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435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docx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

五代时期胡瓖等绘画赏析

  

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

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

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人物画盛行于唐代中期以后的风俗、仕女画科,到了五代时期益臻成熟,既有陆晃多画村野人物、张质工画田家风物等取材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又有杜霄所画秋千、捕蝶仕女,周文矩所画理鬓、按舞、捣衣、熨帛仕女以及贵戚游春等取材贵 族生活的风俗画。

正如当时文学上盛行表现乡土风味的竹枝词和表现城市奢侈生活的香艳词曲那样,都是同一时代风气之下的产物。

在北方契丹政权所辖地区,这时则出现了以反映北方边民生活习俗和地方风光为特色的以胡□、胡虔父子为代表的蕃马图。

佛道画科在五代也颇为兴盛。

唐代中期便已出现的宗教绘画世俗化的趋势至此时表现得更为突出,佛教题材的绘画中作为礼拜对象的佛、菩萨的庄严肃穆的形象,远不如以普通僧人作为原型的罗汉像塑造的出色。

西蜀的贯休、张立,南唐的王齐翰均以擅长罗汉著称。

道教题材的绘画也同样有着世俗化的趋势。

   写真是五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画科。

前蜀先主王建使高道兴、赵德齐画皇姑、帝戚、后妃等像于朝真殿上,后蜀先主孟知祥命阮知诲为自己写真于大圣慈寺真堂,又写两位公主像于内廷,这些肖像画大约都是旨在显示主人公的富贵身份。

南唐中主李□命周文矩为自己和王弟们写真,后主李煜命顾闳中偷写韩熙载夜宴情状,从现存作品来看,均颇能深入地刻画主人公的个性。

 

        

 《卓歇图》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胡瓖(10世纪),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

他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写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对于马的骨骼体状、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矫健勇武,都表现得无与伦比。

《卓歇图》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

可汗与其妻关氏盘坐地毯上宴饮,侍从正执壶进酒献花,前有奏乐起舞者。

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

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

“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释,“卓歇”则可理解为立帐歇息的意思。

  

《卓歇图》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卓歇图》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卓歇图》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卓歇图》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卓歇图》五代 胡瓖 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神骏图》五代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7.5厘米 横12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的前隔水有金书“韩幹神骏图”五字题签。

经比较研究,初步认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

是工笔画晋人支盾爱马的故事。

此图人马用笔极为精练,施重彩而不愿其浓艳,画人马形神统一,树石钩而不皴,水纹浪花尤见功夫。

总而言之,此画技法出自唐人,纤巧处露五代画师之风。

      

 《阆苑女仙图》五代 阮郜 绢本设色 纵42.7厘米 横1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阮郜事迹记载不详,《宣和画谱》只说他“入仕为太庙斋郎”,尤工写人物。

《阆苑女仙图》画法工细,色彩艳丽,也是五代人物画的精品。

画中描写仙山阆苑中, 一群女仙来往行坐,有执卷欲书者,有展卷凝视者,有的在拔弄琴弦,其优美动作和陶醉于此的表情十分富有感染力,观众似乎感觉有丝丝韶乐直入耳际,余音绕梁不断。

画中人物的神情体态,端庄秀丽,衣纹柔丽流畅,树石修竹多用双勾填色法。

此画无款印,但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如清高士奇在跋中说:

五代阮郜画,世不多见。

       

 《勘书图》五代 王齐翰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王齐翰,建康人(今南京),仕南唐画院为翰林待诏,擅画人物、山水、道释。

《宣和画谱》称其人物画“不曹不吴,自成一家”。

《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

画中文士白衣长髯,袒胸赤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闭左目,复翘脚趾,状甚惬意。

其身后为三叠屏风,上绘青绿山水,屏风前设长案,置古箱卷册等物,身前为一画几,陈列笔砚简编等物。

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

画中人物神情精妙,衣纹则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

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上面山水并不勾皴,用落骨法,林峦苍翠,草木茂密,略用唐人遗法而写江南真山,亦有别于董源青绿山水。

        

《勘书图》五代 王齐翰 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重屏会棋图》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40.3厘米 横7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逖会棋的情景。

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手持盘合,两眼前视,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逖,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

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环境简洁静雅。

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一妇后立,三侍女捧褥铺毡,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上绘山水。

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故名《重屏会棋图》。

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

线描细劲曲折,略带起伏顿挫,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琉璃堂人物图》五代 周文矩 绢本设色 纵31.3厘米 横126.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琉璃堂人物图》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琉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

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

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一手轻捧纸绢,陷入沉思,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似在细细琢磨推敲,一作沉思状,一扭头回视,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

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刻画得细致入微。

人物姿态各有不同,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

《琉璃堂人物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