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5796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20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docx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详解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生产力

2.生产关系

3.所有制

4.所有权

5.产权

6.产权制度

7.生产方式

8.经济制度

9.经济体制

10.制度创新

二、问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生产力

答:

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2.生产关系

答: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3.所有制

答:

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主要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所有是所有制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4.所有权

答:

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

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5.产权

答: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

6.产权制度

答:

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的法律规定和体制安排的总称。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7.生产方式

答:

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经济制度

答:

第一种反应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反应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二种是经济体制。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竞争或合作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9.经济体制

答:

同上。

10.制度创新

答:

制度创新是指对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各种具体规则及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变革,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一般不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往往会受到许多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冲破这些制约,实行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创新能够获得新的经济利益,是制度创新的动机和推动力量。

由于新技术革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许多制度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属于制度范畴的习惯、习俗、法律、规章、管理方式及有关的组织形式等都必然发生变革。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进。

二、问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总过程。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

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推迟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

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

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

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2)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

财产及其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3)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

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

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数据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数据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数据和相应的经济利益。

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数据的能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答: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数据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分配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表现在: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应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样的经济制度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

第2章商品和价值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商品经济

(1)含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

①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

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

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②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

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1)个别劳动

个别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

(2)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

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二、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

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准、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3)二者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因此,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4.技术、管理与价值创造

(1)技术与价值创造

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劳动数据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

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2)管理与价值创造

管理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劳动,因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可见,管理劳动是一种与生产使用价值有直接关系的有用劳动。

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

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分配的经济。

(1)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分配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①计划配置方式是指以计划为基础进行资源分配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分配的。

②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分配的。

(2)几种主要的市场机制

①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

价格水平的变化,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动。

价格水平上升,既会增加供给,又会抑制需求;价格水平下降,则会增加需求,同时减少供给。

②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供小于求的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

由此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③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又一个重要机制。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在适应市场和提高效率上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数据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①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②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

③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2.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商品

2.商品经济

3.使用价值

4.交换价值

5.价值(武汉大学2003研;四川大学2006研)

6.具体劳动

7.抽象劳动

8.价值量

9.个别劳动时间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简单劳动

12.复杂劳动

13.劳动生产率

14.价值规律

15.市场经济

16.资源分配

二、问答题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南开大学2007研)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南开大学2007研)

4.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商品

答:

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从形态上看,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即物品和服务。

从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上看,商品可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2.商品经济

答:

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3.使用价值

答: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4.交换价值

答: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

5.价值(武汉大学2003研;四川大学2006研)

答: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6.具体劳动

答: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7.抽象劳动

答:

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价值量

答:

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9.个别劳动时间

答:

个别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对称,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一定量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11.简单劳动

答:

简单劳动是“复杂劳动”的对称,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12.复杂劳动

答: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对称,是指经过专门培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本身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是较高级的劳动,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

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13.劳动生产率

答: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

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准、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14.价值规律

答:

15.市场经济

答: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分配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

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分配方式。

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市场机体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1)生产物件。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规律来决定生产对象。

(2)生产方式。

产品构成确定以后,随后的协调工作就是确定如何生产这些产品。

在这里,仍是价格机制来分配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生产要素。

(3)消费物件。

生产物品的最终消费者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要素市场决定了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即工资率、地租、利息率和利润的大小,从而也就决定了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或收入。

16.资源分配

答:

资源分配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资源分配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

某种资源由于存在稀缺性,它被用于甲种用途就不能用于乙种用途,因此各种用途在使用资源上具有排斥性。

资源分配的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在现代经济中,资源分配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计划配制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