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023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docx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

答案:

[解答]广义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教育目的

答案:

[解答]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的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学

答案:

[解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4.德育

答案:

[解答]道德教育即德育,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5.学习动机

答案:

[解答]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

6.知识

答案:

[解答]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

它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案:

[解答]现代教育即: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征有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具体可表述如下: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世界。

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之所以称为现代教育,首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付诸实施。

以往一切教育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换言之,如果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

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现代教育。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并在学校职能健全以后解决上下级别学校的衔接、不同类型学校的分工以及办学权限之类的问题。

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5)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6)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

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

主要内容包括:

取消等级制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2.简述班主任素质要求。

答案:

[解答]班主任作为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应该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素质:

(1)高尚的思想道德: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班主任应该有崇高的品德,饱满的热情,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够为人师表。

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影响。

(2)坚定的教育信念:

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有自己的前途,即对使有某些缺点和不足的学生,只要对他做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使他朝好的方向发展。

班主任只有确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教育的硕果。

(3)家长的心肠: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集严父和慈母于一身。

既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毫不放过。

如果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深情和期望,那么他将更亲近班主任,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班主任在工作中收获更大的成效。

(4)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计划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工作中展现出魄力,能令行禁止,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不断前进。

(5)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而需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就要求班主任也需要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一般来说,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

而沉默寡言,不爱活动的班主任则容易脱离学生,难以深入的了解和教育学生。

(6)善于待人接物:

班主任为了教好学生,要与家长,任课老师,校外辅导员和有关社会人士联系和协作,因而要善于待人接物。

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善于交往、能团结人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好。

3.简述我国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

[解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影响:

(1)第一,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打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最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2)第二,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依据,从而能够选拔素质较高的人才。

科举制改变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第三,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为一种潮流。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古代有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从科举中不仅能够得到政治上的特权,而且还有经济上的利益。

(4)第四,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长存1300多年,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

在西方,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

消极影响:

(1)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视学校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2)科举制度相当功利,缺乏长远性,容易滋生腐败,败坏学风。

(3)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明清的八股文考试,不利于文化和科技创新。

4.简述洛克白板说。

答案:

[解答]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重视教育对个人幸福、事业和前途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具有世俗化、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

他的主要著作是《教育漫话》。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白板说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

感觉是外物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是外部经验;反省是人观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而得来的,是内部经验。

洛克在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联想”的概念,认为联想是观念的联合,为联想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都是人心被动接受的简单观念,是基本的或不能分析的。

人心中的很多复杂的观念则是人心施用自己的力量,经过综合、联系和分离作用,把简单观念联合而来的。

他还认为观念的联想有“自然的联合”与“习惯的联合”两种。

他尤其重视后者,认为习惯是使观念联合的一种力量,这是后来联想律中的频因律的开端。

洛克除了用联想的原则说明观念的结合外,另外还用它解释情绪的形成及其在儿童教育上的作用。

可见,洛克不仅提出了联想概念,而且扩大了联想概念。

所以洛克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

但洛克的思想在诸多方面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

例如,他把感觉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的观念,它们同自己的原型是相同的,是这些性质的“真正映象”;另一类是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滋味等等的观念,它们完全根据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根本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至多在物体中只有引起这种感觉的原因。

他对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的解释则是唯心主义的,为贝克莱所直接继承。

三、分析论述题

1.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答案:

[解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而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学为青少年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它的主要特点是:

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这就可以使他们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东西。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只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理解所学的书本知识,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

可见,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是学生个人认识赶上人类认识、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要使学生便捷而高效地掌握书本知识,则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能力高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学生的能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量的性质、难度和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交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可见,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正确理解知识,掌握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越是富有创造性,他们的能力就将提高得越快、达到的水平越高。

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必然联系。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

不管是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或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参与。

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

一般来说,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因为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是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同时,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因为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已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常表现为内驱力量作用于智力因素,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因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抱负,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抱负,使他们能自觉地按教学需要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配合一致是成功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常常出现不一致,但如能按教学需要随时引导和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动就能使两者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这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最基本关系。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互为依存,教是为了学并且决定着学,而学依据教并且影响着教。

其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或指导作用,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品德,促进自己的发展。

其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三,防止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唯有师生积极合作才能产生的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整体功能。

2.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

答案:

[解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他提出以下几点观点,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生活即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

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

(3)教学做合一。

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

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

再次,要求做到“有教有学”和“有学有教”。

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

3.试述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答案:

[解答]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机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社会进化论。

从这些出发,他提出了以新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新理论,注重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杜威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

这也是教育无目的的思想基础。

(3)教育无目的、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服务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内在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她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在民主社会中,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统一的。

(4)论课程与教材

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的观念。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

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从做中学”。

这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通过做中学来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

根据杜威的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其一,疑难的情景;其二,确定疑难所在;其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其四,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其五,验证这个假设。

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但该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狭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了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

(6)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他反对个人至上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

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

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使美国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人杜威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国家。

他是新教育的思想旗手。

他的教育理论突破以往建立在主客体两分之上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将知行合一,使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突破了内发论和外烁论,将教育看做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经验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创新性。

在此基础上,他奠定了儿童中心论,解决教育与儿童想脱离的问题,并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统一,思维和经验的统一,解决教育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做中学这一建立在新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新方法,拓宽了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专业化。

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具有直接的影响。

但因其理论偏重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而使得教育实践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及引发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

另外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

4.试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

答案:

[解答]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的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1)使学生获得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第二,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第三,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第四,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