛跑等民俗民间竞技活动。

跳芦笙是芦笙节上最传统的节目之一,以群舞的形式出现,这种舞一般只有未婚的男女青年参加。

凯里各个地区的跳法也不同。

在舟溪,主要是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年轻的苗族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跳舞。

斗牛是苗族“芦笙节”传统活动上最具有吸引力、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年芦笙节的到来,都要举办传统的斗牛活动。

斗牛,俗称“牛打架”,它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斗,有别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故人们又称之为“东方斗牛”。

黔东南的舟溪斗牛的十分精彩,主要体现牛的力量搏击、技巧决战。

因而整个斗牛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场面壮观,富有强烈的刺激性,令人击撑赞叹,给人以力拔千钧和排山倒海的震撼,最后获胜方以“牛王”为称号。

斗鸡、斗鸟等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是凯里地区各族群众节庆期间最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每逢节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都有举办斗鸡、斗鸟活动的传统,其场面也是相当激烈和壮观。

……

三、“芦笙节”的价值功能

苗族文化具有多重的价值功能,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芦笙节”上的芦笙吹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器具,而更是一种民族的社会的文化现象,是民族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芦笙节”作为苗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

(一)教化功能。

芦笙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以音代言的教化工具,崇尚真实、美德、礼敬、和谐等作用。

在各民族的祭祀活动中,乐器通常是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芦笙在祭祀活动中,角色不仅是乐器,还是“通灵功能”的法器,具有通灵天地,和谐万物的功能。

无论是发丧送灵,还是驱鬼祭祖,芦笙吹奏的是一种朴实而明确的“芦笙词语”,不像我们平时听见的神秘的符咒话语。

芦笙节上出现的长老具有巫师和寨老的双重身份。

不仅“通灵”,而且“通人”,把某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意念行为(祭祀行为),演化为直白的教化活动。

所以说它是拟人化了的“神器”,这也是外界人文化视野下的“芦笙节”上的评判。

然而,其实并不然这样的评判,这种双重身份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恰以说明长老们在族人心目中的那种德高望重的身份和苗族同胞们认同感。

(二)和谐功能。

“芦笙节”的传统仪式可以说是苗族同胞们的大团员、大聚会,无论是怎么样的离愁别恨,恩怨愁恨都会在芦笙节上烟消云散。

如今的“芦笙节”已经成了各族同胞们欢聚的节庆,各族同胞们在经济、产品、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不断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各族人民了解和感情,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所以有人说;当代“芦笙节”上的芦笙吹奏出了和谐社会的和谐之音。

其实,芦笙的文化底蕴很深,其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让人惊叹,它的最高艺术价值就是吹奏出当代人的和谐之美。

芦笙舞中的音乐与舞蹈无疑是人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民族的节奏、生活的节奏和生命的节奏。

它给人一种特别强烈的美感,让生活的人们领悟和感受这种美。

芦笙的乐和舞都是一种别致的艺术,我们能在欣赏她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发现这种节日文化的内在美。

芦笙节文化正是以这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人文精神价值记载和影响苗族同胞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和谐之美。

(三)载体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苗族人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苗族在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提高,“芦笙节”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形式不断的改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游客们,甚至外国朋友们也来参加芦笙节了。

芦笙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等发展价值,深受中外朋友的热烈欢迎。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也成为贵州苗族地区旅游事业的开发,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内容。

贵州许多苗族山寨旅游景点开设了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苗族山寨芦笙歌舞表演会,让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也能亲自参与,领略芦笙文化的内涵与乐趣。

在当代贵州,由于得到政府的倡导、支持和组织下,把苗族芦笙、地方经济与旅游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

同时,政府加强了芦笙队员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包括表演的技巧、接待游客的礼节、服务的精心策划、处事的能力等,让游客玩得更开心,继而引来更多的游客,并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等的发展,这不仅把苗族的芦笙宣传出去。

由此,增加了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四)艺术功能。

芦笙是一种集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形态,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可概括芦笙的:

