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6274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docx

届高三新课标语文诊断性测试题

2014届高三语文诊断性测试题(课标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家训的特点

  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

宋代家训集成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题材,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

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

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的《家范》等。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

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族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

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

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

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

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

宋人把简朴当作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士世范》)。

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集中。

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

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

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

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

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

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题材,它汇集了宋及宋前历代的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B.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提倡辩证的节俭,把简朴当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

  C.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通过对家庭成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等儒家思想贯彻集中。

  D.宋代家训对子孙的训导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等惩罚方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训发展史上,宋代家训是个重要阶段,其标志之一就是家训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B.宋代选官以科举为主,一些家族为使其成员能科举入仕,积极纂述家训,这是宋代家训繁荣的重要原因。

  C.为提高子孙素质,宋代家训既对子孙加强道德教育,又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的教育。

  D.家训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而社会的长治久安又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

因此,家训并不违反朝廷的法律。

  3.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重视家庭治生,这是宋人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及参加科举考试经济基础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

  B.在宋人家训的诸多教育原则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C.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宋代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还提倡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D.在礼法社会中,家训与法律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制订的出发点和目的方面又有所侧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

“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甘茂曰:

“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谓向寿曰:

“子归,言之于王曰:

‘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

’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

对曰:

“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

名曰县,其实郡也。

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昔曾参之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

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乐羊返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乐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

樗里子、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

“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衍果争之。

武王召甘茂,欲罢兵。

甘茂曰:

“息壤在彼。

”王曰:

“有之。

”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

  (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曰县,其实郡也其实:

它实际上。

  B.疑臣者非特三人特:

特别。

  C.文侯示之谤书一箧谤书:

攻击他人的文书。

  D.樗里子、公孙衍果争之争:

通“诤”,向……诤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甘茂“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请之魏,约以伐韩②王迎甘茂于息壤③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④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⑤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⑥甘茂曰:

“息壤在彼。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⑤⑥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茂善通人意,心思缜密。

他听到秦武王想攻打周王朝,便心领神会,并要向寿同行,以便向寿能和自己一同说服魏国去攻打韩国。

  B.甘茂知己知彼,处事慎重。

秦武王问他为何先不攻打韩国,他分析了当时宜阳的情况,劝说秦武王不要轻率地远行千里去攻打宜阳。

  C.甘茂巧于言辞,善用比喻。

他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后顾之忧,而是借用“曾参杀人”的事例来说明秦武王可能对自己不信任的担忧。

  D.甘茂洞察人性,料事准确。

他早就预料到秦武王会听从樗里子和公孙衍二人反对他带兵攻打韩国的意见,他的预见后来果然得到验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

(5分)

  译文:

  

(2)乐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卜算子①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该诗系靖康元年金兵进逼洛阳时,诗人于逃难途中而作。

②矰:

射鸟的短箭。

缴:

系在短箭上的细绳。

  8.词的上阕描绘了“旅雁”怎样的形象?

(5分)

  答:

  9.该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

  (3)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我的叔父弗雷德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1945年以后的岁月不堪回首,只是由于我的叔父弗雷德,才使这段回忆留存在我心里。

一个夏日的下午,他从战场回到家里,衣服上没有饰物,唯一的财物是个白铁罐子。

他拥抱我的母亲,亲吻我的姐姐和我,喃喃地说:

“面包、睡觉、烟草。

”接着他就往我们家的长沙发上一倒。

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很高,躺下后比我们的沙发长出好多,这就使他不得不蜷曲两腿,或者干脆把腿伸到外边。

这两种睡法都使他恼火,并抱怨我们的祖父母,因为这件珍贵的家具还是他们购置的;但他又觉得,这并不妨碍他在上面痛痛快快地睡个够。

  那时我14岁,是和那个我们称之为黑市的奇特机构进行联系的唯一纽带。

我的父亲已经阵亡,母亲领一份微薄的抚恤金。

我的差事是几乎每天把轰炸时抢救出来的小部分财物拿出去变卖,或换面包、煤和烟草。

煤在那时是造成严重损害财产观念的原因,这种损害行为今天就得使用偷窃这个严厉的字眼来表达。

就这样,我几乎天天出去偷窃或变卖。

我母亲尽管心里也明白这种丢人的行为是出于无奈,但她每天早晨总是眼泪汪汪地目送我去尽我这份艰难的义务。

  弗雷德叔叔的到来唤起了我们的希望,大家都期待这个强壮的男人能给我们有力的帮助。

一开始他就使我们大失所望。

从第一天起,他的胃口使我非常不安,当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忧虑告诉我母亲时,她要我先让他“苏醒过来”再说,他的苏醒花了差不多8个星期的时间。

虽然他不断咒骂那张不够长的沙发,他在上面还睡得挺香。

  我们再三要他谈谈战争中的事情,他一次也没有答应;他说,那不值一提。

  他过去当过会计。

当他在我们的沙发上度过了头4个星期以后,我的母亲就亲切温和地劝他去打听一下从前那家公司的下落。

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

经过一个小时费力地打听和奔波,我在一个破坏了的城区找到了那家公司:

一堆8米来高的颓垣断壁。

弗雷德叔叔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

  他把身体往后一靠,给自己卷了根纸烟,洋洋得意地对我母亲点了点头,然后请她把所有的财物找出来。

在我们卧室的一个角落放着一个钉得严严实实的箱子,我们迫不及待地用锤子和铁钳把它打开。

从里面拿出来的东西有:

20本厚度和质量都属于中等的小说,一块金怀表,上面满是灰尘,但完好无损,两副吊裤带,几个笔记本,一张商会证书和一本存折,有1200多马克的存款。

他把存折交给我去取钱,其他东西拿去变卖。

这样,我们有4个星期不用为面包、烟和煤发愁了,这种情况使我感到非常快慰,尤其是这时所有的学校又打开了大门,欢迎入学,而叔叔劝我完成我的学业。

  然而这个时期的大事是:

弗雷德叔叔在他回到家里整整8个星期以后开始行动了。

  夏末的一天早晨,他从沙发上起身,将他的胡子刮了又刮,所花的工夫使我们吃惊;然后要了洗干净的衣服,借了我的自行车骑走了。

很晚的时候,他带着一片嘈杂声响,和一般强烈的葡萄酒味回到家来。

酒味是从我叔叔的嘴里喷出的,响声是由一根粗绳子拴着的半打锌桶发出来的。

直到听他说他已决定在我们这个惨遭破坏的城市做鲜花买卖来谋生时,我们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对新的价值世界极端怀疑的母亲反对这个计划,她说鲜花没人要买。

可是她错了。

  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我们帮弗雷德叔叔把装满鲜花的桶送到电车站,他在那里开张营业。

我所见到的黄的和红的郁金香、露水晶莹的丁香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

我的叔父站立在一片灰蒙蒙的身影和废墟中,他用响亮的嗓门吆喝起来:

“鲜花——”这个时候,他是多么神采奕奕。

关于他的生意的兴隆发达,我就毋庸赘述了,简而言之:

就像彗星一般。

4个星期以后,他已是3打锌桶的业主,两间分号的老板;一个月以后,他已成了纳税人。

我感到整个城市都改观了:

在许多角落里如今都出现了花摊。

鲜花供不应求,花桶不断添置,新的木房陆续修建起来,手推车也愈来愈多了。

  不管怎样,我们不光鲜花时时有,面包和煤也源源不断得到供应,而我也可以不再当中间人了,这对于加强我的道德观念大有裨益。

现在,我的叔父弗雷德早已是一个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了,他的分号还是那样生意兴隆,他已有了一辆小汽车。

  今天,当我见到他:

一个魁伟的人,坐在漆得红艳艳的汽车驾驶室里,就觉得十分诧异,在我的一生中竟会有一段时间为他的胃口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好处是叙述亲切自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感情。

  B.“他的胃口使我非常不安”,这句话表明“我”对弗雷德饭量很大的不满,暗示了当时物质的匮乏和“我”的家庭生活的艰难。

  C.“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和“……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弗雷德托我办事并非真心,其实当时他还不想出去做事。

  D.小说刻画弗雷德形象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母亲反对他做鲜花买卖,城市许多角落出现花摊,这些都很好地烘托了弗雷德的形象。

  E.原文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流露出“我”对“我的叔父弗雷德”终于“开始行动”的欣慰之情。

  

(2)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我的叔父弗雷德”的形象特点。

(6分)

答:

  (3)简要概括“我”对叔父弗雷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答:

  (4)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9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

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成绩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

“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

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

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

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

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

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

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丘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

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

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

中国青年人很厉害!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渴望回国效力。

他多次向冯·卡门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

钱伟长最后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过6岁的孩子为由,要求回国探亲。

1946年5月6日,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

当时他34岁。

  (选自《钱伟长小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有极高的天赋,又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是从小看着古书长大的。

  B.“九·一八事变”之后,钱伟长弃文从理,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钱伟长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都相似。

  D.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E.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在学习、科研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展现了他不平常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

  

(2)文章主要回忆了钱伟长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3)除了正面描写,文章还多处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来表现钱伟长的形象,试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6分)

答:

  (4)极具文史天赋的钱伟长后来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9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倘若天天让他们接触低俗文化,耳濡目染,他们的素质怎能提高?

  B.许多人不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又怕生了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文过饰非,心存侥幸,以致延误病情。

  C.他是热心人,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几年下来,他做的好事可谓擢发难数。

  D.这位护士的技术非常高超,给病人打针时往往能很快找到血管,然后一针见血,真令人佩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羽联为什么处罚运动员?

原因是不想被国际奥委会就羽毛球“假打”之事抓住把柄,从而有充足的理由把羽毛球从奥运会中驱逐出去。

  B.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住国内微型车、农用车生产制造起步不久、市场销售日趋走俏,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

  C.2013年1月起,一批经济领域的新法规正式实施,其中就包括取消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火车票价格将相应下调等内容。

  D.相关官员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很复杂,要考虑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因此又不能影响到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常”呢?

那又不然。

,,;,。

,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否则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②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

  ③宣称“苛政猛于虎”

  ④以为国君不能“言莫予违”

  ⑤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

  ⑥更反对暴政

  A.⑤③④②⑥①

  B.②④⑤①⑥③

  C.⑤④②⑥①③

  D.②④①⑥③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的两翼,不可偏废。

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

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②。

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③,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答:

  17.下面这幅图画是我国重阳节的纪念标志,请你说明其构造特点和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文化,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家梁晓声说过“文化”可用四句话表达: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需要这样的“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解题说明

  一、

  1.A(根据原文第1段“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可知,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2.C(A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选项“质量远远超过了前代”的表述属无中生有。

B根据原文第2段“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可知,选项“为使其成员能科举入仕”的表述曲解原意。

D根据原文第4段“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可知,选项“家训并不违反朝廷的法律”说法绝对)

  3.A(根据原文第3段“宋人重视家庭治生……这也是……的经济基础”可知,选项犯了因果倒置的毛病)

  二、

  4.B(特:

只;仅)

  5.A(②是指秦王迎接甘茂。

④是指曾参母亲的行为。

⑤是指秦王要跟甘茂盟誓)

  6.A(“以便向寿……去攻打韩国”于文中找不到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