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3995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docx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医案

吴佩衡简介

吴佩衡(1886-1971年),名钟友,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吴佩衡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思溥先生,20岁左右曾听学于火神派真弟子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的“扶阳医坛”。

其后深精《内经》、《难经》、《伤寒论》经典著作及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1804-1901年)《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认为“盖凡一种学问,非寝馈其中数十年,斯难知其精义之所在。

”1930年吴佩衡先生代表云南中医界应邀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汪精卫取缔中医之反动条例。

其后留沪行医6年,抗战前夕返回昆明并行医,1939年被推选为省、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杂志,以资促进中医学交流。

1945-1950年间,创办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职。

解放后,先后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药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桃李满门,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为火神派传播竭尽力量。

吴佩衡医案

1.太阳伤寒表实证

王××,男,四十二岁,某厂干部。

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

此系风寒伤及太阳肤表所致。

《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照仲景法,当以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法夏6克

防风6克甘草6克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

殊料病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药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

其躁烦,热势反增,体温升至39.7℃。

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仗,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症,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症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

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稍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

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开发腠理,驱邪外出。

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

不畏邪之伤于人,而畏药性之辛温,实为姑息养奸之弊也。

盖用药不在医家之喜恶,而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

用之不当,易变化莫测。

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

倘确属寒邪束表之症,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

麻黄开玄府,通达腠理。

桂枝辛温通阳,助其疏泄。

杏仁利肺气,降逆平喘,甘草保中气而生津液。

方药化合,专发太阳伤寒肤表之汗,效如桴鼓。

然服此方,一、二碗后,覆卧得汗即可,不必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以致伤津而耗气。

俗云“方是死方,法是活法”。

吴佩衡医案

2.小儿急惊风

(一)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

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

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

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尖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小枣7枚

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

一剂尽,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

按:

此证利在急治,倘迁延日久,别生变故,难以逆料。

案内桂枝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桴鼓。

吴佩衡医案

3.小儿急惊风

(二)

(风寒误治救逆)

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

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

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

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竞沉迷不乳,体若燔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漉漉,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

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

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克炮姜6克京夏6克北辛2克

生麻茸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频频喂服,一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

再剂病退七、八。

去麻、辛,又服二剂后,诸证悉除。

吴佩衡医案

4.小儿慢惊风

张××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

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

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目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

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泻。

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二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

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二剂,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

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平肝驱风镇惊药二剂,病情反见日趋沉重而成是状。

时病已十余日,按脉证病情诊察,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

风寒初起,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

尔乃误以清热之剂,又复以消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

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公丁3克炮姜10克白胡椒3克(捣)

灶心土130克(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

上方喂服二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眼已睁,目珠已能转动寻视。

再喂药一次,又吐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

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赢弱,认为宜培补脾胃,自拟理中地黄汤一剂喂服。

殊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

余往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患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邪阴尚未逐尽,滋补过早,固必增邪,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风复作。

此时,病家始知误施补剂亦有弊端。

余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克,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

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草6克,附片增至30克,煎汤频频喂服。

二二剂尽,诸证痊愈。

吴佩衡医案

5.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

(重感冒)

张××,年四十二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

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2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

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

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

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之。

黑附片36克麻黄10克(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桂尖13克

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

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

黑附片50克干姜26克甘草10克广皮10克法夏13克茯苓13克

北细辛4克五味子2克

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

吴佩衡医案

6.瘟疫病燥热内结证

谢××之妻,车姓,年十八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

于1920年3月,感瘟疫病邪,发病已二日,起始则见发热而渴,恶热而不寒,头疼体痛,脉浮弦而数,唇赤面垢,舌白如积粉。

病虽初起,但邪不在经,若发汗,则既伤表气又易耗损津液,势必热邪愈炽。

此乃瘟疫之邪蟠踞募原,有入里化燥伤津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使之达表而解,以达原饮加石膏主之。

