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656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29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孟子》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论语》《孟子》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论语》《孟子》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论语》《孟子》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论语》《孟子》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孟子》合集.docx

《《论语》《孟子》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孟子》合集.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孟子》合集.docx

《论语》《孟子》合集

《论语》《孟子》教案全集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

从孔子到孟子

夫子自道

全面认知孔子真人,最可信据者自莫如《论语》;尤其是夫子自道部分,都是剖心示天下之言。

而其所言多为心之所之的天下之道,和身之所修的君子之德。

纵观孔子一生栖栖汲汲的心力所萃,实不出学以求道、仕以行道、教以传道三事,身之穷通、事之成败,非所甚看重者。

故本篇次序不全依生平履历为序,而取《为政·四》夫子晚年总结一生学道精进的思索历程为纲,选辑凡百十三章,分六部分说其义,阐明孔子为天下求仁爱安宁之道、修君子楷模之德所付出的毕生心血与成就。

盖孔子对中国历史无比深刻的影响,固在道德而非事功也。

《为政第二章》子曰:

“吾十有(又)五(古初数手指计物,故十以上须加“有(又)”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有道),四十而不惑(不为世事惑乱),五十而知天命(人生所行所制的自然定律),六十而耳顺(一听就知其所以),七十而从(一作“纵”)心所欲不逾(越)矩。

【本章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志道成仁全过程的简介与自评,语浅义深,一步一阶梯,最足后人认识真孔子。

人老都喜回味当年风光的旧事,唯孔子自幼至老只志于道。

想孔子一生,不论求道与求仕的经历都可谓丰富。

而今暮年,一不嗟老叹卑,二不以身尊“国老”自荣,以弟子半天下自豪,升沉荣辱俱遗身外,甚至不知老之已至,一心系念不忘者唯有淑世之道与徙善之德,虽老不改其初。

不管世人对孔子之道如何评说,他这简朴自叙中饱含的精纯笃实的哲人风度,乐道不倦的极端热忱,就是思想家最可宝贵的伟大品德,足供认真的思想者永远奉为楷模。

孔子自述求道进德的历程,自年十五始。

十五开始懂世事,周世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写、算),十五入大学(明人道)”。

孔丘无此福气,三岁丧父,年十七又丧母,要学全得靠自心坚毅。

“志于学”的“志”贯穿孔子一生,不可轻看,“志者,心之所之(向、往)也”。

无论做什么,心里老是想着学与问,才是“志于学”。

《论语》全书,处处是孔子好学慎思的心得之语,终成“集大成”式的思想巨人。

“至圣先师”首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好学的楷模,影响所及,鲁国也以好学著称,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从天子至庶人,尊师崇学的风气经久不息,曾经世无其伦。

“三十而立”是人生成熟的一大标界。

常人成家立业,家为传后、业以谋生,所立不出生活本领。

少年孔子为独立谋生也干过许多粗活“鄙事”,二十出头当过季氏家(“家”是国下面封给卿大夫的行政领地)的小吏,管仓库则秤平而账清,管牲口则“牛羊茁壮长”,公平敬业。

然所业非所志,志道之士别有远大怀抱,“入太庙,每事问”,探询礼器设置中的礼意,随员出访洛邑学周礼、读文献,向宫中乐师学古琴曲,在齐听舞乐“三月不知肉味”,抓住一切机会学礼乐。

孔子之世,周以礼乐治天下的模式行了四五百年后,虽呈“礼崩乐坏”之势,可在邦交与贵族人际关系上仍具正统权威,言行举止合礼就有分量,失礼即为人耻笑。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事事有礼,非学不成。

从十五志学到三十,孔子自信已能在纷纭世事中立身处世,站稳脚跟,依礼行事了。

“而立”,立于礼也,而“礼,履也”,指行事有准则。

“四十而不惑”则是听言观人都能得其真,不受蒙蔽,做到心中有底,可说是见识上的“立”。

人世真伪难辨令人疑惑,是非淆乱教人迷惑,时尚滔滔诱人眩惑,左右失据陷入困惑,偏见私欲导致抉择惑乱,不惑甚难!

智光烛照则外物之惑可破,笃道厚德则内心之惑能祛。

“不惑”,立身乃能“确乎不可拔”,志道坚定而不移。

古人“志于学”,根本上是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故学与人同步并进,非为学位名利也。

从身立于礼到心无所惑,是孔子求道有成的第二大步。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身心与道德已无不相应,学道而臻于成道的至境。

以前的学、立、不惑基本上还是求人世之道,五十而后的“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则由人道进而沟通天道。

以大自然生灭运化之大道观世待己,懂得此生所当行与所制约,则行所当行,止于当止,乐天知命。

中华自古崇信自然的天地之道,实为理智健全而卓越。

“天之爱人甚矣”,既生众民,又无偿提供人生必须的一切,能不爱乎?

