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0092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docx

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研究

一、浙江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与现状

(一)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纺织服装业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纺织服装生产的第一大国,也是纺织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国。

浙江是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大省,近几年来,纺织服装出口的规模增长迅猛,所占全国的出口份额也在逐年扩大。

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达4176家,占全国总数的14%;出口金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665家,占全国的20%;全行业出口总额约146亿美元。

2004年,浙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

至去年底,浙江省拥有出口实绩的纺织品进出口企业7789家,占全省进出口企业总数的三成。

全年实现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纺织品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服装出口亿美元,增长%,低于全省平均增幅个百分点;出口比重%,同比降低个百分点。

在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纺织服装的出口价格同比上涨%,其中服装提高%。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弱化,贸易保护手段不再是单纯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我省还面临着诸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反倾销等的制约,2000年我国纺织工业2/3的出口企业和1/4产品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

纺织服装业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欧盟和美国对纺织品服装贸易实行特保条款,给我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纺织服装业同样也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换汇收入和出口定价,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二)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特点

纺织品仍是浙江省出口创汇的骨干产业之一。

以2005年为例,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贸易方式上,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速较上年有所减缓。

全年一般贸易项下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所占全省出口份额的88%;加工贸易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

,仅占12%。

2、在出口市场上,仍以传统市场为主,东盟市场增长较快。

我省纺织品出口前五大市场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出口额全年合计亿美元,占对全球出口的59%。

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长迅速,都在50%以上,其中对欧盟设限的10类对欧盟出口亿美元,增幅高达108%;对美国设限的21类对美国出口亿美元,增幅为55%。

表明了我省纺织服装出口的海外市场结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3、在出口企业结构上,民营、三资、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三个出口梯队。

民营企业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30%,所占比重已达46%,接近总量的一半。

三资企业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比31%,为三分之一;国有企业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7%,仅占22%。

民营企业已成为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主力。

二、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SWOT分析

无疑,中国加入WTO,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稳步增长和纺织企业适应国际竞争有积极意义。

自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省的纺织服装出口在大幅增长的同时,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SWOT分析。

这里S代表Strengths即优势,W代表Weakness即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即机遇,T代表Threats即威胁。

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1)交通运输优势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海域辽阔,海岸线总长公里,有海岛屿2161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1/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另外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位于我国两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

长江横贯东西,以江海相连的优势为纺织服装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水上通道。

(2)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辐射效应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等8市及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15个主要城市及所辖的74个县市。

该地区的两省一市地域相连,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为浙江的纺织品提供了容纳量大,消费水平高的近地市场。

这些地区的纺织服装业也比较发达,对浙江形成一定的竞争,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同时在多层次内部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开放型贸易的协同发展。

2、劳动力优势

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浙江省基本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素质较高,再加上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使我省的纺织服装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高素质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的一定优势,使其产品在国际上也就具有更强的价格竞争力。

但是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也将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在一些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的同时,部分企业却出现“缺工”现象,成为纺织服装产业中的一大矛盾。

同时,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的降低都促使我省的纺织服装企业需要从成本导向逐步向价值导向转变。

3、技术、设备优势

我省投资环境良好,濒临江苏、上海等发达省市,有良好的投资氛围。

吸引很多外商进行资本、技术及设备的投资。

同时,省内一批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设计、电脑排料、摊布、自动缝制、自动包装生产线、并采用CAD、CAM、UPS等柔性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设备的加工工艺水平,至2003年底,宁波市85%以上的重点服装企业关键技术装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很多企业逐渐开始关注信息化建设,关注ERP、CRM的应用。

同时,电子商务技术在纺织服装界中也广泛应用。

企业更多地采取网上发布信息,实行按订单快速组织生产,大大缩短了原料-成本-货币的转换时间,使产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步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4、产业集群优势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宁波男装、温州休闲装和杭州女装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其中有些产业群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如宁波男装集群区2003年就已经有服装企业1600多家,西装生产能力460万套,衬衫生产能力6200万件,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等一批国内驰名名牌。

它们分别依托于智力(杭州)、实力(宁波)和魄力(温州)优势,无论在产品品牌还是在营销策略上,都创造出鲜明的区域特色。

除此之外,湖州市织里镇以生产为主,全镇拥有6600家童装生产企业,年产童装亿件(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童装之都";平湖市新达、诸暨市枫桥镇和海宁市也已经形成相当大的服装生产规模,分别生产运动服装、衬衫和皮装。