槟榔10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知母12克

杭芍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生石膏15克(碎,布包)

服一剂后,证情稍减,惟大便已三日燥结不通,于是续前方加大黄12克,嘱即服。

因患者之父略知医理,认为该女素体虚弱,恐不能耐受寒下之剂,竟私自将大黄、石膏减去未用。

隔日延余再诊,见患者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仍燥结,壮热未解,时发谵语。

此系邪已入腑,燥热结滞,非清热泻下不能力挽危绝。

当即拟白虎加承气汤合方一剂。

其父仍有难色,不敢与服。

随后,患者忽鼻衄不止,色鲜红而量较多,稍顷,衄血即凝而成块。

病家惶恐,另延中医彭某诊视,断为阳虚亡血之证,且谓如系热证,鼻衄流出之后,必不致凝结成块,主以四逆汤。

病家疑虑,踌躇无决,仍不敢与服之。

又复求询于余,余据理解释,力说病家:

此及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真阴灼尽,危殆难治。

又告之,余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犹如火上浇油,危亡立至。

因余力主,病家始而信服,遂拟方清热凉下治之。

生石膏60克(碎,布包)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枳实20克(捣)厚朴20克

芒硝13克知母20克生地16克甘草6克

上方煎汤日夜连进之后,鼻衄方止,神识转清,身热退去六,七。

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服后则二便通畅,脉静身凉,惟仍渴思冷饮,此系余热未净、津液未复所致,以生脉散加味连服三剂,渴饮止,津液满口。

其后于此方减去石膏、大黄连服三剂而痊。

沙参30克麦冬13克五味子6克当归16克

生地16克杭芍16克石膏16克大黄6克

吴佩衡医案

7.瘟疫病阳明燥实证

李××,男,年二十五岁,四川省会理县南乡农民。

1921年3月感时疫而病,发热十二日不退,脉来洪数,舌苔黄黑而生芒刺,唇焦齿干,口气蒸手,值午后则热势更张,溅溅汗出,谵语烦躁不能安卧。

小便短赤,大便自病后十余日不通,从心下至少腹胀满,呻吟呼痛而拒按,仰卧难以转侧,食物不进,唯烦渴而喜冷饮。

此际邪热亢甚,阴津枯涸,燥屎内结,阳明下证悉具。

当急下以救阴,缓则危殆。

思及亢热已久,燥屎坚结,无阴液以润泽,如行舟之乏水,邪热燥结亦无所由出,宜于急下之剂兼以养阴生津之品以治之,拟加味黄龙汤一剂。

土人参30克当归26克生地16克大黄16克(泡水兑入)

芒硝10克(后放)枳实16克厚朴16克生石膏26克(碎,布包)

当晚服后,病者欲便,但十分费力而难于解出,用力挣之,则燥屎一节,缓慢而出,长约尺许坚硬不断,色酱黑。

余亲视之,真坚硬如鞭。

次晨诊视,其脉已较和绥,发热已退其半,苔刺变软,口津稍润,腹中胀痛大减,仍渴喜冷饮,嘱照原方再服一剂。

第三日诊,大便畅通,色转黄而溏,斯时已脉静身凉,能进米粥。

查其舌,见苔已退去其半,津液回生,但仍喜冷饮,此乃邪热始退,阴津尚未完全恢复,拟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兼清余热。

沙参26克寸冬16克五味子3克甘草6克

生地16克玄参13克黄连5克

服二剂后,继以六味地黄汤调理阴分,一、二剂而愈。

生地26克粉丹10克枣皮10克淮药13克

茯苓13克泽泻10克

吴佩衡医案

8.瘟疫病阳明急下证

陈××之父,四川省会理县鹿厂牛上坎农民。

年虽六旬,体素康健。

1916年4月初,因事赴邻村,值村中时疫流行,遂被传染。

返家数日,忽觉胸闷食少,头昏体困,口燥思饮而起病。

初起即感懔懔憎寒,继则发热,渴思冷饮,头体疼痛,小便短少,其色如茶,病卧已七、八日,自服发表消导药二剂无效,始延余诊视。

脉来洪数,唇焦口燥,舌苔厚腻,边白中黄而生芒刺。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壮热烦渴饮冷,时发谵语,小便短涩但又随时点滴遗出。

