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2043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3 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3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岳麓版docdoc

2019-2020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3近代亚非的改革教案岳麓版

[考纲要求]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历史背景

(1)国内

(2)国外

2.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

①培养本国技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②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同时发展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③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

①改革行政制度:

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简化地方行政区划。

②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

(3)军事方面

①创办步兵学校,培养军官,扩建军营,招募士兵。

②大力发展海军,建立了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4)外交方面:

向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大帝国。

3.影响

(1)进步性

(2)局限性

(3)总评: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虽然昙花一现,最终失败,但实现了国家的安宁和统一,并使埃及走上了漫长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程。

[图解识记]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主题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1.要点归纳——阿里改革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1)工业方面:

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

(2)政治方面:

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相当于欧美国家的内阁,下设若干政府部门。

(3)军事方面:

派人到西欧学习军事技术,聘请外国教官,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

(4)文化教育方面:

仿照西方教育制度发展教育。

(5)外交方面:

实行有限度的开放,加强与西方的交流。

2.史料证史——阿里改革时期经济发展

 棉花出口对比表    对外贸易总额对比表

论从史出 对外出口、外贸总额的快速增长,既说明改革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改革对埃及近代化的作用。

3.史料探史——阿里政治改革的局限性

史料 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并未涉及立宪,仍打上近东传统烙印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阿里的个人独断专行。

这样,埃及缺乏一个体现法治精神、容纳国民参与政治过程的国家权力集中但不专制的政治结构,不可能出现一个治理国家的社会精英集团,其现代化缺少一个推进的主体。

——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探究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局限性。

答案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实现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形式上仿效西方政治体制,实质上是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4.重点讲解——阿里改革失败的因素

(1)从根本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从改革过程看,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但采用的是封建官僚式的管理体制。

(3)从外部原因看,外商不愿传授先进技术,引进的设备也比较陈旧。

(4)从发展进程看,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他们不断侵略东方国家,致使改革不能成功。

(5)连年对外战争,破坏了生产,削弱了国力。

2.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国内:

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2)国际:

民族危机出现。

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主要过程

3.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文化方面:

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行文明开化。

4.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④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⑤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③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图解识记] 日本明治维新

主题一 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及其措施

1.图示构史——明治维新前夕日本面临的社会危机及应对方式

2.归纳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

(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主题二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1.史料证史——关于明治维新性质的争鸣

史料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

“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论从史出 上述观点具体理解如下:

(1)“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革命”说:

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3)“中兴”说:

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2.归纳比较——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1)政治上: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了政权,大名、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

(2)经济上:

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渗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3)对外关系上:

明治维新前,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史料探史——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史料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

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

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

……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探究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

答案 建立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宣扬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

3.戊戌变法

1.改革背景

2.变法内容

3.变法失败

4.变法评价

[思维导图] 戊戌变法

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及百日维新

1.史料证史——戊戌变法的背景

史料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

2.史料探史——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

史料 《孔子改制考》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探究 从《孔子改制考》的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康有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3.归纳概括——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主题二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1.史料证史——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史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维新派认为通过改革短时间内就能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和富强,反映了他们急于求成的心态。

史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变法在内容上贪多求全。

史料三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变法阵营内部意见分歧严重。

史料四 戊戌政变,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

史料五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戊戌变法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对当时农村的影响较小,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归纳总结——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1)从背景、目的上看

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展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其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运动是爱国、进步的。

(2)从变法的内容上看

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从影响上看

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

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

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3.中外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