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209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docx

兽医公共卫生学笔记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

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1、生态平衡: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的失调,轻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

1)宏观生态学:

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

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

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

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

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

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昼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

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

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

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窨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在一定自然敬许多不同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

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结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功能(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特点及生态系统的控制。

3、人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而强有力的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属顶级消费者。

(二)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先决条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

因,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致在实际中难以区分。

(一)物种改变

(二)环境因子改变:

(三)信息系统改变

三、食物链

食物链:

是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

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称为食物网。

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图称为“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即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据估计,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O3减少1%,UV—B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增加2%。

这种辐射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皮肤癌增多

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

会使呼吸道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

3、免疫系统的抑制:

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有害物质作用于靶器官

靶器官:

是指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机体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是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

某种有害物质首先在部分器官中达到毒性作用和临界浓度,这种器官就称为该有害物质的靶器官。

(二)有害物质在机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作用

1、生物浓缩:

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其为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浓缩程度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

生物浓缩系数(BCF)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与它所自下而上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又称浓缩系数、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例如褐藻对钼的BCF是11,对铅的BCF却高达70000。

2、生物积累生物积累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累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

3、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有毒化学物质在食物链各个环节中的毒性渐进现象,即在生态系统中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通过摄食低营养级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高的现象。

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浓缩系数表示。

(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联合作用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生物效应,称为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颉颃作用四种类型。

1、协同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2、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3、独立作用:

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4、颉颃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先后进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的强度。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

(一)环境污染的概念: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公害的概念:

公害是指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么财产等造成的危害。

公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一)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的污染,此外还有害虫、啮齿动物以及引起人和动物过敏的花粉。

1、微生物:

(1)空气中的微生物:

(2)水中的微生物:

(3)土壤中的微生物:

2、寄生虫及其虫卵:

主要来自人畜排泄物。

3、害虫和鼠类:

4、花粉

(二)化学性污染: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几类

(1)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农药和兽药:

(3)无机物:

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

(4)其他有机物:

苯,醛,酮,酚等。

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

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水体中的化学污染物:

1)无机污染物:

主要来自企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

2)有机污染物: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3、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

1)无机污染物2)有机污染物

(三)物理性污染

1、放射性物质2、非电离辐射:

3、热污染: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

2、多样性:

3、复杂性:

4、长期性:

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

(一)临床作用:

一睦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强,一次性大量暴露或多次少量暴露后,就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损害,出现与有害物质毒性作用一致的临床症状,这种病症损害作用就称为临床作用。

(二)亚临床作用:

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常常是低毒性和缓慢作用的,常常是污染物有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过量负荷和发生亚临床作用。

亚临床作用,是指不出现临床症状,用一般的临床医学检查方法难以发现阳性体征的病理损害作用。

(三)三致作用:

三致作用即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1、致癌作用:

2、致突变作用:

3、致畸作用:

在妊娠关键阶段对胚胎或胎儿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先天性畸形的污染物称为致畸物。

(四)免疫损伤作用

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称免疫损作,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五)激素样作用:

环境激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

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是从动物和人尿中排了的一些性激素,主要有孕酮,睾酮,17-β雌二醇。

2、植物雌激素:

主要是由某些植物产生,并具有弱激素活性的化合物

3、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这类物质主要包括:

1)杀虫剂;如DDT,氯丹,硫丹,毒杀酚,

2)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

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烷基苯酚化合物。

4)塑料添加剂,如邻苯二四酸酯。

5)食品添加剂:

如丁苯,

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如漂白纸浆废水。

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一)传染病:

(二)寄生虫病

(三)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全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病因很多,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病因明确,

2、病因大多数可以定量检测

3、接触同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地处理,预后一般良好。

(四)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

1、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传播流行过程中,食物起了传播病原物质的媒介作用。

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3、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可以引起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两类临床综合征。

六、环境污染的控制

近20多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公布,199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公布,199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等

(一)治理三废:

治理三废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

这是一项战略性措施。

2、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