大便已六、七日不通,腹满而不能食。

此乃瘟疫误于表散,大伤真阴,疫毒传入阳明之腑,邪热内蒸而呈是状,急宜凉下以救真阴,拟仲景大承气汤加石膏、寸冬,急下救阴,犹釜底抽薪之意,务将胃肠中之邪热疫毒下尽为度。

大黄16克(泡水兑入)芒硝3克(后放)枳实13克(炒,捣)厚朴13克(炒)

生石膏30克(碎,布包)寸冬26克

此方煎服三次后,畅下黑酱粪半小桶之多,臭不可当,身热约退七、八,口津渐回,苔刺变软,谵语止,小便已不滴遗,稍见清长,色仍黄,仍渴喜冷饮,当即索取石缸内冰凉冷水一碗与饮之,饮后病者自云心中爽快,再饮一碗,顿觉全身清凉,竟得安卧熟寐片刻。

余热未尽,继拟小承气汤加清热养阴生津以治之。

沙参16克生石膏15克(碎,布包)枳壳10克寸冬16克

厚朴10克生地13克玄参10克大黄6克(泡水兑入)

服二剂后,大便溏泻数次,色由酱黑而渐次转黄,脉静身凉,津液满口,苔皮退去八、九,烦渴止,已能进稀粥少许。

拟方:

沙参20克杭芍10克生地13克寸冬13克

北芪30克当归13克甘草6克

连服三剂,食增神健,诸证全瘳。

吴佩衡医案

9.瘟疫病热盛逼阴证

张××,男,川北人,年二十二岁,在四川省会理县北街参将衙署充当军士。

1921年3月,值瘟疫流行,被染者多,渠亦被传染而发病。

发高热已十日,延余往诊,刚到该处,见另一军士掺扶病者出门外小解,小便清长如水,旋即目珠上视,其势欲脱。

速诊其脉,沉数而细,唇焦口燥,苔黄黑而起刺,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仓卒之时,药石不济,恐阴液脱绝,急以冷水灌之,连喂二碗,目珠始返回如常,神识转清。

询及由来,始知病已十日,壮热烦渴,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曾服发表退热药数剂,汗后身热不退,反见溺多清长。

又述及前有两个军士,同患是病,发表之后,亦见小便清长,旋即死去。

此系邪热内盛,复被发表劫汗,重伤阴液,逼阴外脱之险象,幸喜急灌冷水以救之,水源不?

固竭,真阴未致立亡,急宜凉下以救真阴,主以承气白虎汤治之。

生石膏30克(碎布包)知母13克枳实13克(炒,捣)生大黄16克(泡水兑入)

厚朴13克(炒)芒硝10克川黄连10克粳米10克

次日复诊,大便已通,下出酱黑燥屎若干,身热已退六、七,小便反见短赤,此邪热已经溃退,阴液尚未恢复,脉仍沉数,喜饮清凉,照原方去黄连加麦冬26克。

第三日继诊,病者已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烦躁止,口津生,唇舌转润,舌苔已退去大半,稍能进食,小便渐转清长,但仍喜冷饮,以生脉散加味养阴生津而清余热。

沙参15克寸冬15克五味子6克当归16克

生地15克杭芍15克生石膏15克(碎,布包)甘草6克

连服二剂再诊,舌苔已退净,津液满口,渴饮止,神食较增,小便已清利如常。

遂照原方去石膏加口芪26克,生地改为熟地15克,连服三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10.瘟疫病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