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是浙江服装业发展的结构性特点,它不仅推动了十几年来浙江服装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为浙江的经济在中国加入WTO后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良好的出口创牌环境

企业上规模、出品牌是浙江省服装行业近几年发展的重要特点,全国着名服装品牌已有20多个。

这些品牌中既有“雅戈尔”“杉杉”早些年就跻身中国服装行业“一集团军”也有“洛兹”“一休”“庄吉”“法派”“美斯特·邦威”等一批新生服装企业。

据统计,我省纺织服装业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品牌就是效益”,这是早已被众多浙江服装企业普遍认同的经营理念。

精明的浙江人不仅以品牌闯出名气,创出了市场,更以品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浙江服装出口平均单价高于我国总体的平均水平。

而浙产服装也因品牌认知度高、品牌形象佳而在全国市场有着较好的声誉,其市场占有率是全国服装市场中的18%。

但出口中缺少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名牌。

6、人文环境优势

从人文因素看,浙江的文化是以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勤俭、和谐和秩序;而海洋文化强调,开放、风险、经营、金融和创新意识。

浙江拥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享誉海内外的“红帮裁缝”就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宁波。

纺织服装业是竞争力很强的产业,宽松的市场环境,精明练达的企业家,造就了浙江纺织服装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日益壮大。

(二)劣势(Weakness)

1、加工型出口明显,品牌出口没有优势

从总体来看,我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尚处于以量取胜,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牌加工仍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

在我国服装业最终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占了50%,大多数是为外国品牌做“嫁衣”。

从长远来讲,贴牌生产将为我国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制造重大障碍,养肥了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的强大竞争对手。

让中国服装界的“命脉”始终掌控在国外名牌的手里,让中国服装业始终跟在别人后面走,缺乏发展的后劲,同时更无法适应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日益个性化、时装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

2、出口成本刚性上升,利润率低

浙江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发展纺织服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传统优势逐渐失去,劳动力价格上升,能源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出口成本上升。

据浙江、福建两地纺织服装产业协会提供的综合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福建等地的纺织业原材料和运输费用比增约10%,劳动力成本比增15%—20%。

目前纺织全行业的利润率只有%,如剔除出口退税因素,有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3、产品档次低,创新能力不强

我省虽然是面料生产大省,但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要求。

出口服装使用面料的自给率只有55%,主要原因是,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同时与面料生产相关的织造、纺纱及纤维材料的各环节存在品种少,质量不稳定,面料色差大,色牢度低,手感不好。

生产的服装在品种、色彩花型跟不上时尚潮流,风格不对路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纺织服装业提高和发展的“瓶颈”。

4、产业加工层次低,人才短缺

产业集聚是我省纺织服装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但目前也存在着加工层次低的问题,产业链的衔接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省不乏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才,但从接受系统的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的训练,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综合素质来讲,人才还是比较短缺的。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中国加入WTO组织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发展契机。

中国的纺织品一直苦于发达国家的配额限制,我国大约有1/4的纺织品受到配额限制,受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

尽管各国对《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的执行情况不很满意,但是,对于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来说,加入WTO后,起码能够保证我国获得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较为公平的竞争机会。

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给我国纺织品出口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出口环境,提供了多边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结束了我国纺织品出口长期受双边纺织品协议制约的局面。

2、在纺织行业中,投资带动的贸易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以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例。

近年来,外资企业占我国对美出口服装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占出口总额的1/3左右。

过去由于中国不是WTO成员而被排除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之外,从而使我国的纺织业吸引外资的能力显着降低。

加入WTO后,放宽了外商投资企业的限制,取消对外资企业出口业绩、当地行量、外汇平衡等要求,对这些企业开放国内市场。

3、随着配额的取消,世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使我国纺织业面临一个新的创业时期,纺织服装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目前这种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进口设备和原料的大量增加。

2002年,中国化纤进口量增长17%,合纤原料进口增长34%,纺织机械及零件的进口增长40%,2002/2003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量比上年度增加12倍,特别是从美国进口的棉花大量增长。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靠进口支撑的。

以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为例。

中国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中有1/3是加工贸易,即中美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中,有1/3是直接依靠进口原辅料维持的,出口的增长带动进口的增长,而没有进口也就谈不上出口。

美国如若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对缓解美国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很可能同时减少美对我的出口。

(四)威胁(Threats)

1、绿色壁垒对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加入WTO后,全球纺织品贸易已进入后配额时代。