天有大功而不自夸,大恩而不望报酬,贫贱不欺,巨细并照,可不敬乎?

倘离天辩道,人世有权都有理,有舌皆能辩,则是非无由裁定;至高之理,至公之德,皆在默默运化而昭昭明示的“天”中。

故周秦诸子虽各道其道,而皆从天道推论世道。

近世辩诘“天道观”唯心还是唯物?

中华哲人不作无谓之辩。

人是“天地之心”,天有道而不能自言,唯“人能弘道”;赋予概念、构造“学说”者莫非思想文字,何来无人之“唯物”?

然人心如空无一物,则无所思无所想因无任何主义,哪有无物之“唯心”?

“道”为万物所显示,也是人学习思考的心得,心物互动的文化观念,超越且优越于西哲排它独断的“唯心”“唯物”远矣(与古希腊智者们不问人世祸福的纯思辨习气两样,人之言道不远离人生实情,中国几千年哲学史上绝少鼓吹无物而唯心、无心而唯物之所谓道)。

孔子不轻谈天命,大抵有二层含义。

以“天命”之“命”为动词“命也”“使也”之义。

天使(命)我之所以为我的德性,即《中庸》开宗明义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孔子屡言“天生德于予”,则天必不虚生我,我德必不枉有,意识到天赋我德性就是命我修德尽性于斯世,奉行天命是人性的大自觉。

人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因之而大增,鄙吝自私、懈怠自弃之心不敢有。

“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从觉悟天命中得出(见《易》乾卦)。

另一层义,“命”又是名词“定数”,“天命”是天在冥冥之中对人心人力实现程度的最终限制,“道之将行也与(欤,下同),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此“命”即由天定,人力不可强者。

因为天不独生我,并不私我,有无数生灵各具才性各有所求而共处一世,其间爱恶错忤,聚散无常,必然偶然无限复杂,命运实有理性不可究诘者。

人处亿兆间,奋斗一生的最终所得果有多少?

是个人无法逆料又无从拒绝的事实。

只有努力在己,而“成事在天”,如年之寿夭、命之穷通、道之行与不行,皆有身外无限复杂的因素时时在制约着。

凡此难以名状,通归诸“天命”而已。

(这种世事纷扰的最终局面,即所谓社会历史,故恩格斯称之为无数个体运动的“合力”作用。

可知不存在单一先验的历史“规律”。

)通知“天命”的二义,则君子既自强不息,又敬慎戒畏,知此生所当为与不可强为。

所以《论语》全书最后一章是: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行事总是那么有理有节、不骄不馁,极富分寸感,言语间有种清明的圣智气象,和他五十后由“下学而上达”,又从天命返观人我的极深修养工力,大有关系。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知天命”由理性知解精进为耳目心志的道德至境。

闻人言而刺耳者,常因事出意外,或言忤己意。

能心无成见,“无意无必”,洞明人情事理之必然自然,意外亦在料中,则逆心不觉刺耳,心明耳聪而无所不顺。

其实五十一岁后那四五年,是孔子一生唯一参与外交内政的斗争,同各种人物认真打过交道的一段经历。

要说他热衷政治,正宜有所回顾。

不料只淡淡地说,学了个“耳顺”,算是长进吧。

人之于仕途政事,干时起劲,老来也懒得再提起了,很耐人寻思。

史称孔子“晚而喜《易》,韦编(编竹简的牛皮绳)三绝(多次因常读而磨断)。

”《易》正是从天道察人事之书,孔子默祷苍天能“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五十五后的十四年岁月,带领众弟子奔波各国,苦苦寻求能行道之邦,结果到处不用,还曾被囚禁于匡、绝粮于陈,得出“君子固穷”的结论,欣然接受“丧家狗”的称号。

六十八高龄的人了,气血已衰,只好返鲁,不复求仕,发愤忘忧,潜心整理“六经”典籍,为民族的历史文化保存了一批奠基性的宝典,不倦地谆谆教诲众弟子,给三代仁德大道造就出一批薪火传灯人。

本章自叙至古稀之年,依旧一字不及其业绩,只认真审视自身求道进德之境。

从心所欲无不中矩,则已不待思而后明,不勉力而中道,此莹然无瑕的道心,是明澈高贵的“天地之心”,人心价值的最大实现,道德修养的最终完成。

“从心所欲”是自由,“不逾矩”则自觉受制约,常人只知自由与制约对立,而孔子既自强不息又自觉克制,才是最完善也最难到的境界!