马××,男,三十岁,成都人,住四川省会理县北街。

1920年3月患瘟疫病已七、八日,延余诊视,见其张目仰卧,烦躁谵语,头汗如洗,问其所苦不能答,脉象沉伏欲绝,四肢厥逆,遍身肤冷。

唇焦齿枯,舌干苔黑,起刺如铁钉,口臭气粗。

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

小便短赤点滴,大便燥结已数日未通,查其前服之方,系以羌活、紫苏、荆芥、薄荷、山楂、神曲、枳实、厚朴、栀子、黄连、升麻、麻黄及葛根等药连进四剂,辛散发表过甚,真阴被劫,疫邪内壅与阳明燥气相合,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逼其真阴外越,遂成此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证,苟不急为扑灭,待至真阴灼尽,必殆无救,拟下方治之。

大黄26克(泡水兑入)生石膏3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

芒硝10克知母12克生地60克黄连10克

服一剂,病情如故。

服二剂后大便始通,脉息沉而虚数,但仍神识蒙睫,问不能答。

照方再服二剂,连下恶臭酱黑粪便,臭不可当,其后口津略生。

又照原方再服二剂,大便始渐转黄而溏,舌钉渐软,惟舌中部黑苔钉刺尚硬,唇齿稍润,略识人事,始知其证索饮而渴。

进食稀粥少许,照前方去枳实、厚朴,加天冬、麦冬各15克、沙参2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将大黄分量减半。

连进四剂后,人事清醒,津液回生,苔皮渐退而唇舌已润,唯仍喜冷饮。

继以生脉散加昧,连服三剂而愈。

人参15克寸冬15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

杭芍15克五味子3克生石膏10克黄连5克

甘草6克

按:

阳明急下之证,惠者已严重昏愦不省人事,不能询及渴饮与否,如证见壮热面赤,口气蒸手,唇舌焦燥,鼻如烟熏等则实热证情已具,即当急下,切勿迟疑,以免贻误病机,证变难挽。

吴佩衡医案

11.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张××之妻,年四旬余,四川省会理县人,体质素弱。

患痰饮哮喘咳嗽多年,屡服滋阴清肺之药罔效,余拟以小青龙汤加附子及四逆二陈加麻辛汤等治之,服十多剂后病愈而复健康。

数年后,于1920年3月感染时疫。

初起发热而渴、头体痛。

某医以九昧羌活汤加麻黄、桂枝一剂,服后,则汗出而昏厥。

延余诊视,脉沉伏欲绝,肢厥肤冷,唇焦齿枯、口不能张,问其所苦,不能答。

此系瘟疫误表过汗伤阴,疫邪传入阳明之腑,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亢阳灼阴,真阴欲绝,邪热内逼致使真阴外越,遂成阳极似阴之证。

急与清热养阴生津之剂,方用生脉散煎汁、频频喂服。

米洋参10克麦门冬26克北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

药汤下咽后数刻,脉来沉数,肢厥渐回,口气仍蒸手。

邪热未溃仍照前方加生石膏50克、生地40克、知母、贝母各30克。

是晚再诊视,脉来洪数,人事稍清,视其苔黄黑而生芒刺,壮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不通。

《内经》云:

“热深者厥亦深也。

”今得前二方以济之,促其真阴内回,阳热始通,故反呈现壮热烦渴饮冷等证,邪热内炽不退燥结阳明,真阴仍有涸竭之虞。

当即主以凉下救真阴,拟白虎承气汤加味一剂。

生石膏26克知母16克沙参16克生大黄10克(泡水兑入)

枳实13克厚朴13克芒硝6克生甘草6克

黄连5克生地16克

服一剂后,大便始通,苔刺渐软,身热稍退。

又服二剂,热退六、七,口津稍回,仍渴喜冷饮。

续服第三剂,乃下黑燥粪,恶臭已极,热退七、八,已不见渴,稍进稀粥。

又照此方去枳、朴,加天冬、麦冬各40克,连进二剂后,脉静身凉,津液满口,惟尚喜冷饮,仍照原方去芒硝,并将石膏、大黄减半,加入当归16克、杭芍13克,连进四剂而愈。

