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2007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

12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节概述

1908年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关系。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在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学会学习等。

(二)在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三)在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四)在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但在这一阶段,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分离出来。

这一阶段对人性的争论,不能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因而不具有科学形态。

但对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具有启蒙作用。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扎鲁斯);(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达尔德);(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三、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经验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瑟斯顿、李科特的态度测量;

(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4)勒温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的两位先驱是:

特里普力特、莫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的方方面面;

(2)开展了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3)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自然观察: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

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调查法

又称询问法。

传统的调查法有口头调查和纸笔调查、口头调查即访谈,纸笔调查即问卷。

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叫做访谈法。

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

①准备工作;②接近被访谈者;③应对拒绝的技巧:

应尽快搞清对方拒绝的原因;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

④谈话和提问的技巧:

开始访谈时要有寒喧之词以调节情境气氛;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访谈时应与被访谈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给予被访者鼓励,并避免诱导;对被访者应有耐心,如有遗漏,应请对方补充回答。

⑤追问技巧

2、问卷法

(1)特点:

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二是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2)问卷的构成:

①题目;②前言;③指导语;④问题及备选答案;⑤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载;⑥结束语;⑦计算机编码。

(3)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非歧义性原则;④非暗示性原则;⑤适度规模原则。

(三)档案法

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和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档案法的优点:

(1)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

(2)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3)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效度”问题]

第四单元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

1、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

2、强化,就是把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就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

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形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其基本观点有: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得到的奖赏越多,重复的频率就会越高。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就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不意的处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米德)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份。

(社会学家乌尔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4、行为不是全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四、精神分析论(心理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2.“力必多”(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认为许多现代人都患有“神经官能症”;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反应,这会极大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安全的焦虑就其本质来讲源于人际关系,它往往不利于人的自尊的形成。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的概念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社会化也就是个体从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早在公元328年,亚里士德就指出:

“人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素质的内含:

素质就是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与能力;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综合;素质是可以度量的,一般以行为依据。

素质有八大外延:

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环境素质)。

基础心理学:

[素质包括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构造和机能的特点]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大致持续13—25年。

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绝大多数不是合格的老师)

(二)学校

(三)大众传播媒介

(四)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和条件)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上的的差异;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的态度、角色和行为方面的期待。

(三)道德社会化(包括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四)政治社会化(包括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三个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角色理论:

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一)角色期待(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二)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色实践(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有角色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