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断层构造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204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断层构造 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断层构造 2.docx

煤矿断层构造2

毕业论文

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12年月日

 

第二章煤系地层7

第三节对井田深部水平主要构造的分析、预测16

参考文献30

 

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荣辉煤矿的矿井地质构造,井田内各主

要构造块段的划分,井田深部水平主要构造的分析、预测,煤系地层。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F0断层。

断层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在大断层附近煤岩层的产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煤层倾角局部变大,出现急倾斜甚至倒转等。

对井田内的大中型断层的延展方向落差的变化及其影响范围等情况掌握不清会造成设计和施工的盲目性,采区不能合理划分,甚至威胁安全生产。

我矿的F0断层已揭露的最大落差为37米,倾角76~88度,斜穿全井田,打乱了我矿的二、三水平的生产布局,现已有多处工程揭露了该断层,我们通过地质观测取得了一些基础性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希望对我矿今后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断层煤矿生产影响及对策

 

引言

荣辉煤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中型现代化矿井。

荣辉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

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全井田总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

从储量上看,矿井的服务年限可以达到75年,但随着矿井开采区域的延深(伸),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趋于复杂,高强度的机械化开采困难越来越大。

荣辉煤矿井田的主体构造为井田北翼的塔坨向斜和南翼毕各庄区域的毕各庄向斜,是由于开平向斜在发育过程中北部受青龙山东西构造带影响,主向斜轴在古冶以北发生偏转呈东西向而派生出的南北应力场形成的次一级构造。

荣辉煤矿井田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即井田北部的塔坨向斜区,中部单斜构造区和南部的毕各庄向斜区。

井田内断层较为发育,在此重点介绍F0断层:

该断层实际揭露于南四石门下部车场,根据巷道工程及钻探控制,往北一直延展到井口区附近。

该断层为高角度正断层,倾向SWW,倾角70°~84°。

揭露的最大断层落差为37米,往北延展落差逐渐减小,南三石门处落差为32米。

三水平运输大巷在一道半处穿过该断层,落差为15米,在三水平南一石门钻探确定落差为15米。

该断层贯穿整个单斜构造区,给采掘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同时,在F0断层的两侧伴生有一定规模的较大落差断层。

随着井田开发往深部延深,构造发育越来越复杂,断层落差增大,断层面形式多样化,对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F0断层及伴生构造的存在,完全打乱了二水平下半部及三水平上半部的正常生产布局。

 

第一章矿井区域概况

荣辉煤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中型现代化矿井。

本井田于1995年4月进行普查勘探,1998年6月21日开始建井,2000年10月21日正式投入生产。

设计能力年产30万吨,到2000年,原煤年产量即达到40万吨,超过原设计能力。

2005年开始矿井改扩建,在主副井西施工直达-490米水平的混合井,新增设计能力30万吨/年,将矿井的设计能力提高到年产70万吨。

但由于极复杂的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改扩建工程一再延误,直到2009年新混合井才投入使用,承担二水平的提升任务。

2010年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60万吨,四水平延深工程正在施工。

第一节矿井技术边界

荣辉煤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交通较为方便。

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全井田总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

荣辉煤矿是曲靖市富源县重要的骨干矿井之一,以其经济效益和产量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因此,荣辉煤矿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从储量上看,矿井的服务年限可以达到75年,但随着矿井开采区域的延深(伸),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趋于复杂,高强度的机械化开采困难越来越大。

 

第二节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地测工作

随着矿井生产的逐步延深,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趋于复杂。

因此,2005年在生产过程中对矿井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勘探,对影响矿井安全和生产的水患问题进行了治理。

在此期间,施工地面地质孔5个,进尺,井下地质孔201个,进尺;地面水文地质探查孔13个,进尺7055.14米,井下水文孔210个,进尺22496米。

通过对新获得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对荣辉煤矿井田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赋存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统计分析,重新确定矿井的地质条件的类别为:

Ⅱ-ⅡabcⅢdⅢeg;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仍属极复杂类型。

完成了208区域10#岩溶陷落柱的探查与治理。

2003年208皮带巷平7孔揭露10#陷落柱,随后即对10#陷落柱开展了大规模的探查与治理。

通过物探及钻探方法圈定了陷落柱的空间发育形态,研究制定了“堵一供水”结合的治理方案。

共计完成9个主孔,24个分支孔,总进尺,其中主孔,分支孔,最大孔深。

注入水泥及砂、石等10026.l吨,完成了9煤层底板以下15米至7煤顶板以上15米的50米范围陷落柱内部及周边裂隙导水通道的封堵,消除了陷落柱内部高压水由7、9煤层地段发生突水的隐患,同时保证了平7孔的正常涌水。

目前,平7孔出水量稳定在3/分钟左右。

自2005年开始,208平7孔的涌水得到了充分利用,直接排至井上供生产和生活使用。

完成了矿井重点延深工程如2-l、三水平井底车场、3-2皮带巷等的

综合水文地质探查,保证了矿井的水平延深和工程的施工安全。

在3-2皮带巷水文地质条件综合探查中,发现了发育在204车场下部12煤层底板砂岩中的13#陷落柱。

引进了高精度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完成了二水平南三~南四采区、

三水平南一~南二采区的三维地震勘探,合计4.12平方公里,得到了较

好效果,解决了采区内部小构造探查的技术难题。

十年间,计算机和物探技术在某矿地测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得到

了加强。

建立了水文地质数据库,年终储量计算机化,计算机绘图得到了

开发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果。

物探技术在防治水工作及构造探查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无线电坑透、瑞利波、电法(音频电导、电法测深、透视等)和

Po-210、Po-218等探测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我矿特点的水文地质综合立体勘探方法。

第二章煤系地层

荣辉煤矿井田煤系地层主要由石炭系、二迭系地层组成,其中包括中石炭统唐山组,上石炭统开平组、赵各庄组,下二迭统的大苗庄组、唐家庄组。

基底为经过长期剥蚀夷平的中奥陶统,上覆地层为上二迭统古冶组陆相碎屑岩。

含煤建造由一套海相、过度相、陆相地层组成。

一、唐山组

属石炭系中统。

直接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与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平均厚度约56米。

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底部为鲕状铝土质泥岩(G层),含K1、K2、K3三层灰岩,以K3灰岩发育较好,层位稳定,厚度一般为2.5~,称为唐山灰岩。

含1~3层不稳定的薄煤线。

二、开平组

属石炭系上统。

上部止于赵各庄灰岩(K6)顶板,下起唐山灰岩顶板,本组厚度约52米。

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含K4、K5、K6三层质地不匀的薄层灰岩和一层局部可采的14煤层。

本组比唐山组颜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泥岩显著减少,含砂量增加,植物化石增多,黄铁矿结晶体和菱铁矿结核均较发育。

三、赵各庄组

属石炭系上统。

上部以11煤层顶板为界,下伏开平组,厚度约86米,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岩性以粗砂岩、中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

含二至三层可采煤层,即11煤、12煤、12半煤。

岩性与开平组相比颗粒变粗,接近陆相沉积。

四、大苗庄组

属二迭系下统。

上部止于5煤层顶板,下伏赵各庄组,厚度约67米。

本组以深灰、黑灰色粉砂岩和泥岩为主,青灰色中砂岩次之,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含可采煤层四层,即5煤、7煤、8煤、9煤。

6煤层分布普遍,但不可采,植物化石的种属显著增多。

五、唐家庄组

属二迭系下统。

上面止于A层顶板,下伏大苗庄组,厚度约270米。

岩性以粗一中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下部粉砂岩和泥岩比较发育,间夹l-4层薄煤线。

岩石颜色由下部的深灰、浅灰往上变为灰绿和紫红色,均属于陆相沉积。

某矿井田煤系地层的形成过程均属于近海型沉积。

其中石炭系的唐山组、开平组和赵各庄组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二迭系的大庙庄组和唐家庄组属于近海陆相沉积。