继以四物汤加党参、口芪,调理十余日而康复。

按:

此阳极似阴危笃之证,连进凉下九剂,始将疫毒邪火扑灭净尽,转危为安。

本证燥热合邪,消灼真阴,津液涸竭,危在旦夕。

如不用釜底抽薪之法,连用大凉大下之剂,万难奏效。

诚言有是病,用是药。

如方药对证,石膏、大黄亦妙药也。

吴佩衡医案

12.瘟疫病小儿热极抽风证

郑××之子,两岁,四川省会理县南门外近郊农民。

1921年5月,因邻居患时疫而被传染,某医以祛风解表治之,愈进愈危,延余诊视。

时高热已六日,壮热渴饮,唇赤而焦,舌苔黄燥,指纹粗而色紫,脉沉数。

大便已三、四日不解,小便短赤,饮食不进,角弓反张之状,时而疭瘛抽掣,喘挣不已,视其证状颇危。

此系疫邪传里与阳明燥气相合,热甚伤阴之证,复被祛风解表,更耗散阴血,以致津枯液涸,血不荣筋,血虚筋急风动遂成是状,所谓热极生风之证也。

乃拟达原饮去草果加石膏、大黄清热下结,输转达邪治之。

杭芍13克黄芩6克榔片6克知母6克甘草3克

生石膏13克(碎,布包)大黄6克(泡水兑入)

服一剂,二便通利,病退四、五,抽掣筋急已止。

再服一剂,则病退七、八。

继以生脉散加生地、当归、杭芍、石膏,连进二剂而愈。

沙参10克寸冬10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

生石膏10克(碎,布包)生地6克当归10克杭芍10克

吴佩衡医案

13.瘟疫病狂汗

张××,男,四川人,年廿四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北街,禀赋充盛。

1920年4月感瘟疫病邪。

病已三日,延余诊视,发热而渴不恶寒,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来洪数,舌苔白腻如积粉,舌尖绛红而燥,面部垢腻。

此系募原疫邪有渐入于里化热之势,宜输转募原之邪,兼消入里之热,加味达原饮治之。

槟榔13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知母13克

杭芍16克黄芩13克甘草6克生石膏30克

葛根13克大黄13克(泡水兑入)

服一剂后,病者旋即发狂乱奔,病家以为误服凉药之咎,促余再行诊视,见其口舌转润,脉象已较前转平,且有微汗。

当即告知病家,此乃“狂汗”,系病退之征,稍待汗出即愈,遂嘱再服前药。

服药一碗,即令使覆卧。

俄顷,大汗淋漓,约三刻钟后,狂躁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按:

吴又可《瘟邪论》云:

“狂汗者,伏邪中溃,欲作汗解,因其人禀赋充盛,阳气冲击,不能顿开……。

”今得药力相助,输转募原之邪以达于表而解,邪随汗去,则狂证焉有再作之理。

吴佩衡医案

14.瘟疫病战汗

张××,男,年三十岁,住四川省会理县东门外。

1924年3月,感瘟疫之邪而病,服前医之方香苏散合升麻葛根汤加羌活、枳壳、白芷、防风、黄芩等二剂未效。

病已八、九日,延余诊视,壮热烦渴饮冷,谵语烦躁,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脉来洪数,舌苔黄而生芒刺,唇赤而焦,鼻如烟煤而干燥。

此系瘟疫邪气传里入腑之证,邪热内甚,形成亢阳灼阴,真阴涸竭,急当釜底抽薪凉下以救真阴。

拟白虎合承气汤方加减治之。

生石膏30克知母13克生甘草6克白粳米13克

寸冬16克生大黄13克(泡水兑入)芒硝10克厚朴13克(炒)

