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621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docx

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03071119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型。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

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从课标卷的基本情况来看,近几年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讲有些生僻,有些内容不太容易理解。

命题形式主要是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多要求选择“不正确”“不符合”或“不属于”的选项。

从考查点来看,论述文的考查主要分为两个层级:

一是“理解”,即理解“概念”和“语句”;二是“分析综合”,即“筛选整合信息”“分析结构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7年高考重点考查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这样的考查更接近论述类文本的特点,但论述类文本考查从试题来看,难度偏大,需要认真审慎。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形式。

面对颇有点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存畏惧,答题正确率不高,即便答得全对,也耗时太长。

尤其从2017年高考题来看,命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偏重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和对推断能力的考查,对此如果还简单采用以往比对信息的方法来做题,恐难奏效。

要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文思路,梳理出主干信息,并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在知晓这三道题命题特点的前提下,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并结合文段主旨进行合理推断来选定答案。

二轮复习重在突出答题的题感,多练一些经典题,找答题的感觉,而不是钻入文字中不能自拔。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论述类文本的设题基本就是三种: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概括作者的观点。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2.研读试题 细致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选项

原文比对

分析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

续表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从“气候正义的本质是……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见该项不合事实。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从全文及相关内容来看,此选项表述科学而严谨,与原文内容相符。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选项

原文比对

分析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从消极方面看,……从积极方面看……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无中生有。

“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从空间维度来看……

从时间维度来看……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选项

原文比对

分析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公平原则……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表述绝对化。

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以及选文出处“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答案 B

 失分剖析

(1)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答案一:

A

概念误判,弄不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句意的理解存在偏差。

答案二:

B

忽略选项中的“就是”一词,一般此类词语表达绝对,如果能够理解原文内容就能判断出该词绝对。

答案三:

C

认为此项正确,主要是凭个人感觉,想当然进行判断,没有与原文进行比对

(2)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答案一:

A

未理清文章内容和思路。

答案二:

B

对文章的论证思路没有理清,此项是交代背景。

答案三:

D

概括能力差,不能正确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3)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答案一:

A

认为该项表述是绝对的,反向推理能力差。

答案二:

C

误认为不是每个人控制“碳足迹”就能实现代际共享,对于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错误。

答案三:

D

认为“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错误,对最后一段的归纳、推理能力差。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1.一读全文理思路,确定论述的论题、论点、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思路。

2.二审题干作筛选,找到题干、选项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确定对应语句,辨别筛选。

3.三观全文巧印证,把散布在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组织成一个观点。

核心要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答题步骤

1.审好题干,即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选项)。

2.搜索信息区间,即找到题干、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

须注意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落(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几个段落而设。

3.比照分析,即迅速将选项与锁定的区间内的相关句子进行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之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可采用如下比照方法:

(1)前后勾连,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出发,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剥离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

答题时,可以将答案带入原文,看看是否连贯顺畅,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把握思路、分析观点的步骤

1.把握文章思路的答题方法

(1)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如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

2.分析观点态度的答题方法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处、终结处,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答题思路

1.筛选整合信息的答题思路

(1)整体阅读,感知原文。

(2)把握题干,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找准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

(3)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

(4)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自己大脑中的这些概括和分析进行对照,找出二者在表述上的差别,排除命题者通过改变叙述方式设置的干扰。

(5)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归纳内容要点的答题思路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包括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

但人不易知,各人有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

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

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

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

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

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

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

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

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

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

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

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锋头。

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

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

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

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

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

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

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

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

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

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

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

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

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

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

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

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

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是“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

此一步工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

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

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

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的欢乐愉快呀!

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

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

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

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

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不是研究学问,而是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学问。

B.“把臂入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还要去面见此人,感受此人。

唯其如此,方能领略其学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会,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要启示读者重视“把臂入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答案 D

解析 A.“不是研究学问,而是研究做学问的人”错误,应该是“既研究学问,又研究做学问的人”。

B.“还要去面见此人,感受此人”不当,应该是“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

C.“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强加因果,从文中“徒知读书……只是一堆材料”可知做学问时不能仅仅是读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

D.首段指出治史学要懂史学家其人,接下来几段也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读古人书要知古人,讲学问要懂源流等。

答案 B

解析 B.理据关系表达不准确,要说明的不是“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而是一个人真正有了学问之后的精神愉悦——“已能神交古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工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

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可言,却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风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答案 B

解析 根据原文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的是“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这一步,而不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这一步。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答案 C

解析 “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