但是后配额时代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时代。

为了限制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本国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壁垒,尤其是绿色壁垒的力度,并向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国际环保纺织品协会制定的Oeko-tex100,明确规定在纺织品中禁止和限制使用已知的和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许多国家采取法律法规、工业标准和符合性评定程序等多种形式权利构筑绿色壁垒。

比如,欧盟对含有偶氨燃料的纺织品严格限制进口,日本对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提出了严格要求。

这些标准和规定都对我们的纺织服装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

有些纺织服装产品在前期加工或后续整理过程中,由于色牢度不佳,接触皮肤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偶氨燃料可能引起人体病变或诱发癌症;金属烙合燃料会造成人体重金属中毒,等等。

这就要求必须通过严格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性能。

2、反倾销、特保条款是我省面临的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从1995年至2003年间,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加入反倾销行列,在立案数上基本与发达国家持平,对华起反倾销调查立案和采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并不是美国,而是印度。

中国加入WTO后,除绿色壁垒、反倾销外,特保条款也是制约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手段。

在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

并始终坚持在一般保障条款、特殊保障条款和反倾销条款等三方面寸步不让。

在纺织品配额放开后,受高度保护的欧美纺织企业对我纺织品的“特保”、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手段更加严厉。

此外,WTO成员还专门针对我纺织品设置了特别保障规则。

根据该规则,在2005年至2008年12月31日,如中国纺织品出口对WTO成员国市场造成扰乱,该成员国可临时设限。

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纺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可对我纺织品采取持续长久的贸易措施。

3、出口退税机制的负面影响

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平均出口退税率下降3%。

据商务部调查,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个百分点。

纺织服装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大幅降低,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削弱,从而使企业成本提高,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微薄的利润率。

来自中国第一纺织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6月,服装鞋帽行业毛利率仅为%。

4、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纺织服装业属于出口依赖型产业,人民币升值必然会挤压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使得纺织产业的形式变得异常严峻。

据初步估算,人民币升值2%,可使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下降24%,毛纺织行业下降6%,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收到的损失最大,利润率下降26%。

2005年7月22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超过千亿美元的纺织服装出口减少了逾200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三、稳定和发展浙江纺织服装出口的对策措施

(一)努力创造自有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稳定并扩大国际市场

浙江纺织服装业具有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小,外部规模经济大的特点,集中打造“浙江制造”牌更容易造势,更容易被目标市场“识别”和“认同”。

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只是将设计视为巨大生产机器上的附属功能,发展受到生产型成本的制约,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使得服装设计远远滞后于加工制造,这也造成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大而不强的原因。

因此,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产品档次,优化出口结构,增加品牌附加值上。

首先应树立品牌意识;其次要维护品牌的形象,以品牌促进产品的销售,以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还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品牌进行投资,要着力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品质,提升品牌。

鼓励企业采用与国际品牌联合、收购品牌等方式做大品牌。

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定服装产业由加工型向品牌出口型转变,努力实现创国际知名品牌的突破,提高服装产业的出口附加值。

(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拓展出口市场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我省虽然拥有一批在国内享有声誉的名牌,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不多,品牌运作能力弱于生产加工能力。

企业除了需要重视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以改善产品品质和风格,增加对高档面料的供应外,还应注重先进生产设备的引用和应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1、重视纺织品服装工艺创新

有关人士指出,宁波的纺织品与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等相比,仅有交货及时,产品多样等基于劳动力数量所拥有的优势,而在纺织服装的面料开发、设计、花样款式以及面料功能等方面均缺少创新和开发能力。

因此,提升企业在服装设计、面料开发等方面能力,适时转型、升级、才能减少订单的流失,才是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长远之计。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我省纺织产品结构要从初加工、粗加工、低价格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把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轨道上来。

以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和加工制作水平,适应服装向时装化、职业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

那么,首先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构建一套科学的创新体系,走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和品牌化经营之路。

其次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给予税收优惠甚至直接的奖励,最后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和专门人才,加快人才培养,丰富设计手法。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表现出非常强的产业竞争力。

其竞争力源自于:

集群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

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但产业集群的成败取决于在集群内部达到动态协调,以及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保持敏捷。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以宁波、温州、杭州、嘉兴、湖州为重点的服装产业集群。

但是很多都只是一种生产加工型集聚,服装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差,企业品牌运作能力不足,产品多数是大路货,缺少叫得响、影响力大的品牌,企业多以低质扩量经营为主,另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劳动力低廉、生产成本低、出口价格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面临反倾销的压力。