人之不朽有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夫子有其二不朽焉。

古今中外诸圣中,夫子之道最贴近人性本真,故能得地球上人数最众的民族最经久的悦服;夫子之德最高雅纯粹,故历代贤哲才俊共奉为中华人文的祖师,钦敬不已,岂无故邪?

《公冶长·五》颜渊、子路侍(伺奉)。

子曰:

“盍(何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所乘马车)衣(穿)轻(钱大昕考古本无“轻”字,是)裘,与朋友共(同享),敝(坏了)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勿)伐(自夸)善,无施(加人)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后世总喜把夫子美化(或丑化)为道貌岸然的说教者。

想不到言志这种理想教育的严肃场合,孔门师徒竟如友人促膝倾谈,绝无闻而生厌的豪言壮语,令人怀想其时师道之淳,学风之正。

子路来自“卞之野人”,粗豪刚直,车同乘裘共穿,用坏了也不计较,所愿恰符朴直无私之性。

颜子深悟夫子之道,善能推己及人,志在学道自得。

最平实而远大者,还数夫子,所愿不出善良生民所热望,老安友信而少怀,既是个体的人生价值,也是人道社会的安乐图景。

过此之求,“伟大理想”“壮丽乐土”代代君王与圣哲们都许诺“定要实现”,也曾疯狂试验过,临了反思,何曾消除老者被遗弃、朋友无信义、少者缺乏健全成长的社会环境?

孔子之志是人生正常需求的朴实概括,任何社会皆宜作基本准则。

夫子不自设制度、发明主义、依靠谁打倒谁。

表明他不是政治家,不谋统治人,更无特定“阶级觉悟”,只是位热爱人类孜孜求老少安乐、朋友忠信、社会人人各得其所,遂性生活的伟大哲人。

安之、信之、怀之的“之”,是指使安、使信、使怀的“我”,还是代老、友、少?

旧说各异。

明白的原文,又叫注释专家缠绕胡涂了。

强生分别,实为多事。

志者心所向往,既是我的追求(我欲使老安、友信、少怀),自然也是我所愿见(出现老能安、友可信、少者得关怀的社会)。

此思理为古哲常见,如我自觉人为万物之贵,故以道德人格自珍自贵,且以此敬人爱人,而人亦敬之爱之,仁在人我之中矣。

必欲追究君子是以自爱为宗旨还是爱人当主义?

则求深反惑也。

当世论者多不怪自己对母语与传统思维渐失理解力,反而责怪中国汉文概念不精密,理论非科学。

现代工商社会生产的机械脑袋读不通古书,哪能迁怒于传统文化?

《公冶长·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孟子》中说“夫子学不厌,教不倦’可谓仁且智,但是夫子还是那么谦虚。

现代人急功近利,好象自己智商很高似的。

脑袋虽然好使,可不下工夫,结果呢?

还是落于庸俗。

可悲可叹!

此章是明白告诉大家,孔子是以他的好学为荣...而非後世人以为的道德,也是告诉大家读论语....别只顾著仁义道德....更要专注於好学之上。

杨伯峻:

孔子说:

“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

钱穆:

先生说:

“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资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啊。

李泽厚:

孔子说:

“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实可靠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喜欢学习罢了。

【孔子一生以圣人之德自修、以仁道之心待世,而始终不敢以圣自居,以仁自诩,只有“好学”则可自信,其故可知。

“学然后知不足”,愈好学深思,愈明白有限之身求无尽之道,所知实有限而所未知仍无涯。

可以俯仰无愧于天地者,亦唯“好学”而已:

我一生志学,未尝虚度。

只有疏学浅尝的半吊子,才会略拾时文俗论之牙慧,便以为得宇宙天地之金钥匙,动辄侈言“规律”,似一切“奥秘”在握。

孔子之“学”与今人之背书绝异,他下学众善而自改不善,上通天道而乐道忘忧,不但内涵广大,而且得于心必见诸行,“学,效也”(后代每学张嘴,见诸文而已)。

《论语》言学之富而精,古今无与伦比(详后《论学篇》)。

“不如丘之好学”,谁谓不然。

古义学是“觉己”,教为“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