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56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1.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

“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老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

2.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禀赋之自然”

3.在今天的台北有一座风景山——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4.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5.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言论()

A.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

B.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

C.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

D.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

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8.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这一主张()

A.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9.“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知行合一”

10.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1.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表明王阳明(  )

A.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B.认识到深刻探究万物不能得到其中之“理”

C.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后物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主张知行合一

12.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

“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

“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知行合一”

B.“人人同具良知”

C.“格物致知”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3.他的学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

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指的是()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14.王阳明认为: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王阳明意在强调()

A.万物皆有天理

B.“灵明”是良知

C.人与自然的和谐

D.天人感应思想

15.“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该诗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

D.王夫之的“理在气中”

16.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17.“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

”请判断该学者是(  )

A.程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1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19.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应出自()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21.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22.史学家张岱年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2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

24.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  )

A.格物致知

B.研究圣人之道

C.进行内心反省

D.致良知

2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

26.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

A.陆九渊

B.程颐

C.朱熹

D.程颢

27.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28.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

事办完后问陆九渊:

“何为本心?

”陆说:

“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说:

“止如斯耶?

”陆大声说:

“更何有也!

”杨顿悟。

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

“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结合材料一,总结概括儒家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借鉴意义?

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方面来阐述。

(2)材料二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

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解析

1.D

【解析】从材料“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说明该思想融合佛、道思想,应该是理学思想,故A,B错误;从材料“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强调求理的方式是“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故符合心学观点,排除C,故D项正确。

2.A

【解析】由材料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

B是程朱理学的内容,C是王夫之的思想,D是李贽的思想。

3.B

【解析】本题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4.B

【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

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思想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5.B

【解析】王阳明认为学习的可贵之处“得之心”“求之于心”即“致良知”,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A项没有反映出学习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与王阳明求理方式相反,故C项错误;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6.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可知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其思想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故D项正确;“心外无物”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修养去把握理,这既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又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B,C两项错误。

7.D

【解析】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为的生存而服务,从“道”(天理)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和高度统一,因此王阳明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正确对待人生事业和所处境遇问题,故答案选D,A、B、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8.D

【解析】王阳明心学是对理学的发展,不可能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仍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并不是科学指明心与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强调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故D项正确。

9.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观念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10.A

【解析】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11.B

【解析】王阳明的做法是在验证朱熹“格物致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