整个煤系地层厚度、煤层层数旋回结构明显清晰,易于对比。

从相旋回的特征分析,中石炭世地壳升降运动频繁,引起大面积的海侵和海退,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

由于地壳运动短暂而

频繁,不宜泥炭堆积,故没有形成可采煤层。

在这时期地形比较平坦,海侵和海退范围广泛,沉积了三层薄层灰岩,即K1、K2、K3灰岩。

中石炭世地层厚度较薄,约为56米,相施回结构清晰,易于对比。

晚石炭世地层以缓慢上升为主,聚煤作用活跃,海相地层逐渐减少,过渡相地层增多,且出现河流冲积相沉积。

在晚石炭世早期地壳运动还比较频繁,且很不稳定,沉积了三层薄层灰岩,即K4、K5、K6灰岩,到后期地壳运动趋于稳定,适宜植物生长与堆积形成了本井田的可采煤层,即11、12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12本煤层、14煤层。

晚石炭世厚度约为138米,相旋回结构比较清楚。

早二迭世地壳运动仍以上升为主,上升幅度由小渐大,海退范围逐渐扩大,沉积了一套近海陆相地层,湖泊、沼泽遍布,沉积了四层稳定和较稳定可采煤层(5、7、8、9煤层)。

到二迭世中晚期,气候由温润转向干燥,不宜植物的生长。

中期只形成薄煤层,到晚期聚煤作用已进入尾声。

下二迭统地层厚度约为337米。

从煤系地层形成过程来看,地壳运动在中石炭世,下二迭世是以上升为主,上升幅度由小到大,由缓慢上升到直线上升。

从岩相来看,为近海相一过渡相一大陆相。

从成煤环境看,则为滨海平原到内陆湖泊。

正是由于地壳运动由弱到强,从海相逐渐转为陆相,在这种地壳相对稳定时期,才沉积了本井田的可采煤层。

 

第三章矿井地质构造

第一节断层基本概念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

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

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是什么力量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呢?

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

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

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

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

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

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

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

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界于走向滑动断层和倾向滑动断层之间的,叫斜向滑动断层。

断层两盘之间的相对位移常被叫作断层落差和平错。

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错反映水平位移。

以上所说的断层都有一个共同的运动特点,即在运动中两盘的构造保持着平行。

 断层面能被磨得很光滑,留下摩擦的条痕称为断层擦痕;断层面两则岩石可能被压碎成细粒黏土状,称为断层泥;如压碎的岩粒较粗,则称为断层角砾。

有时断层邻近的岩层,由于抵抗滑动也会发生褶皱或弯曲。

有厚土层的地区断层面通常被覆盖。

断层面两侧断块的位移一般根据沉积层或其他标志如矿脉和岩墙来测定(相对于某一平面如海平面的绝对位移一般是测不出的)。

  沿断层的运动可以是旋转运动,两侧断块彼此相对旋转。

断层的视运动可以是与实际运动完全不同的,侵蚀作用把实际运动形迹都消除了。

运动可以是持续蠕动,或在数秒内发生几公尺数量级的跃动。

大部分地震是沿断层的快速运动引起的。

断层可根据其倾角和相对运动以及视运动来分类。

正断层或重力断层是由于地壳受竖直挤压拉张而形成的。

上盘向下滑动,倾角一般大于45°。

这种断层在世界上到处可见到。

在美国犹他州和内华达州,断层形成山脉一侧或两侧的边界。

断裂时因上盘向下滑动数千公尺变为谷底而相对形成了这些山脉。

逆断层是由于地壳收缩,受水平挤压力造成的。

由于向上最易减压,上盘往上移动覆盖在下盘之上,其倾角一般小于45°;大于45°的类似断层,称为冲断层。

如逆断层的倾角很小,而位移总量却很大时,称为逆掩断层。

大型逆断层是维吉尼亚州和田纳西州岭谷地区中阿帕拉契区域的特色。

走向滑断层(或称平移断层)大体上也因水平挤压形成。

其差别只在于,最易减压的是几乎平行于挤压力的水平方向。

断层面基本上是直立的,沿侧向运动。

这种断层分布广泛,往往导致大洋中脊发生断错。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这种类型断层著名的陆上例子,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其最大位移有6公尺(20呎)。