纺织服装集群大多数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尽管目前有部分集群开始向高端发展,但迄今还没有出现像法国巴黎那样的高级时装集群或意大利那样的高级成衣集群。

各地服装企业先后进入实力扩张阶段,纷纷采取产品多元化经营策略。

这种策略的实施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扩大规模的方式,而是从保存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其它地区集群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后者已经形成的专业化优势,共同发展。

这种协作甚至不断扩展到浙江省内相关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例如纺织及辅料(绍兴)、皮鞋(温州)、领带(嵊州)、袜子(诸暨大唐)、纽扣(桥头)等。

随着集群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不断深入,企业集群之间的合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全省服装产业的资源整合将更为合理,集成优势也将更加明显。

(四)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实现信息化管理

纺织服装企业能否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能否把握住技术变革路径的改变。

ERP一直是行业推广的重点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有关媒体曾预期纺织行业对ERP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需求有大的增长,今年大中型企业需求依然踊跃,集中在化纤、棉纺、服装等行业,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

传统意义上的中端需求占60%以上。

而真正实施ERP比例很小,有待普及推广。

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根据服装产业需求,以服装设计技术创新和系统管理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服装信息技术集成为突破口。

1、引导企业建立和健全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把信息化建设与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2、深化应用CAD技术,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水平,对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强调应用效果和效益;

3、推广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系统集成,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快速反应,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4、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积极推广和应用适应性强、启动成本低、制品库存少、质量稳定且效率高的柔性服装制造系统;

5、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建设具有服装产业特色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环境,提高服装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

要稳定和发展我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一是要提高纺织技术水平,增加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二是靠自身科技开发,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国家的纺织技术。

要加强营销和营销人才的培养。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重视科技人员的管理能力,具有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要重视各层次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的培养。

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贸易利益不受侵犯,为我省的纺织服装出口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六)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配额使用率

针对年初我省纺织品服装配额使用不当和不全的现象,国家商务部发放了(<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希望借此把国内市场“盘活”,并重点着手对〈〈暂行办法〉〉中配额的分配和流通方式方面的规定进行修改。

总体目标是为了加大配额的使用率,不让企业出口犯难。

国家政策支持固然重要,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加强新产品的开发,提高配额使用率。

新产品的开发不单单是新产品的推出,更重要的是对新产品的营销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

新产品为市场所接受绝非一日之功,企业除了注重产品的研发之外,在市场测试、新产品营销模式、经销商的培训、市场培育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划。

根据形势,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及商品结构,适应市场细分的变化。

努力提高纺织品协议数量的使用率,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七)建立出口贸易预警机制,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建立预警机制,做好对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加强对重点、敏感产品出口数量,价格及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数据变化的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有助于企业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建立预警机制,也利于规范企业出口行为,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纺织品贸易政策,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产业安全。

针对纺织品服装“特殊过渡保障体制”以及ATC协议2005年自动终止等重大问题,加强前瞻性研究,做好应对方案。

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共同推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自由化。

预警机制至少应包括进出口指标、国内相关产业经营指标、出口增长速度、出口价格变化指标,目标市场国的国内产业、销售额、利润增长情况等几项基本指标。

(八)采取长期和短期政策应对特保措施

从短期来看,行业自律是应对欧美实施的特保措施,避免纺织企业恶性竞争的一项重要措施,从2004年底开始,短短几个月时间,商务部就出台了数项自律政策。

04年12月,商务部出台八条措施,包括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加征关税,引导企业有序出口、行业加强自律等。

同时,对中国特别有竞争力的28项涉及服装的产业限制固定资产,限制其生产能力的增长。

2005年3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品实施出口自动许可管理政策。

从长期来看,则应当从治本入手,扶持品牌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遏制住出口纺织品量增加跌的势头,提升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因此,规范无序竞争,推行行业自律;扶持品牌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近期纺织品服装外贸政策的两大走向。

(九)发展生态纺织品,规避绿色贸易壁垒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已成为扩大出口的巨大障碍,“绿色技术壁垒”将是今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工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已经从单纯地追求时尚转向对安全卫生性能的追求,偏爱绿色环保产品的意识越来越强,推广和开展生态纺织品认证是一项有效的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方法。

生态纺织品认证就是通过两个组织的认证,即如果通过工厂评审和产品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