调生于歌,乐生于器,舞生于乐。

芦笙吹奏与舞蹈紧密相连,众所皆知,观者要以舞为伴,舞者要边吹边舞。

多姿多彩的芦笙舞、芦笙曲,芦笙词、芦笙样式,是芦笙文化艺术之美的集中体现、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从艺术表现形式看,芦笙舞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其舞蹈特点是幅度大、难度大、力度强,充分反映出了苗族人民的粗犷、豪迈的民族性格,舞蹈动作主要靠脚、腰、头等部位,通过脚上的扭、绕、对、靠、跺等的动作和上身的俯、仰、摆、转等体现出来。

芦笙舞既有情又有趣,加之优美的芦笙旋律及舞者感情的不断变化,烘托出场面的热烈壮观,从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芦笙舞在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风格,从中闪烁着苗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和人性的光辉。

芦笙舞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出了特有的社会功能,舞蹈反映出了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历程,客观上起到传播生产生活知识文明的作用。

其血路不分贵贱,实行自由参与,一方面在族内成员之间成了感情交流的场所,一方面又成为各民族和睦交往、沟通的重要桥梁,芦笙舞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得芦笙舞艺术功能不断旺盛,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五)传承功能。

芦笙节作为苗族人民文化符号的象征,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先期的苗族社会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其文化特征造就了历史悠久的口语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样式、文化传承习俗。

在苗族社会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

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吹芦笙。

苗族芦笙每一首曲子都有特定的含义,孩子学习一般从背记“芦笙词”入手;再吹奏具有生产和生活知识的芦笙曲,接着吹奏历史知识的芦笙曲。

苗族人说的“芦笙摆古”,即以芦笙曲的吹奏来讲述历史;至此,一个普通的生命完成了“文而化之”的历程,走进了社会、走进了传统、也走进了时代民族历史的长河中。

苗族同胞不仅在祭祀、娱乐、求偶、婚嫁、节庆等场合都要使用芦笙,最重要的是通过芦笙来记住苗族人民的苦难,了解苗族迁徙的历史,获取社会认可的历史知识、民族信仰、行为模式,强化民族的传统规约,礼德教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加深民族感情,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除以功能外,芦笙节还具有农事活动、物质交流、男女社交、恋爱、择偶、祭祀、纪念、庆贺性等节庆时历,其岁时节庆较为独特鲜明。

四、“芦笙节”的发展变化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产生根源来看,它具有民族民间当地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性,以前的“芦笙节”是出于苗族同胞的祭祀而由苗族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活动,其传统的活动也是出于祭祖精神而开展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芦笙节通过多年的发展演变,特别是当今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提倡、支持和推广,芦笙节已成为当地旅游事业的重要品牌。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已经从民间组织演变为官方组织。

如贵州以前先由凯里、麻江、丹寨、雷山等地自发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最后到舟溪举行总会,而如今的“芦笙节”活动的时间、场地、规模等都由政府承办部门决定;从节日活动的目的性来看,以前主要出于祭祖追思而开展,如今主要出于增加地方经济收入而开展;从活动形式和规模来看,已经没有以前的传统祭祀和单一的民族纪念活动;出现了多民族融合的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选美、器乐比赛等多种节日为一体的盛大活动,增加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如长桌宴,篝火晚会、文艺晚会等。

如“中国贵州·凯里国际芦笙节”,每年9月份左右在凯里民族体育馆主会场举行,各地设有分会场,至今已举办十余次,且每年规模和内容都在不断的扩大,其内容颇丰,形态各异,集民族风情之精华,以“百牛争霸”、“千对银角”、“地方特色”、“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成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舞台。

其活动形式有:

大型演唱会、旅游推介促销会、芦笙舞会、民族服饰展、民族之花评选、民族民间绝技展演、大型民族歌舞晚会、民族服饰自由表演、芦笙舞比赛、民族器乐大赛、雄鸡大赛、百鸟争霸赛、登山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民族民间绝技比赛、民族服饰比赛、民族饮食与民族工艺品展销、民族风情山水风光游、芦笙节艺术专题文艺晚会、篝火狂欢活动晚会、长桌宴晚会、种植“圣林”活动、民族风情体验游和旅游商品展销会等活动。