在最近几百万年期间,沿这条大断层的总错距足有数十公里。

 

第二节地质构造特征

某矿井田位于开平煤田的东南翼。

开平煤田位于燕山南麓,煤系地层为石炭二迭系。

开平主向斜是煤田的主要构造骨架,呈复式向斜构造。

向斜的总体轴向为NE向,自古冶以北主向斜轴逐渐转为东西向。

向斜两翼不对称,西北翼地层倾角比较大,局部地层倒转,发育落差及走向长度较大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东南翼地层倾角比较平缓,由北往南发育两组轴向与主向斜轴斜交或直交的短轴倾伏褶皱构造:

一组由杜军庄背斜、黑鸭子向斜、吕家坨背斜、塔坨向斜、毕各庄向斜及南阳庄背斜等组成;另一组出现在宋家营以南,由李新庄向斜、刘唐堡背斜组成,其规模不如前者。

东南翼断层不很发育,规模亦较小,多见于褶皱构造的轴部,正断层较多,逆断层较少。

某矿井田的主体构造为井田北翼的塔坨向斜和南翼毕各庄区域的毕各庄向斜,是由于开平向斜在发育过程中北部受青龙山东西构造带影响,主向斜轴在古冶以北发生偏转呈东西向而派生出的南北应力场形成的次一级构造。

塔坨向斜在井田范围内已由钻探工程、井巷工程严密控制,向斜轴线总体呈东西向,枢纽呈弧形向北凸出。

受塔坨向斜影响,往南伴生发育了北二背斜和井口向斜。

毕各庄向斜主要为钻探工程控制,向斜轴呈NW向,枢纽呈马鞍状起伏较大,沿轴线形成两个小型盆地。

井田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分布于毕各庄向斜区域:

一组是以F5大断层为主的断层带,走向呈NNE向。

F5断层为正断层,落差达200余米,向北发育,一直切过唐家庄井田。

F5断层为喜马拉雅运动中产生的次一级构造;另一组是以F0断层为主的断裂构造带。

该断层带在三水平南二石门以南通过钻探、物探、巷道工程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南二石门以北的延展情况及落差变化尚待探查。

F0断层为F5大断层的伴生构造。

第三组为毕36孔、84-7孔揭露的一组较大落差的正断层。

断层多为单孔控制,断层的走向尚未确定,也应属于F5大断层的伴生构造或派生构造,有待进一步查明。



第二节井田内各主要构造块段的划分

某矿井田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即井田北部的塔坨向斜区,中部单斜构造区和南部的毕各庄向斜区。

一、塔坨向斜区

由南一石门往北到井田边界为塔坨向斜区。

该区域内以褶皱和陷落柱构造发育为主要特征。

褶皱由北往南依次为塔坨向斜、北二背斜、井口向斜。

已发现的陷落柱大部分发育在此区域,且集中于井口向斜轴部附近。

断裂构造发育以小型正断层为主。

塔坨向斜:

塔坨向斜为本区域的主体构造,对该区内其它褶皱、断裂构造及煤层的后生变化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塔坨向斜的枢纽呈弧形、向北弯曲。

向斜的轴线在-400米以上为N65°W,往深部转为N45°E,向斜轴面略向北倾斜。

两翼地层不对称,北翼陡,地层倾角可达45°,南翼缓,倾角在20°以下。

向斜在浅部较为开阔,而在-300米至-600米之间褶皱比较紧密,并略呈复式褶皱构造。

向斜深部有向董各庄盆地发展的趋势。

北二背斜:

属塔坨向斜的次一级褶皱构造,背斜的轴线位于北二石门2270下山附近。

基本与塔坨向斜轴平行,也呈弧形弯曲,发育于-300米水平以下。

井口向斜:

位于二水平井底车场,也同属于塔坨向斜的次一级构造,由两个小型向斜呈"Y"型组合而成。

主轴也基本与塔坨向斜轴平行,呈弧形。

它仅发育在-300~-700米之间,在-400米~-500米之间褶皱比较明显。

井田内揭露的岩溶陷落柱多集中在此区域。

塔坨向斜区域内的断裂构造多数与塔坨向斜的形成有关,集中发育在向背斜的轴部。

揭露的断裂构造基本上分为四组,即NW向和NEE向、NNE向和NWW向,其中以NW向和NEE向两组断裂较发育,断层落差大,延伸较远,多数为正断层。

在垂向上,同一断层在下部煤岩层中的落差要比在上部煤岩层中落差大,特别是逆断层,当发育到上部7、8煤层时,就往往呈现为煤层的褶皱变形而消失。

另外,由于煤层的厚度及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的差异,不同煤层中断层的发育差异也很大,9煤和11煤层中断层比较发育,7煤、8煤和12煤层中次之。

另外,在该区域内还揭露了三种特殊类型的断层。

一种是在浅部的7、8煤层中发育的走向断层,走向上有一定的延展长度,但垂向上只发育到9煤层顶板之上,属于层滑构造。

第二种是揭露于2170下山及2176等工作面中的大型平推断层。

断层的落差虽然不大,但断层的延展长度却很大。

第三种是同一断层在上部煤层中表现为正断层,在下部煤层中却表现为逆断层,断层面在垂向上呈弧形弯曲,拐点多位于9煤层及其顶底板附近。

据井下钻孔资料,在塔坨向斜轴部可能发育一条落差6.0米,走向平行向斜轴的正断层,需进一步做工作查明。

二、中部单斜构造区

南一石门至南四石门为中部单斜构造区。

地层走向变化不大,倾向NWW向,地层倾角8°~24°,由北往南倾角逐渐减小,一般在15°以下。

该区域以小型断裂为主,F0大断层贯穿该区域,在南二石门以北及南四石门以南发育局部小型褶曲。

根据一水平及二水平采掘开工程实际揭露的资料,单斜构造区断裂构造的发育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在成因上,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关的断层,如NE至NEE向、NWW向发育的断层,表现为断层发育的规律性很强,在走向上延展的距离较远。

有的断层落差虽然不大,也往往错断整个煤层组。

另一类是由于地层不均衡沉降或是沉积不均衡压实而形成的局部应力场产生的断裂构造,表现为断层落差较小,规律性不强,沿走向延展的距离短,除少数落差较大的断层可以影响到邻近煤层外,往往都仅见于本煤层,尤以9煤层中比较常见。

多为压性、压扭性小型断层。



(二)在展布方向上基本分为四组,即NNE向、NE至NEE向、NNW向和NWW向。

其中以走向NE至NEE断裂构造占多数,其次为NWW向延展的断层,其它两组仅见少量。

(三)在规模上,走向为NE至NEE向的断层落差较大,尤其是NE向的断层,大部分为正断层。

该组断层水平延展距离较远,并错断整个煤层组,对生产影响较大。

NWW向断层多为平推断层,虽然落差不大,但水平延展距离较远。

(四)在断层形式上,南三石门以北主要为正断层。

自南三石门以南则逆断层逐渐增多,并有正断层和逆断层交错相伴出现的现象。

所出现的逆断层绝大部分走向呈NEE向,水平延展的距离较远,初步认为是F5断层错动产生的附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五)F0断层:

该断层实际揭露于南四石门下部车场,根据巷道工程及钻探控制,往北一直延展到井口区附近。

该断层为高角度正断层,倾向SWW,倾角70°~84°。

揭露的最大断层落差为37米,往北延展落差逐渐减小,南三石门处落差为32米。

三水平运输大巷在一道半处穿过该断层,落差为15米,在三水平南一石门钻探确定落差为15米。

该断层贯穿整个单斜构造区,给采掘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同时,在F0断层的两侧伴生有一定规模的较大落差断层。

