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1961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docx

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

2015年鄂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数外物联赛(语文)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锦似带的三河,风光旖旎(    );碧波万顷的荷花荡,摇曳(    )多姿;无边无yín(   )的林场,郁郁葱葱……徜徉于这片神奇的土地,宛如游历在一幅绚丽的图画中,令人心kuàng(   )神怡、流连忘返。

【答案】

nǐ; yè;垠; 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汉字书写的能力。

做字音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特别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注意偏旁部首的区别。

答案为:

 nǐ; yè;垠; 旷。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8.

⑴《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⑵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

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借写景来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            ,              。

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现诗人对友人无限关切之情的诗句是:

_             ,__           _。

⑸人生必得不停的跋涉,战胜了一个困难必定还有新的困难,正像杨万里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所描述的“                ,                    。

⑹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部分留美学生座谈会,会上同学们的发言由于恰当引用古典诗词而使语言显得典雅大方:

①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          。

②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

“           ,月是故乡明。

③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           。

【答案】

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⑸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⑹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千里共婵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识记和默写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识记古典诗词及文言名篇,还应注意“名句”的具体意境应用。

注意:

合、愁心、婵娟​。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9.下列材料都是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引发的相关言论,阅读后回答司题。

 

 【材料一】小廖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为她的家常便饭。

“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

”她说。

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

                              (2014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

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在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宇,常令老师们叫苦不适。

”   (摘自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统尚讲话)

 【材料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

他建议从《古文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出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

(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

 

                                                                                       

(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请探究主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

 

                                                                                   

【答案】

(1)“词汇贫乏”或“词不达意”;“书写能力低”或“提笔忘字”。

(2)“缺乏经典阅读”或“阅读积累不够”;“电子产品的冲击”或 “动手写的少”。

 (3)唤醒和激发民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答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对汉字传承的担忧”“对汉字关注的情感”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等亦可,如答“焐热冰封汉宇”或“鼓励国人多读典范书籍”得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筛选、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答题区域,整合文本信息,难度不大。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不难,从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唤醒和激发民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答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对汉字传承的担忧”“对汉字关注的情感”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等亦可,如答“焐热冰封汉宇”或“鼓励国人多读典范书籍”得1分)​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一)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0.“一鉴开”和“共徘徊”分别是什么意思?

 

11.小小的方塘为什么总是这样明净,是因为它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诗人借助这一现象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

【小题1】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小题2】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比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要词句意思的能力。

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义,这是前提也是基础。

对实词要准确牢记,不断积累;对虚词的用法要总结归纳,准确判断;掌握句式的基本规律。

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中蕴涵哲理的能力。

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2.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能倍讽③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赠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这是一个勤学的故事。

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③[迨能倍讽]迨:

等到。

“倍”通“背”,背诵。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字。

⑴患记问不若人(     )  

⑵温公尝言(     )   

​⑶众兄弟既成诵(      )  

【答案】

⑴担心 ⑵曾经  ⑶已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答案为:

⑴担心  ⑵曾经 ⑶已经​。

 

八、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

“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

昨天不还是四块吗?

”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

”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

“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

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

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

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

“多谢了!

”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

”等走远了,我问父亲。

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

“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

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

“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

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

”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

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

”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

“孩子。

爹还有一句话,:

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

14.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15.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