传统“芦笙节”活动中的斗牛、斗鸡、斗鸟、赛马等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胜者获奖,而过去主要是族人之间以活动形式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

节日期间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温馨场景,表现节日的隆重热烈、温馨和谐,即弘扬了民族文化、又促进了民族间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荟萃了民族民间服饰产品等的精华,充分展示芦笙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芦笙艺术与时俱进的风貌。

“芦笙节”从苗族文化、芦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来看,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都各有利弊,希望世人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做到在发展苗族芦笙文化的同时,既能让芦笙文化在发展创新中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

五、“芦笙节”的发展意义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芦笙文化是苗族保护最为完整的文化遗产,芦笙文化是他们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和具有各种宝贵的价值。

苗族人民钟爱芦笙,芦笙在苗族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身份,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是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随着苗族历史的不断迁徙流动,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以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又踞于构成苗族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芦笙文化似乎代表苗族文化,其实它只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由此,芦笙与芦笙文化就支配着苗族人民的行为和性格。

芦笙在少数民族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历史上曾有苗族同胞们用跳芦笙来发动过组织起义的事例。

芦笙在团结和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出了特有的社会功能,它反映生产生活的历程,客观上起到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和文明的作用。

在今天,保护、传承和开发苗族的芦笙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芦笙节具有沟通、交流、和谐的作用。

当今举办的芦笙节,不分贵贱,自由参与,成了各族人民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成为各民族和睦交往相处的重要桥梁。

芦笙节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得其文化功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芦笙是苗族人民心中的圣物,芦笙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芦笙节关联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初根源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天地万物有一定的联系。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的文化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能起到一定的社会功能。

所以,深入了解芦笙节文化的社会和谐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具有统一稳定的作用。

芦笙节虽是一种传统文化模式,但举办芦笙节,却能统一新时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是广大民众的社会心理认同,通过举办芦笙节能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稳定,保持当地人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举办芦笙节,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祖先传统文化的方式,能保持这种文化的连续性和根脉性。

芦笙节期间,人们能够通过走亲访友,也能增加人们之间的感情,增进了解,缩短距离,使人们更有文化认同,保持当地人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共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三﹚具有丰富生活,提高人们遗产保护意识的作用。

通过举办芦笙节,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调节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

芦笙节活动的丰富性,已经把现代的各种体育活动融入其中,像篮球,象棋、爬山等具有全民性的活动,使每个人能融入到这个节日里,从而使人们从单调而贫乏的日常生活娱乐中得到各种需求和满足。

“芦笙节”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之一,通过举办芦笙节活动,让苗族文化、芦笙文化等遗产在传统保护中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也让少数民族青年认识和了解到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民族根脉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四﹚具有增加收入发展经济的作用。

举办芦笙节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并带动地方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苗族芦笙节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到今天,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芦笙节已由当初的一种民俗变成了当地特有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并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在政府的大力倡导、支持和组织下,贵州黔东南凯里市已经把芦笙节列入了当地的旅游特色。

比如南花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把芦笙节这种民俗文化很好的传承下来,而且千方百计对芦笙文化的改革创新,想尽办法增加少数民族的收入。

凯里国际芦笙节对于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起到很大作用,已成为凯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特色产业和凯里的形象标志之一,对促进凯里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缪天瑞、吉联执、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45.

[2]缪天瑞、吉联执、郭乃安.中国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46.

[3]钟年.芦笙文化[J].贵州:

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88年第一期(总第三十三期).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5]陈勤建《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号

[6]张春生《中国传统礼俗》2002年9月

[7]潘光华《中国苗族风情》1990年12月

[8]苏晓红.苗族芦笙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传承路径探析[J].贵州:

贵州民族研究,2009

[9]李瑞岐.节日风情与传说[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82.

[10]邓钧.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9年第3期.

[11]王化伟.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J].贵州:

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23卷总第96期).

[12]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曹葆华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103.

[13]刘川.南方少数民族芦笙文化及其功能价值[J].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总第97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