另据钻探及三维地震资料,在F0断层上盘100米范围还伴生有数条落差较大的断层,需进一步验证。

三、毕各庄向斜区

井田南翼的南四石门以南的整个区域为毕各庄向斜区。

毕各庄向斜及F5大断层是该区的主体构造,对区域内其它褶皱和断裂构造起着控制作用。

该区域以褶皱构造和大型断层发育为主要特征。

F5断层为一巨型断裂构造。

断层在本井田内的落差在200米以上,由开平煤田的东南部边缘一直延伸到唐家庄井田。

该断层在井田内的走向已由O5孔、毕44孔控制,倾向NWW,倾角崐88°。

断层上盘的煤系地层与下盘的奥陶纪灰岩对接,成为井田东南部的自然边界。

有资料证实,F5断层是喜马拉雅运动中滦县地块相对往北运动而形成的大型剪切构造。

F5断层形成过程中派生的构造应力场对该区域的构造起着重要的控制和改造作用。

毕各庄向斜主要为钻探工程所控制,轴向呈N20~30°E。

枢纽呈波状起伏,鞍部位于84-3孔和毕10孔之间,两侧沿轴向形成两个不同形态的小型盆地。

两翼地层不对称,东北翼较缓,倾角10~14°,西南翼较陡,倾角可达33°,轴面略向西南倾斜。

由于受F5断层的影响,向斜轴自毕36孔以南略有向北偏转。

小西庄背斜位于毕各庄风井处,是受F5断层影响形成的小型牵引倾伏短轴背斜,背斜的核部比较紧密,顶部较为舒缓。

轴向NE向,向SW方向倾斜,与毕各庄向斜交汇于84-3孔至毕10孔之间,从而造成了毕各庄向斜枢纽起伏呈马鞍状。

该区内还揭露两组大型断裂构造带:

一组紧靠F5断层,由F6、F7、F8组成,毕44、毕45、毕52、O6、J9等钻孔控制。

这些断层的走向基本与F5断层平行,落差30~50米。

属F5断层的伴生构造。

另一组距F5断层1100~1400米,揭露于毕36、84-7钻孔,由F4、F11、F12三条断层组成,落差25~30米。

由于均为单个钻孔控制,未能确定其走向和延展长度。

若仍为F5断层的伴生构造,其走向也应为NWW至NEE向,如果是F5断层的派生构造,走向则可能为NW向。

该组断层对三水平南八、南九采区的布置影响甚大,需在以后的生产中投入一定的勘探工程量进一步查明,以指导采区规划设计和生产。

F0断层也延伸到毕各庄向斜区域,其延展长度和落差变化也需进一步查清。

(见图3,范矿主体构造图)

第三节对井田深部水平主要构造的分析、预测

某矿三水平为单翼开采,生产将全部集中于井田中部的单斜构造区和毕各庄向斜构造区内。

目前已完成部分开拓延深工程,如3031主、副岩石下山、部分井底车场工程,水平集中运输大巷已施工到南一道半。

部分采掘工程已开始进入三水平。

但随着生产逐步往深部发展,地质构造越来越复杂,对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乃至影响着采区的生产布局及矿井安全生产。

下面对影响本水平的主要地质构造分区进行分析和预测。

单斜构造区:

地层总体仍呈NNE走向,倾向NWW,倾角15°~18°。

影响该区域的主要断层为F0及其伴生构造。

F0断层自南四石门以北进入斜切过三水平各煤层,由南一石门以北进入四水平。

据巷道及钻探揭露的资料,F0断层在该水平的落差由南往北由30米减少至15米,将给各采区生产系统的布置造成很大困难,给回采工作面的布置及回采带来难度。

F0及其伴生断层在该区域内准确位置及落差需进一步查明。

毕各庄向斜区:

三水平的主要生产区域将集中于毕各庄向斜区,其储量占整个水平的80.4%。

在毕各庄向斜区域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