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541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专题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课后刷题本17实用类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课后刷题本17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

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E.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诞生以来,其发展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

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搜索、脸书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

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

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

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

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杨宁《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9月14日人民网)

材料二:

  人工智能(AI)并不是一种全断的业务流程或全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对现有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造。

AI重在提升效率,而非发明新流程、新业务。

未来10年,不仅仅是高科技领域,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先进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处于落后的追随者地位。

  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这绝不是一件过于超前的事。

人工智能发展涉及科研向产业转化的诸多挑战,在各行业应用AI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也需要更高层面的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未来的因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则亟待新一代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与再培训机制、新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建立和完善。

单靠企业或社会的力量,这些全局层面的问题是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

               华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贡献的变化趋势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

材料三: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Beaumont)介绍,谷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贯穿于各个产品线,包括消费者导向的产品。

比如谷歌翻译中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相机镜头去翻译标志、菜单等;对数据中心的控制和评估可以提高效率;在医学领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筛查出疾病的准确率。

  “现在来中国介绍和探讨AI是最佳的时机。

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还有很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谷歌在中国也雇佣了很多软件工程师。

除此之外,中国一旦有一个想法,就立刻把它打造成一个原型的能力非常强,还有海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中国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石博盟说。

(摘自《对话谷歌大中华区总裁:

中国人工智能有得天独厚优势》,2017年10月12日新浪科技)

(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在过去几年发展得十分迅猛,这得益于充沛的数据支撑下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B.谷歌搜索、苹果的语音助手等技术,是通过对模拟人脑结构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而实现的。

C.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的思维方式,否则在未来十年很难领先。

D.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对卷土重来的“机器问题”我们还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详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以及人们因其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担忧都不无可能。

B.材料二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会产生根本性的改造。

指出应该在国家层面做好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具有前瞻性。

C.在人工智能领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AI科研力量蓬勃兴起,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和国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关系。

D.石博盟看中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拥有大量科技资产、大量计算机科学家和海量的数据,所以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E.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所受的阻力最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凭借自身的优势,中国可以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和整体规划。

(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

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

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

  刚刚过去的寒假,“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

不仅是寒假,孩子们其他的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存在。

  针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减负”政策,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调查中小学生“减负”情况并进行发布。

材料二:

  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多年来,经历多次“减负运动”,我国中小学生的“减负”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加负”等现象。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问题发表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表示,应尽快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是因为学校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三是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要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

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弱化区分度和选拔性,使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分数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而不是只对眼下负责,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能升入名校的学生负责。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表示,呼呼“减负”多年不见成效,其原因与现阶段家长心态相关。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上名校与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等同,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

其实,“玩”才是孩子的天性,过多参加培训班并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摘编自刘瑾《减负是社会共同责任》,2018年3月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中小学生教育焦虑背后:

竟争激烈负担从课内转课外》,文章提及,随着各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减负令”纷纷出台,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推出的种种减负办法,仅仅减轻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负担。

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学校是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

而一轮又一轮的课改,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科目和内容,要求学校单方面减负,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各类试卷、习题册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追求兴趣爱好。

特别是更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这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的要求。

  然而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似乎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反,一些学校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旗号,对作业质量提出越发苛刻的要求。

原本以为摆脱了书山题海便能获得解脱,殊不知,只要有考评存在,负担便只重不轻。

有家长抱怨:

“在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下,还是以分数为主,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这一切当然并不全是高考的错,试试想,假如我们将包括高考在内的一切升学考试都取消掉,孩子们就能自由成长了吗?

不,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测验,即使能够逃脱形式化的统一考试,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也逃不脱各种隐性的测试。

  我们的高考制度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小调整,这一方面有利于兼顾公平,另一方面则试图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个性发展。

所以一些能够证明考生个性特长的经历,如国际奥赛获奖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加分项。

可在这一思路驱动下,我们即发现,金国各地逐渐城起了一场“奥赛热”,一些原本并无相应学科天赋的孩子也被赶鸭子上架。

  改变高考等考试的内容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所谓负担,不过是学生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额外努力而己,当负担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普接受时,就具有一定的激励意义。

问题仅仅在于,时下这些负担已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

既然我们在根本上无法取消考试这一选拔制度,至少能降低其频度吧?

  可如此一来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

取消平时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便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在最终考试中落后于人。

这正是一些学生从学校解放出来,反而在校外培训班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尴尬的两难境地。

  学生课业负担屡屡加重是我国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反映,这既不能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条款予以解决,更不能期待几篇文章便能寻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只能期待全社会群策群力以觅得缓解之法,当然这听起来太过空洞。

(摘编自施经《减负为何屡减不成?

》,2016年11月8日《南方日报》)

(1)根据图表,下列关于减负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没有感觉到减负的效果,反倒有13%的受访者认为负担明显加重。

B.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减负后课业负担加重的人数比认为减轻的还多9个百分点。

C.受访者一方面希望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担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

D.在五项最受关心的问题中,受访者显然更关注的是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二中三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各有不同之处,但是都言简意赅地分析了减负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B.材料三详细阐释了减负屡减不成的原因,并揭示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课业负担已经从课内转到了课外。

C.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提倡素质教育并没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因为包括高考在内的升学考试这些指挥棒还在,学生不能充分释放个性。

E.减轻课业负担和社会竞争加剧使家长和学生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所以减负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3)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的同题?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

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

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

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生,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告统计》)(有删改)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

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为录取重要参考》)(有删改)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

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

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

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3门必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

打破文理限制,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B.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

学生可跨年级考试,最多有两次机会

C.浙江以外其他地区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D.河南省高考改革方案

依据高考和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扭转“唯分数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域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达成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各省级行政区域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只有少数省份改革方案中提及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路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

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

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

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

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

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

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

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教学体验。

然而,好的教学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

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

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

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

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

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

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

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