枳实12克(炒、捣碎)生地13克

服后下出硬结燥屎一次。

次日复诊,病状已减,壮热较退,口津略生,因嘱照原方再进一剂。

三日复诊服药后又解润大便三次,身熟退去其半,谵语止,烦渴已减。

拟用加味人参白虎汤,养阴生滓并除余热。

人参24克生石膏24克(碎,布包)知母12克寸冬15克

生地15克黄连5克玄参10克枳壳12克

大黄6克(泡水兑入)甘草6克粳米一撮

服后当晚夜半,忽而肢冷畏寒,继则抖战不可忍,旋即大汗如洗,热退肤冷,脉微欲绝。

斯时病家惶恐不已,促余再诊,视之则患者脉来缓弱,舌润,口生津液,渴饮已止,呼吸平和。

当即告之,此名“战汗”,为病退之兆,切勿惊扰,但可温覆,否则战汗出而中止,病当不愈。

四日清晨续诊。

唇舌润,苔皮脱,津液满口,已脉静身凉。

大病悉退,进稀粥二碗。

继以生脉散加当归、生地、杭芍养阴生津,服二剂而愈。

按:

“壮火食气”为本病之症结所在。

邪热太盛,亢阳灼阴,真阴涸竭,惠者已危在旦夕,今得凉下连进,邪热溃退,真阴来复,正气胜邪,“战汗”之作,实为病愈佳兆。

吴叉可《瘟疫论》曰:

“……忽得战汗,经气输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

”证诸临床,乃切实之经验。

吴佩衡医案

15.春温病表寒里热证

曾××,男,年二十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南街。

于1924年2月患春温病三日,脉来浮数,发热微恶寒,头疼体痛。

面垢,唇赤而焦,舌苔白而燥,尖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

此系春温病邪热内壅,外有表邪闭束,遂成表寒里热之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12克生石膏30克(碎,布包)杏仁10克甘草6克

服一剂后,俄而汗出淋漓,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吴佩衡医案

16.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王××,男,年廿五岁,住四川省会理县北关。

于1924年2月患温病已四日,前医以九味羌活汤加葛根、柴胡、紫苏等与服之,服后汗出未解,发热更甚。

延余诊视,病者壮热,恶热而烦渴喜冷饮,头疼,但头汗出,面赤而垢,鼻干而喘,唇赤口燥,苔黄而无滓,小便短赤,大便三日不解。

此系春温病误用辛温发汗,耗伤阴液而成阳明经热之证,以人参白虎汤加寸冬治之。

生石膏30克(碎,布包)知母20克沙参15克寸冬12克

甘草6克粳米10克

连服二盏,竟仰卧而寐,数刻则全身大汗淋漓,热势渐退。

次口复诊烦渴已止,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杭芍,一剂霍然。

沙参16克寸冬13克五味5克生地13克杭芍13克甘草6克

吴佩衡医案

17.春温病少阴热化证

吴××,昆明人,住昆明市绣衣街,有长子年十五岁。

于1921年3月患病延余诊视,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虚烦不得卧。

食物不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脉来沉细而数。

查其先前所服之方,始而九味羌活汤,继则服以黄连、栀子、连翘、黄芩、银花、苏叶、薄荷等未效。

此系春温病误以辛温发散,又复苦燥清热,耗伤真阴,琊热内蕴,转为少阴阴虚热化证。

拟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之。

黄连10克黄芩12克杭芍24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鸡子黄2枚

先煎芩、连、芍药为汤,稍凉,兑入已烊化之阿胶,再搅入生鸡蛋黄二枚和匀而服。

服一剂后即得安静熟寐,烦渴已止,唇舌转润,脉静身凉。

继以生脉散加生地、玄参、黄连。

米洋参10克寸冬15克五味子5克甘草6克

黑玄参10克生地12克黄连5克

上方连进二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18.春温病冷水治愈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