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99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ocx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8.1一般规定

8.1.1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必须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地选用公式(选用的公式应注明出处)。

8.1.2本章所列潜水孔的计算公式,当采用观测孔资料时,其使用范围应限制在抽水孔水位下降漏斗坡度小于1/4处。

8.2渗透系数

8.2.1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当Q~s(或Δ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

1)承压水完整孔:

(8.2.1-1)

2)承压水非完整孔:

当M>150r,l/M>0.1时:

(8.2.1-2)

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

3)潜水完整孔:

8.2.1-4)

4)潜水非完整孔:

当>150r,l>0.1时:

或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

式中K——渗透系数(m/d);

3

Q——出水量(m3/d);

s——水位下降值(m);

M——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H——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

h——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

l——过滤器的长度(m);

r——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

R——影响半径(m)。

2当Q~s(或Δh2)关系曲线呈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Q~s代数多项式,即:

s=a1Q+a2Q2+⋯⋯anQn(8.2.1-7)

式中a1、a2⋯⋯an——待定系数。

注:

a1宜按均差表求得后,可相应地将公式(8.2.1-1)、(8.2.1-2)、(8.2.1-3)中的

Q/s和公式(8.2.1-4)、(8.2.1-5)、(8.2.1-6)中的以1/a1代换,分别进行计算。

3当s/Q(或Δh2/Q)~Q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a1后,按本条第二

款代换,并计算。

8.2.2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若观测孔中的值s(或Δh2)在s(或Δh2)~lgr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可采用下列公式:

1承压水完整孔:

(8.2.2-1)

2潜水完整孔:

式中s1、s2——在s~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

在Δh2~lgr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2);

———在s(或Δh2)~lgr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或)的两点至抽水孔的距离

m)。

8.2.3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没有补给的条件下,利用抽水孔或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配线法:

1)承压水完整孔:

2)潜水完整孔:

 

式中W(u)——井函数;

S——承压水含水层的释水系数;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2直线法:

 

1)承压水完整孔:

8.2.3-5)

水完整孔:

 

——观测孔或抽水孔在

式中s1、s2——观测孔或抽水孔在s~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

Δh2~lgt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

m2);

t1、t2——在s(或Δh2)~lgt关系曲线上纵坐标为s1、s2(或)两点的相应时间

(min)。

8.2.4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有越流补给(不考虑弱透水层水的释放)的条件下,利

用s~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式:

(8.2.4)

式中r—

—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m);

B—

—越流参数;

mi——

s~lgt关系曲线上拐点处的斜率。

注:

1

拐点处的斜率,应根据抽水孔或观测孔中的稳定最大下降值的

1/2确定曲线的拐

点位置及拐点处的水位下降值,再通过拐点作切线计算得出。

2越流参数,应根据,从函数表中查出相应的

r/B,然后确定

越流参数

B。

8.2.5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已稳定,可采用公式(8.2.4)计算,式中的mi值应采用恢复水位的曲线上拐点的斜率。

2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没有稳定,仍呈直线下降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承压水完整孔:

2)潜水完整孔:

式中tk——抽水开始到停止的时间(min);

tT——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恢复时间(min);

s——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m);

h——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厚度(m)。

注:

1当利用观测孔资料时,应符合当<0.01时的要求。

2如恢复水位曲线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原点时,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修正。

8.2.6利用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8.2.7

8.2.6-1)

式中Vf——测点的渗透速度(m/d);

I——测试孔附近的地下水水力坡度;

r——测试孔滤水管内半径(m);

r0——探头半径(m);

t——示踪剂浓度从N0变化到Nt所需的时间(d);

N0——同位素在孔中的初始计数率;

Nt——同位素t时的计数率;

Nb——放射性本底计数率;

a——流场畸变校正系数。

8.3

可利用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

给水度和释水系数

8.3.1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水含水层的释水系数,孔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确定,或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法确定。

8.4影响半径

8.4.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影响半径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1承压水完整孔:

2潜水完整孔:

(8.4.1-2)

8.4.2

缺少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时,影响半径可采用经验数据,也可选用有关公式计算。

8.5

降水入渗系数

8.5.1

勘察区或附近设有地下水均衡场时,降水入渗系数可直接采用均衡场的降水入渗系数

的观测计算值或采用比拟法确定。

8.5.2在平原地区,利用降水过程前后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潜水含水层的一次降水入渗系数时,可采用下式近似计算:

α=μ(hmax-h±Δh·t)/X(8.5.2)

式中α——一次降水入渗系数;

hmax——降水后观测孔中的最大水柱高度(m);

h——降水前观测孔中的水柱高度(m);

Δh——临近降水前,地下水水位的天然平均降(升)速(m/d);

t——从h变到hmax的时间(d);

X——t日内降水总量(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